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齐白石的足迹

2024-12-03 00:00林坚毅
时代报告 2024年10期

第一章 缘起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逢!

千里之外的齐白石,因为寻亲的缘由,与钦(州)北(海)防(防城港)(以下简称钦北防)相逢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相逢了。

齐白石(1863年—1957年),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12岁起学木匠和雕花工,40岁后远游,57岁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杰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章”。1962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生活在湖南湘潭一个小山村的齐白石,到北京闯荡之前,极少离开过家乡。1905年7月,齐白石应广西省教育厅长汪诵年之邀,只身前往桂林。这是齐白石距远游天津和江西之后第三次“背井离乡”。古话讲得好,树挪死,人挪活。这第三次出游,让齐白石眼界大开,让他的艺术生命里,有了钦北防的血缘。

齐白石与岭南地区的钦北防,相隔千里。也许连他自己也未曾想过能有缘在钦北防度过三段有亲情有友情,有古迹之思,有美景启发的灵感,有荔枝甜蜜,有山水相依,有作品迭出的难忘岁月。

齐白石来到桂林不久,奉父命南下广东寻亲,这是他与钦北防结缘的因由。齐白石与钦州结缘时,是40多岁。1905年夏天(光绪三十二年),齐白石应友人之邀,到广西桂林一游。情感丰沛的齐白石留诗一首:“广西时候不相伴,自打衣包作小游。一日扁舟过阳朔,南风轻葛北风裘。”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齐a2qquegSymGr7578Nhoyxg==白石“乐不思蜀”。

齐白石在桂林,一边游山玩水,一边以卖画刻印为生兼顾创作。看到漓江一带的山水,那奇峰峻岭,让齐白石特别喜欢,赞叹不已。

从夏到秋,齐白石在桂林居住了近半年,画桂林的风景,一改他以前的风格,所画山峦不是平地拔起,就是奇峰高耸,而平滩捕鱼、山居图等,也尽是奇山秀水,这样的构图几乎成了齐白石山水画的典型符号。齐白石画中的留白、写意,会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这应该得益于桂林山水的启迪。所谓地杰人灵是也。

齐白石第一次来钦州,是1906年春。

其时,齐白石在桂林过年后,就遵父嘱到广东去寻找其四弟纯培和他的长子良元。齐白石的父亲来信说,四弟纯培和齐白石的长子良元到广东没跟家人说明去往何处,所为何事,家里人不放心,便叫白石赶快去追寻。原来,齐白石的四弟和自己的长子听了老乡的鼓励,在不告知家人的情况下,到广州从军,后不久,郭葆生到钦州任职。郭葆生的身份是候补道(管时军库),被指派到钦廉兵备道,道台就设在钦州城内。既是湘潭老乡,又是胞兄和父亲的好友,郭葆生一声招呼,叔侄二人二话不说,爽爽快快就随郭葆生到了钦州,远离家乡亲人……

齐白石打听到叔侄两人是跟着好友郭葆生到广东钦州去当亲兵。随即从桂林启程取道梧州,乘船到广州走海路再往北海,而后走陆路经合浦到达钦州。

钦州城内,五马路,钦廉兵备道。郭葆生见到齐白石远道而来自然欣喜异常,欢喜溢于言表,他拉住齐白石的双手,呵呵笑着说:“是我叫他们叔侄随我来钦州当亲兵的,没承想一举两得,今天连你这位齐山人也请到了,真是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啊,高兴,真高兴呀!”他乡遇故友,齐白石更是高兴无比,他亦乐呵呵地对郭葆生说:“我是找他们来的,千里寻亲,既已见到,家里也就放心了。”

当晚,郭葆生设宴款待齐白石,推杯换盏中,忆旧谈往至深夜……郭葆生便留齐白石住在钦州,并叫其夫人也跟他学画画。郭葆生也爱好美术,会画些花鸟虫鱼之类的画。平时与广东官员多有来往,与文人墨客接触也不少,因此,上郭葆生门来索字画的附庸风雅的人很多。齐白石来到钦州后,经郭葆生盛情挽留,住了几个月。其间,兴致勃勃的郭葆生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历年收藏的八大仙人、徐青藤、金冬心等名家的真迹名画余数取出来,恭恭敬敬地交给齐白石鉴赏……笃信三人行必有吾师的齐白石得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一一临摹。这对虚心的齐白石而言,真是收获颇大。

郭葆生是一个好名声的人,明知自己的画虽不太好,却沾沾自喜很喜欢挥毫。官场中本没有多少真正懂画的,只是攀附的多。因此,求郭葆生画画的人虽说不上络绎不绝,但倒也不少。郭葆生为应酬画件,每每叫齐白石代为捉刀,应付取画者。而郭葆生所收润资,悉数让齐白石照单全收。两人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到了秋天,候鸟纷纷南飞的时候,忙碌并愉快着的齐白石归家心切,便诚诚恳恳地与郭葆生订了后约,便高高兴兴独自踏上归程。

齐白石与郭葆生两人都相信,缘分未尽,终有相会时。

齐白石与钦北防的缘分确实不浅。

1907年初夏,齐白石按原先与郭葆生的约定,又辗转来到钦州。住不多日,刚巧其时,东兴中越边境一线时有摩擦发生,兵备道必须定期派巡逻队赴边境巡逻和处置。

齐白石从未到过东兴,喜欢游历的他,便向郭葆生提出想随巡逻队到东兴走一走,看一看。获郭葆生欣然准许后,齐白石怀揣“或许能有些意外收获也未可知”的期许和好奇,即跟随巡逻队经防城那梭前往百公里之外的边境重镇东兴。

