收将十分春恨

2024-12-03 00:00刘志坤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11期

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撰《先妣事略》怀念母亲,说自己四岁失怙,九岁到城里依伯父就学。一日回家探亲,全家人无晚餐可吃。临近天亮,他饿得不能起身,向母亲诉苦。母亲说,儿啊,你还没饿习惯,我和你姐、你弟在家时时如此啊!母子相对大哭。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敏感的文学家都会在创作上有所体现。纵观张惠言42年的短暂一生,他年少孤贫,大部分时间困顿于草野,奔竞于场屋,缺乏仕进展翼机会。也许正因此,其词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存世的46首词中,除“张春溪”为人名外,“春”字反复出现,竟高达70次之多,只有10首和春光无涉。也许,正因人生缺少烂漫的春天,词人才会如此强烈地呼唤诗意的春天。

木兰花慢·杨花

[清]张惠言

尽①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②、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注:①[尽(jin)]尽管,任凭。②[断红]落花。

词人开篇即感喟,杨花即将落尽,可有谁会真正视其为花呢?因无知音,它就只能随风飘荡,粘在帘幕上,落在轻旗上,到处寻找伴侣,直至夕阳西下,才和落寞的“我”相遇。“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隐喻词人在现实中的挣扎和心性的坚韧。

可是,杨花飞扬无定(“疏狂”),等到春意阑珊,就和梅、雪一样,成为“清寒”的象征。这里自然有词人心灵的投影。既然如此,索性将遗憾收起,看那杨花从“云山”落于“池畔”,使得叶片上凝成点点如泪的斑痕吧。

关于杨花词,人们公认以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声名最盛,水平最佳。比较两首词的遣词用意,张惠言好像真是有意和前人角力,如“何人解,当花看”明显呼应“似花还似非花”,“寻他一春伴侣”则呼应“寻郎去处”,“收将十分春恨”呼应“春色三分”,“看取青青池畔”呼应“一池萍碎”。这很符合张惠言“每举一艺,辄欲与古之第一流者相角,而不屑少贬以从俗”的高远追求。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搂(其一)

[清]张惠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是五篇同题词作,五篇构成系列。此类题材大多环环相扣,彼此呼应。有人说,五篇词作分为“寻春”“驻春”“忆春”“惜春”“酿春”,可算是“歌颂春色之美、抒发寒士之感的春之歌”。

词题中提到的“杨生子掞”,即杨绍文,字子掞,是张惠言的学生。从内容上分析,春日五篇,兼有勉励后学和激励自己的双重用意。

词作开篇即将无形的春风和璀璨的花事结合,似乎春风一起,万花盛开。词人身在花丛,饱览丽春景致,到处透出舒适和惬意。但“唯有月钩斜”一句,语气突转,氛围变得清冷、落寞,暗示词人心境复杂。原来,春花没能掩盖词人的心事,他倚在花丛边,吹起江南铁笛,其声昂扬激越,似乎直达仙界。末句写月亮邈远,光影清冷,杨絮满天。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下片开始抒情:世事艰难,我真想和你泛舟而去,隐居海壤。此念刚生,春神却笑问:你想另觅春意,但春在何处,你可知晓?春花开落,东风吹拂,它们将美好时光全都带走了吗?探访来路,原来在杨花之外、芳草之间,还有春的踪迹。此处自然是隐喻人生充满希望,不可轻言放弃。

这首词写在嘉庆元年(1796),当时词人屡试礼部未中,仍以教学为生。从词风上看,他的词既有“江南”的婉约,也有“铁笛”的豪壮。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2024年11期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的其它文章
不满足
智者从善
渡口
记艾
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吗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背后的“数字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