东兴位于中越界河北仑河的东北岸,北仑河的西南岸是越南芒街。一座法国殖民统治者建造的铁桥连接南北两岸。在东兴没几天,齐白石满怀好奇地踏过铁桥,首次走进异国他乡。

他乘兴游览了异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那一片碧绿的蕉林,更让齐白石十分震撼而流连忘返。在东兴的时间里,多次过境芒街,几次走进芭蕉林。芭蕉林渐渐在他的心中成为一种被凝固的动感。返回驻地后,他画兴大发,灵感频生,每每动笔一挥而就,作画一幅,题名《绿天野屋》。此画日后成为名画,这是后话。

仲夏时节,蝉鸣声碎,齐白石从东兴经那思、防城返回钦州时,适逢荔枝成熟季节。沿途经过村庄的矮岭或坡头,一棵棵荔枝树上挂着红彤彤的荔枝果实,满岭满坡地招摇,让人看着就未吃先醉了。齐白石对绿叶中鲜红的荔枝,十分惊奇,情不自禁地连连慨叹,赞不绝口。自始,钦州荔枝,鲜活地走进了齐白石的画作。

第二次来钦州时,已对钦州荔枝情有独钟的齐白石,以荔枝为主题的画作,开始被钦州人认知和喜爱。钦州城内有喜爱其画者,精选上好的荔枝,拿着找上门去,恭恭敬敬地找齐白石换画。齐白石高高兴兴地成交,一时成为钦州城里的美谈,也为钦州城的艺术积累,添上厚重的一笔。

又到大雁南飞时,秋天悄然而至。齐白石算算在钦州和东兴的日子,转眼又过半年时间。该回家了,齐白石依依惜别了亲人和友人,取道合浦,经北海上船,又踏上返回家乡的归途。

1909年,正在广州愉快过年的齐白石,交朋结友,在没有雪的广州,日日欢乐……忽然有一天,齐白石再次接到父亲的来信,吩咐齐白石尽快去往钦州,无论如何将四弟和长子从军营接回家,以了却老人几年来的牵挂。这样,正月十五一过,齐白石便再次动身去往钦州……

正月未满。齐白石冒着霏霏春雨,经海南、北海抵达钦州。原本计划在钦州小住的齐白石,在郭葆生的极力挽留下,盛情难却地在钦州住到了夏天。这半年期间,齐白石得以对钦州城的人文古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

转眼蝉鸣声急,齐白石去意已定,郭葆生虽仍极力挽留,无奈只能依依惜别。归心似箭的齐白石带着四弟和长子,也是走海路,乘船经广州往香港,再由香港乘海轮直达上海……一路辗转,于9月4日回到家乡湘潭。家人团聚,自然其乐融融。

自此,齐白石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五出五归”。这“五出五归”之中,就有三次进出钦州,每次旅居达数月之久,并行走于合浦、北海、防城东兴等地,特别是完成了首次跨国之旅,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国。齐白石与钦州的缘分,深不深?

古代的中国画重山水轻人物。人物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的江山图中,只是若隐若现地点缀与陪衬。齐白石自出道始,便独成一派,题材以山水鱼虫花鸟画为主。因之集山清水秀的大自然,异国风情独特的边境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于一身的钦北防,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三次旅居,收获颇丰。钦州不单让齐白石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胸怀,也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珍贵的素材,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养分。

对于钦州,对于钦北防,齐白石是怀着深情厚谊的。这里,不单使他关于荔枝的中国画出类拔萃,而且对其人生观、艺术观和创作特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句“愿风吹我到钦州”就是他的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由衷表达。

第二章 留痕中越边境

清清的北仑河,因流经中越两国的边境而成为闻名于世的一条奔流不息的界河。

北仑河起源于延绵的十万大山深处,汇千沟万涧而成河,清清河水绕过千山万岭,自西往东奔流而下,流经东兴和越南芒街城区后,经竹山出海口流入中国最西部的海,汇入北部湾。

东兴,因在北仑河东岸兴起而得名。北仑河因此岸彼岸的两个不同国籍的商埠而闻名于世。东兴,也因为两个商埠的烘托,很久以前就被誉为边境线上的“小香港”。

那时候的东兴街道,大多沿河岸而建,街道不宽,约10米左右,街道也不长,两三百米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屋有1/3为法式建筑,与彼岸的法式建筑隔河相望,相映成趣。

东兴,早在秦代时期就被开辟为中越商道。边陲小镇东兴,于19世纪初渐渐繁华到1907年,因东兴渐渐兴盛,促进城区持续扩建,成为一个小巧玲珑的边陲小镇。

据史载:清朝政府和法国政府于1885年6月9日(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条约第三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并约定在订约后6个月内,双方派员勘定中越国界。依照条约,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指派鸿胪寺卿邓承修往广西,会同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慰办理两广和越南边界的勘界事宜……由于人事变动、谈判争议、气候影响等诸多原因,中越边界防城段的勘定立界工作,时搞时停,断断续续。前后历经5年的交涉,最终于1890年4月14日(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使四画官拉巴第共同签署《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1893年12月29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与法国五画官柯麻等在越南横模签署《广东越南第二图界约》。至此,中越陆路边界划定,两国以界碑为限,互不侵占,边民亦相互和睦,中越边境地区出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稳定和建设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00年,法国人经与清政府协商,获准在北仑河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河段选址建设一座连接两岸的铁桥。

北仑河铁桥建设历时1年,于1901年秋建成,铁桥长110米。桥虽简陋,但跨河而过,连接了两岸,减少了许多舟车劳顿。东兴与芒街两岸边民的探亲访友、休闲娱乐和商贸往来更加频繁和便捷,促进了两岸的发展。

东兴因受东南亚经济发展和越南的法国殖民经济的辐射,边境贸易出现了旺盛景象:几条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的街道上,大商号、大小店铺、烟馆妓院、茶楼客栈、酒店钱庄、当铺、金铺,等等一应俱全。繁忙的中山码头一带的横街、直街上,大多是法式建筑,属于东兴的繁华地带,也是东兴的富人聚居区。在东兴最兴盛的时候,中外特别是粤桂各地的大小商贩、烟帮、掮客、三教九流都涌入东兴掏金捡银……

再说初到东兴的齐白石,边地风貌让齐白石的好奇之心旺盛。他漫步堤岸和几条街道后,边地的景物与人物,令齐白石感触深刻,他在日记中如是说:“三月初一 ,移客东兴,与养源六弟同行也。初二日,郭五弟偕余及醒弟驱车看炮台及自种菜圃,车如流水,快甚。初三日,又偕过铁桥,去安南园之蒙街(应为芒街)。其街寂寞。片时返安南并东兴。人情语音大异。不胜记。惟自钦州来东兴一带,山水颇与南衡相似,入目快心。复有感故乡之情,独坐欲泣。游安南时,骑快马去来……”

齐白石到东兴,是北仑河铁桥建成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907年。齐白石到东兴没几天,就兴致勃勃地踏桥而过,带着千般好奇游览异邦。这是齐白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国。

齐白石在东兴期间,除了考察东兴街区、边地风土人情、山水田园风光之外,他多次踏上铁桥,跨过北仑河,在芒街街区及郊区走访,了解异国风情……最让他着迷的是郊区的芭蕉林,那一望无际的绿,盛夏风拂过,绿色的蕉叶随风飘摇,扇叶一样将一股清凉送入怀来,让齐白石心舒神爽。

天蓝野绿,清风徐来,齐白石独自一人,静坐在种蕉人的小屋门前,筛一壶绿茶,慢慢品味,然后又将目光投向蕉林,遐想芭蕉林里似梦非梦的浪漫故事。芭蕉林让齐白石沉迷不已。特别是那位护理芭蕉的越南少女,白衣蓝裤,两汪秋水,含情脉脉,勾魂摄魄,在芭蕉林里若隐若现,更让齐白石遐想联翩,牵肠挂肚……

在芭蕉林里,在芭蕉屋前,齐白石一时间仿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这里有他的顿悟、神启、旋律、节奏、图景……在芭蕉屋前,齐白石居然想到遥远的故乡——

湖南省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100多里有个小村庄,名叫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叫它殿子树。东头有个水塘,名叫星斗塘,传说早年天空中掉下过一块陨星石,落在塘里,因此得了这个名称。这地方在紫云山的山脚下,背后靠着山,面前对着水,风景非常好。紫云山上边,树木很茂盛,松树长得更多,一片葱葱茏茏的,冬夏常青。星斗塘面积并不大,鱼虾出产却不少。到了夏天,满塘都是荷花,风送过来一阵阵的香气,清爽得很。星斗塘边上,坐西朝东,有所小茅屋,齐白石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齐白石出生于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癸亥)阴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按照旧风俗的推算,他的生肖是属猪的。属猪的齐白石不笨且勤,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辉煌人生。

他出生时,家里穷得很,除了几间东倒西歪的破茅屋为全家五口人勉强能够遮挡风雨以外,只有大门外晒谷场旁边的1亩水田了。人多地少,一家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种田的种田,学手艺的学手艺。齐白石年少时就开始学手艺。

齐白石出生于生活底层,40岁之前也是生活于底层。因而,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从骨子里就有一种认同和关注。即便是在异国他乡的芭蕉林里,他也保持了自己的平民底色,因而,齐白石很快就与芭蕉林里的耕作者和一个个少男少女熟络起来,与他们谈天说地,拉家长里短。而很多时候,齐白石只是独自一人,像一个虔诚的参禅者,半躺在门前树荫下的小竹床上,久久地凝望着芭蕉林出神,时断时续地想着时远时近的心事……也许,齐白石正是人们所说的那种“面若平湖,心有惊雷”的人?他在芭蕉林挥笔画下的《绿天过客图》,后来成为名画,而且拍出几千万元的天价,这是齐白石此时无法想象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他在画中题诗:“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在边陲小镇东兴,齐白石看到“东兴一带山水颇与南衡相似,入目快心,复有感故乡之情,独坐欲泣”。齐白石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这种怀乡之情始终伴随着他的远行与寄居生活。

齐白石在东兴的时间虽然不长,游览东兴的地方虽然也不多,大多景点几乎都是跑马观花,但是也留下东兴题材的作品。关于绘画,笔者是十足十的外行,无法,也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对齐白石的画作进行评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画作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亲民。

在东兴的时光,是难忘的。齐白石在东兴写生画画之余,还有乐趣,他在日记中记述:“郭君偕于骑快马之教场学车,大快事也,十六日已刻,又骑快马学车,能自上车不用扶持,小憩钦茶,携杯举不近口,竟忘其苦,所谓乐而忘死。”齐白石在东兴期间,或许是这次出游钦州北海防城最愉快的旅程,真可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东兴不长的时间里,齐白石却一次又一次前往芒街,走进芭蕉林,甚至在芭蕉林里过夜,沐浴洒在芭蕉林里的月光,听着芭蕉屋内越南少女纯真的咯咯笑声……

据记载,齐白石画越南芒街的山水画,总计约有20余幅,最早的就是他在东兴时即兴挥毫的那三四幅。边地战乱多,这几幅流落东兴的画作如今可能已经失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留存于世的最早的《芭蕉书屋》,是他在游异国18年之后所绘,作于1925年,是他61岁时创作的。再晚一点的就是他在70岁的时候创作的一幅小4尺。此时,距他异国游已经过去27年。可见齐白石对越南芒街的采风之行可谓是刻骨铭心了。历经久远岁月的积淀,一经触动,灵感油然而生,惊世画作一挥而就。

2019年11月22日,北仑河畔,按照齐白石名画《芭蕉书屋》仿建的书屋前,纪念齐白石东兴采风110周年活动——东兴市“白石文化”正式开幕。

东兴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市政协领导,齐白石嫡孙齐剑雄、齐白石曾孙女齐晓红、齐晓清,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会员赵志超,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等出席启动仪式。

当日,齐白石铜像揭幕。同时,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画展举行,此次展览,以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唐舒展作品为主,所展出的作品皆为近年来唐舒展创作的精品。除此之外,还邀请了湖南国画大师进行联展。

“白石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探寻“白石足迹”弘扬“白石文化”精神,体现了东兴人对齐白石大师的尊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东兴,永远记住齐白石!

2012年,东兴市政协组织力量,先后到钦州白石湖公园和湖南省湘潭市博物馆、白石纪念馆探寻和收集齐白石先后两次到东兴采风的有关史料。

历经两年多,东兴市政协基本将齐白石两次到东兴采风创作的足迹和故事弄清并收集了不少史料佐证。

“白石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上,齐白石的曾孙齐剑雄欣喜地说:“东兴山清水秀,文化底蕴厚重。早在110年前,我的曾祖父白石老人,其时正当壮年,就被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边地风土人情、异国风物等所吸引,他深入采风,收集了丰富的素材到这里,亲临其境,感受到这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欣赏到边地秀丽的自然风光,触摸到东兴人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忱。我们愿同大家一起,弘扬白石文化精神,踏着曾祖父的足迹,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东兴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希望以此为开端,让‘白石文化’在祖国南疆更放异彩。”唐舒展深情地凝视着当天揭牌的仿建芭蕉书屋,情深意浓地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宏观视野中,在生活底色中,不同的人生或许可以提炼一些共同之处,但每个人的情感存在差异。齐白石通过游历,不断地去丰富作画的内容,对此,他乐此不疲。但旅途的艰辛,又让他印象深刻。他在日记中写到:“初三日移还钦州,是夜宿那梭。初四日宿防城县,自防城县步行十余公里上舟,舟行一夜离钦州城十余里,又退去潮水,舟不能进,登岸步行进城,雨中泥滑,行路之艰可知,况至午刻未进餐也。”

途径防城回钦州,是齐白石这次最辛苦的一段旅程了。齐白石的辛苦,却给东兴留下了无法忘记的大师足迹和文化遗存。为东兴的文化底蕴添了砖加了瓦!

第三章 钦州荔枝红

钦州市位于中国南疆、北部湾北岸顶端。这里背靠国内西南诸省,西边与十万大山相连,东与湛江紧邻,面向海外东南亚各国,为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据钦州市志记载:钦州历史悠久,从犀牛脚乡丹兼村西2公里的芭蕉墩遗址及出土的石器,经专家鉴定证明,距今几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疆拓土设置象郡以来,南北宋时期宋代在今市境置宋寿郡及宋寿县(治所皆在今平吉镇牛江村公所古城角村),这是今市遏制之开始。南北朝梁代普通四年,在宋寿县北部置安京郡及安京县(治所在今板城小董长滩乡镇交界处,旧名安京山山脚下),同年,在今市境始设安州(治所在今久隆乡上东坝西北),安州岭宋寿郡及其仅辖的宋寿县、安京郡及其仅辖的安京县、宋广郡及其仅辖的宋广县(治所在县今灵山陆屋镇陆屋村)。南北朝梁大同元年分宋寿县南部沿海设玉山县(县治在今大番坡乡内,先属宁海郡,后属黄州(治所在今防城县))。至此,今市境已置宋寿、安京、玉山3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乃钦州得名之始。明、清、民国及解放初属广东省。

钦州地处边陲,背山面海,山川秀丽,胜迹繁多。有地景、水景、生景和文景。自隋至民国,主要有文峰卓笔、玉井流香、一江横带、三石吐奇、鸿亭点翠、龙泾环珠、灵潭沛雨、元岳凌云等八景;中山公园、鸿飞洲、鳌鱼洲、雷庙岗等园林;天涯亭、南湖水榭、五湖亭、野香亭、会心亭、百岁亭、伯豪亭、镇龙亭、镇龙楼等亭楼;尊经阁、洄澜阁、奎光阁、石盘木塔、尖山文塔等塔阁;县故城遗址、安州故城遗址、宁赞墓、宁原悌墓等古迹。

钦州风光成名宦、文豪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宋之问、张说,宋代陶饶、秉鉴、刘煊、林希,元清喻三畏、董绍美、齐白石等。清宣统元年书画家齐白石游钦品尝钦州荔枝后,曾赋荔枝诗,画荔枝画,其晚年回忆起旅钦时的情景,发出了“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的慨叹。

齐白石与钦州有缘。平生三次旅居钦州。而一代代钦州人,对齐白石都尊敬有加。烽烟去往近百年之后,钦州人为纪念齐白石,在21世纪的今天,建了一个以齐白石命名的湖。

白石湖,在钦州城里,显眼,但不招摇。其实,白石湖没有白石,甚至于石都不是很多,运来的景观石装饰了湖岸。但白石湖旁边四周的树林却很多。乔木灌木,错落有致。高的茁壮,矮的婆娑,皆一色的使着劲儿不分时令地绿。树绿水也绿。绿,是白石湖湖里湖外的主色调。

浅浅的春,依依欲去未去,夏却显然急不可待。青蛙在树荫下的浅水处鸣叫,声音疏落……这样一个阳光散淡的正午,笔者在白石湖畔散散淡淡地放松身心,时粗时细地品读白石湖。笔者品读白石湖,不单从美学角度读白石湖,笔者更是从生态内涵和文化意蕴上抚摸白石湖、感悟白石湖。

白石湖的水,总让人看不清它的由来与去往。左看,右看,东看,西看,都是一池澄净的水。在高楼林立的车水马龙中闹中取静。这之中,有多少生态的哲理让人思索?

一阵温柔如美女拂袖的轻风吹过,湖里蔚蓝色的水波就荡漾起来。心呢,便禁不住有了惊叹有了慨叹:这湖,是天空飘落大地的一片彩色的云吗?

白石湖虽然年轻,但有底蕴,是那种很久远积淀而成的人文历史底蕴。是钦州人对齐白石至今依然浓厚的尊崇。也是齐白石与钦州深深的、从远久绵绵而来的情缘。

钦州的绿水青山,江河海湾,民风与物产,均给齐大师留下深刻而美好的感怀和念想。齐大师的多幅传世画作,素材和灵感主要源自钦州,特别是红果黑叶的钦州荔枝,更让齐大师的创作激情喷涌。他在钦州驻留期间,创作了一批画作以及诗句。更值得庆贺的是,齐大师因此而创立了“红花黑叶画派”。这是齐白石此期间思维肆无忌惮的流畅,是灵感乍现时的准确捕捉,是反复认知后的无障碍表达。而齐白石多年后写下的真情绵绵无绝期的诗句中,最让钦州人珍爱的是那句“愿风吹我到钦州”,拳拳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细读白石湖。先前这里没有湖。只是荒草丛生的一片洼地。打自有了林立高楼后之后,这里才有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湖。虽为人工构建,但却显出自然风光的秀美,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通相融。

这样仿真自然的构建,是钦州人包容和尊崇生态多样性的胸襟使然。细思齐白石与钦州的缘分,这又何尝不是对齐白石以花鸟虫鱼和山水绘画为主的一种契合?看着不规则的湖畔,尽管人工造设,但与天然极为近似。亲水叠石处,多种水草混生,看似有些荒芜,实却不然,一曲小径,又让你走出偏狭。在湖畔徜徉,垂柳绕肩缠身,灌木虽然茂盛,却不会有曲径通幽。鱼游浅底,追逐着小虾意欲饱腹,却不料翠鸟独立于灌木丛顶,正盯着浅水里的游鱼准备发起猛然一击;一只白头翁,正站在乔木的枝梢上,悠然地敞开嗓子大啼当歌;三五只燕子时快时慢地在湖上来回飞掠,吱吱的鸣唱格外清脆;小蝌蚪在长满苔藓的叠石凹处黑乎乎拥成一团,正为早日成蛙摇头摆尾;偶或三声五声蛙鸣,在湖水清浅的角落,忽然东又忽然西地张扬着。在城中听蛙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享受;彩色的蝴蝶与蜜蜂在花朵间采香吸蜜,让人一见难忘;几只水蜘蛛荡起的细纹,被水鸟洗澡的大波纹掩盖。那几只在水里脱毛的水鸟,怕是要换上夏装了呢;深识水性的泥鳅,被翠鸟闪击拿下,拼命在翠鸟的啄缝间作无谓的挣扎。看着这样的自然生态图景,我又想到了齐白石。齐白石的画作,看似秉承中国画以自然为主要表达对象的传统,然而他笔下的自然,无论天空、大地还是人间花草,均是变形的。

一个成功的画家,会根据自己的采风积累和经验、阅历、喜好、兴趣等,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齐白石善画花鸟虫鱼,人物与山水,行笔雄厚,落墨滋润,色彩浓艳明快,构图简洁生动,创意淳厚朴实。钦州人对于白石湖的谋篇布局和造设,传承了齐白石构图简洁和淳厚朴实的绘画风格以及他对花鸟虫鱼、山水自然生态的尊崇。

至此,我对这座拥有白石湖的城市,对这座尊崇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城市,就生出了至诚至尊的羡慕,一如羡慕齐白石。

白石湖美,是包含生态的鲜活美,但白石湖却并不壮观。既为湖,便不应壮观。因为湖是经过自然之水的精细洗练而成的。湖,是大地之眼!湖,能让疲惫的身心休憩。江河或大海总会勾起你为获取而奔忙的欲望。湖,没有野蛮,湖,从容淡定;变化多端的江河大海,有惊涛拍岸,而湖只有涟漪。海里的水,无法照出人脸,江河的水也难照出人的身影。唯有湖水,能让人在澄澈中面目清晰,江河大海,总会让人措手不及,甚至无法抵挡。湖,却总是心平气和地容纳。在湖畔行走,不用踮足尖,不用煞费心机去捕捉或逃避。在湖畔行走,情思可以随波,但思想却不会逐流。湖的粗浅,便是湖的明澈,繁星点点的苍穹,也会在湖里与你亲近。在湖畔,只有思绪而不会有太多的思潮。齐白石的画风婉约细致,白石湖的造设,似是有了一种血脉的传承。其实,文化就有一种特殊的传承,一种带着基因密码的传承。

白石湖除了自身的绿,它周边的绿,也在延展,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的延展。一个城市真正的大美,是必须有丰富的生态内涵的。诚然,人类是强大的。但大自然一旦被无度掠夺,大自然狂怒了,发狠了,疯狂地反扑了,就会让人类措手不及甚至难以抵挡——剥夺剥夺者!这是大自然的潜规则。这同样也是人类生存的潜规则。

关于生态,关于生态城市建设,钦州人是有胸怀的。笔者的赞赏,发自内心深处。关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钦州人也是有情怀有胸怀的。此时此刻,我的致敬,情真意切。

据钦州的知情人士介绍:白石湖的设计,是围绕齐白石水墨山水画思路的展开,并将钦州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与齐白石的绘画文化相融相生,而后立足生态构建。这样的生花妙笔,正是钦州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深入实施“园林生活十年计划”、不断提升城市生态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和宜居宜商海湾新城的民心工程。

为纪念一名绘画大师而建造一个湖。壮哉,大手笔!

思绪随脚步漫游至此,我心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生态白石湖是钦州人的福祉!是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的标杆。

白石湖,当笔者身心疲惫时,还会再来亲近你,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地品读你。当笔者对齐白石在钦州的足迹蓦然有了回顾,在这样的意绪中品读白石湖,想象的空间里,借钦州厚重的文化积淀而绽放的一个又一个历史亮点时,笔者又走进白石湖,在漫步白石湖岸边的曲径时,慢慢回味,慢慢追寻齐白石大师在钦州的岁月履痕……

岁月依稀梦里寻。

那年那月那日,远隔千里的齐白石初来钦州。

齐白石在中国画史上独树帜,为世界人民所敬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萃,艺术创造成果极其丰硕,深受后人尊崇!

齐白石来钦北防,按年份顺序来叙述,读来故事条理较为明晰。

齐白石第一次来钦州,是1906年春。遵父嘱到广东去寻找其四弟纯培和他的长子良元。

齐白石第二次来钦州,是1907年春末夏初。齐白石与郭葆生第一次在钦州离别时,两人曾约定次年再聚。过了春节,一出正月,齐白石坐轿先到广西梧州再乘轮船,顺西江一路向东,到广州后转海路到北海,然后走陆路经合浦到钦州。到钦州安顿好后,齐白石除教郭葆生的夫人作画和给郭葆生画画外,还曾随郭葆生到广东肇庆,两人同游著名风景区七星岩,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去游鼎湖山,观飞泉潭……齐白石目睹了湖水清澈见底,鱼游浅底,泉山像泼天河似的,倾泻而下,声音同打雷一样震人耳膜。齐白石在潭水底下站立了许久,享尽情受山水的清凉之气,更使他心舒神爽,浮想联翩。此外,齐白石还随郭葆生去往高要县,畅游了端溪,拜谒包公祠。此行让齐白石大开了眼界,饱了眼福。放纵了他特有的乡野情怀。

返回钦州后,齐白石向郭葆生提出想随军到东兴走一走看一看。齐白石到东兴没几天,便走过铁桥,到达北仑河南岸,游览了越南山水。越南芒街有一片芭蕉林,绿了半边天,谁是绿天过客?他亲眼看到中越一带山清水秀,野蕉数百株,丛立成林,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人行其中,连影子都变作了绿颜色的了。为此,齐白石便画了一幅《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之内,并题了一首诗:

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

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

齐白石到东兴只是小住。不久,齐白石就从东兴经那梭、防城回到钦州。齐白石在那梭留宿那一日一夜,对秀丽山水充满率真和偏爱的齐白石,在那梭圩周边,饱赏了十万大山一隅的山清水秀。返钦途中,正值荔枝上市。一路上,他看到道路旁边荔枝树挂着累累的荔枝,碧绿的叶子中间衬着紫红色的果子,生动可爱非常好看。他感觉南方水果非常有特色,向来没有画过荔枝的齐白石,回到钦州后,每每思及东兴归途中那一棵棵墨绿的叶子包不住的红彤彤的荔枝,齐白石总是激越难抑,便生出许多灵感。在钦州这段时间,齐白石画了不少有关荔枝的栩栩如生的画。齐白石觉得挺有意思,更有趣的是,有位歌女,齐白石在观看她弹唱演出,热情地捧了她的场,然后认识,然后交往,然后相熟。交往中,她看了齐白石画的荔枝画也甚是欣赏。为此,齐白石在《纪事》中写了这么一首诗以资纪念:

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

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

齐白石是位怀有深切乡土情结的艺术家,他孜孜不倦地画了很多蔬果题材,几乎涵盖了我们所熟知的所有蔬菜瓜果品类。在那么多水果题材作品序列中,岭南的荔枝非常突出。这么多水果品类中,荔枝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口碑最优。无论是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是欧阳修的“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这些盛赞荔枝的诗文,都使得荔枝盛名远播,并升华为内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研究岭南美术史的人都知道,事实上,在岭南本土美术史中,从来就不缺描绘荔枝的丹青高手,比如居廉、居巢、高剑父、赵少昂、关山月,等等,这些人的佳构层出不穷。而将视野放及整个中国美术史,荔枝画爱好者更是不乏其人,比如吴昌硕、陈大羽、李苦禅,等等,都有精美作品传世。但要说荔枝画的第一品牌,无疑要数齐白石。说到齐白石画荔枝的起因,就必须提及他和岭南的因缘。

客居钦州期间,钦州城内每一个景点,都让齐白石流连忘返。钦州城郊外,有座天涯亭,该亭建于宋代,是为纪念苏轼游钦州而建。天涯亭内刻有碑文和苏轼全身石像。此碑虽经历风雨,依然完好无损,现藏钦州市博物馆内。再说齐白石每次登天涯亭,都会静静地往家乡方向远眺,内心深处,总不免燃起他的游子之思。为此,他曾经刻了一方“天涯亭过客”的印章,以记情衷。

齐白石是当年春天来到钦州的,他原计划打算小住两个月,就回家去。却不料“乐不思蜀”,转眼间就到了冬月。忽一日,齐白石又去游天涯亭,在天涯亭稍坐片刻,怀乡之念,油然而生,便写了一首诗:

看山曾作天涯客,记得归家二月期。

游遍鼎湖山下路,木棉十里子规啼。

子规啼血,游子思家,此乃人之常情。郭葆生细细品读了齐白石写的思乡诗,自然明白了他归心似箭,便不再强留。晚餐时,郭葆生主动提及。齐白石自然将心事和盘托出,两人自然又是一番惜别话和相约重聚,乘了酒意,重重复重重,直至深夜归寂……不日,齐白石就动身回乡……依然是水陆兼行,辗辗转转,一路风尘,到家时已是腊鼓频催的时节了。

关于往返钦州与湘潭间路途的苦与累和走水路的曲折漫长。齐白石在他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新鲜见闻和艰难,他描写渡海时“五臟摇动”“震耳风涛废食眠”“苦不可言状”,风平浪静时吟诗作画。齐白石在香港停留期间,看戏,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等,皆生动有趣,纵观齐白石的出游,大多时候,齐白石的游走,都是为写生或收集素材。他在日记本上留下的写生如《小姑山背面》《采石矶》等,虽逸笔草草,却让人们对他的远遊画稿有了真切的感知。

对于一个远隔千里的外乡人而言,先后三次重游一个地方并每次都客居几个月,要么是因情所牵,要么是因景所系。笔者大胆地推想,齐白石虽然两次为家事赴钦州,但是他的客居,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

齐白石第三次来钦州,就是1909年正月。据齐白石《寄园日记》载:齐白石对钦州留恋至深,1908年2月,友人罗醒吾(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约他到广东玩。原想略住几天,再转往钦州,后因家里的事情要处理,在广州度过了夏天。夏去秋又来,到了秋天,没住多久,齐白石又接父亲来信叫他到钦州去接其四弟和长子回家。如此,齐白石又准备启程赶到钦州。在广州过了年,于1909年正月,齐白石从广州去往海口,然后从海口乘法国轮船“海南号”到北海,登上外沙,住在北海遂安客栈,几日后移居宜仙楼。宜仙楼原旧址今在北海沙脊街,解放后改为民建一街56号门牌。到北海小住6天,齐白石便乘坐一艘小船沿海岸浅海去钦州。

齐白石前两次在钦州,吃着鲜荔枝,这次在广州,又吃上了荔枝,比他在家乡吃到的嫩而且鲜甜爽口,胜过不知多少倍。他常对友人说,广州的荔枝,真是水果中的第一俊品。话头一转,又说,不过就荔枝来说,钦州产的,比广州的还要胜过一筹。齐白石不管身在何处,每逢吃荔枝的时候,总不免想起说起钦州。隔了很多年后他还作了有关荔枝诗句:

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

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

自晚中年不苦思,七言四句谓为诗。

一朝百首多何益,幸独钦州好荔枝。

那年春天,齐白石去接四弟和长子的过程中,在广州到钦州的水路和陆路上,眼见春芽萌发,春草碧绿连天。人家住的楼房,大多在山坳树木竹林深处,风摇绿影,远处的房屋若隐若现,更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融入心头。对钦州的印象,更是刻骨铭心。到了晚年回想旧游,每每生出一腔旧情,他写了一首《纪事》诗:

好山行过屡回头,戊己连年忆粤游。

佳景至今忘不得,万山深处着高楼。

古语云:情到深处诗自美!齐白石对钦州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因而,今天的我们,从齐白石诗、画、印的作品,可以看出齐大师对钦州秀美山川、民风民俗和特产的喜爱与赞赏,更看出他对钦州这一方水土,从初识到认知到喜爱的无比眷恋和深厚感情。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寻访名人大师的足迹。而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齐白石大师三次游访,足留钦州,实属罕见。这更值得我们寻之记之。三次旅居钦州,是齐白石大师与钦州的缘分,是钦州文化的亮点,更是钦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钦州人民应该永远怀念白石大师。

回首那时,虽然钦州的经济,比中原开发较晚,但又比桂西北较早。靠了沿海和面对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为广西三大贸易场之一,轻工业、造船业也较发达。

常言道:地得人而重,城因史而贵。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是否具有震撼力,就看这个地方、这个城市有几多丰厚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的深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历史上有几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烙下的痕迹,这些历史痕迹很自然积淀起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一种厚重感。齐白石也不例外,他旅居钦州期间,对钦州人民的正义斗争,深入了解:1907—1927年间,辛亥革命将领黄明堂,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任过广东琼崖道尹和广东南路讨贼军总司令。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他不恋禄位,愤而引退。1907—1908年,孙中山先后两次派黄兴带着钦州人梁绍廷、梁建葵等从越南潜入钦州,在“三那”农民反清武装余部和广大钦州人民的参与、支持下,发起了举国震惊的“钦防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

钦州人民勤劳勇敢,素有革命斗志和无私无畏精神,历代人才辈出。对此,齐白石更是尊崇有加,从而为钦州的文化留下宝贵遗存。

靠文化打造的城市,永远充满青春活力!为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化钦州。2006年12月6日,时任市委书记黄道伟和时任市长汤世保签署意见,决定在金海湾大街中段建设白石湖,这是一件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市文联一马当先, 立即行动,紧鼓密锣组织专家进行理论研讨,推动相关筹备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些计划和举措,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里,充分体现了钦州人民对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崇敬和永不消逝的怀念。

成名之前的齐白石,结识的多为官吏和军人,交往中所见异地风物有限。齐白石无论走到哪里,都搜寻前人名作,认真鉴赏,取人之长,吸收他人的精华,然后勤奋作画刻印。遥想当年,钦州虽然只是一个边地小城,但在钦州收获的阅历和内容,前者和后者相比却大有区别,前者得到的主要是传统的知识与修养,而驻留钦州期间,经过游览钦北防后所得到的主要是当下的生活感受与绘画素材,却让他丰富了创作积累,为灵感闪现的那道五彩缤纷的耀眼之光储备了能量。从他后来以钦州荔枝为题材的佳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齐白石第二次在钦州旅居期间,郭葆生为了长时间留住齐白石,有意安排齐白石担任一个公职。却不承想被齐白石直言谢绝。这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齐白石对艺术的专一与执著。旅居钦州,齐白石是愉快和繁忙的。他在日记中写到:“此行来钦州,书画篆刻之酬应,无时或不为人为。繁不及记。”

齐白石在返乡前一天,对自己第二次在钦州此段时间的创作,做了个粗略的统计:从2月中旬至7月中旬,大约半年时间,作画250余幅,主题大多都是以荔枝为主,刻印280余石,还不算写生与默写的画稿。在钦州,齐白石的创作不单获得了大丰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创了自己画荔枝的新路,自成一派。

齐白石在钦州写的《寄园日记》谈艺术的文字不多,这与当时钦州的人文环境有关。在钦州,当时齐白石确实缺少可与之从艺术上对等的交流对象,不能相互说画论画,更不能相互取长补短。极少的个别例子,齐白石十分珍惜。是年4月中旬,廉州太守李莘夫求他刻“古之二千石也”“管领珠官”等印,齐白石欣然应允。李莘夫“以团扇自书诗报之”。齐白石高兴之余,遂以印文方式作《李莘夫刊印记》:“平生自以草衣阅人多矣。能工诗工书者,遇王湘绮先生及王蜕园公、樊鲽翁、夏天畸、余去非、汪无咎。”可见齐白石渴望“取他山之石,以攻玉”之心。

因为缘分,齐白石至死记住钦州;因为缘分,钦州人世世代代记住齐白石。

第四章 天涯海角也留痕

齐白石没有任何预见或者臆想过,自己的生命轨迹会与合浦也就是钦北防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和情感交集,而且这缘分和情感交集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接连发生,让他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绘画艺术,并开创了画荔枝的新技巧。

人生,有许多事情难以意料。按理说,能作画谋生就老老实实作画谋生吧,千万不能耍性子扮清高,可齐白石偏又生就一副倔犟脾气和自由自在的性情。1902年,齐白石年届不惑,却功未成名未就,“北漂”的他在京城四处游逛时,作为一个底层艺人,他居然敢于婉拒给慈禧太后充当内廷供奉的垂爱,两手一甩,又开启了四方游历生活方式……

齐白石与钦州有缘,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合浦有缘,因为钦北防是融为一体的。

据可查资料记载:齐白石至少有3次经过北海境内或在短暂的留宿后和游览中留下一段轶闻史话。

1906年,设廉钦道,统廉州府、钦州、北海防城属廉州府。史上惯称钦北防,至今依然。

北海因北面涉海而得名。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是云、贵、川、桂、湘、鄂等省与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合浦首当其冲。据相关史料记载:南海丝路,合浦始发。两千多年前,合浦就是汉代和东南亚诸国交易往来的始发港,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是我国南疆的繁华都会之一。纹饰精品的青铜器,最具浓厚地方特色的陶器等等,生动地展示了汉代合浦地区汉越文化走向融合和统一的历程,而湖泊、玛瑙、琉璃等大量珠饰品,则见证了北部湾与域外开展商贸、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1907年春夏之交,齐白石从广州启程,走海路赴钦州,经停北海,初来乍到的齐白石,看着眼前北海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桨声在浪声中隐约,齐白石心生欢喜,流连忘返……

1909年,农历正月还没过完,齐白石坐上轮渡赶往海南曾暂住北海沙脊老街附近的遂安客栈,这是齐白石真正“留足”北海并对北海的人文地理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北海,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富且深厚的商埠。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文化生活中西融合”。北海虽然偏居中国南部的北部湾,却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船货渐密,交易频仍。北海关周近,西式建筑遍布,知名者凡大清邮政北海分局、太和医局、永济隆洋楼、广连升酒坊等处,往西,又有街渡口、三皇庙、东安码头等,第一次来北海,齐白石就从骨子里喜欢北海,第一次次往来北海后,就爱上了北海。

齐白石初到北海时,因人生地不熟,加上随身所带盘缠不多,一时囊中羞涩甚是无聊。然而,齐白石毕竟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中国传统文人,生存能力特别坚韧。他作画卖画,勉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齐白石发自内心世界对假、丑、恶的鞭挞,对真、善、美、和平的热爱。走近齐白石,可以感受到他深邃的艺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齐白石凭着深厚的书画修养和一副平凡中透着与众不同的自在模样,顺利“征服”了沙脊街沿街字画店老板,代他售画并大加宣扬他的画作。很快,众人皆奉其为大师,乃敬请上座,并纷纷慷慨资助。齐白石安顿下来,每日卖画赚银,饿了便与三五个相熟之人畅饮于宜仙楼酒家,偶尔还有闲情携领美貌女子前往外沙岛郊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沙脊街是北海有史可查的第一条街道,有“北海第一街”之称。因街道外形呈鱼脊隆起,而且交易货物大多与鱼货相关,便名之以沙脊街。北海海关大楼建好营运后,依托海关西洋“人气爆棚”,外沙商埠、沙脊老街向两边慢慢扩张延长,到20世纪20年代之初,大小店铺鳞次栉比、人货两旺、喧嚣嘈杂,沙脊街渐渐声名在外。沙脊街街面店铺一律南北走向,全为一层或两层古式建筑,临街立面墙柱为砖石浇注,其余全为木板结构,瓦檐伸出约有1米长短,遮阳避雨,商住两用。宜仙楼(今海城区民建一巷60—62号)深藏在沙脊街老巷偏静之处,建于1906年,楼房为典型的木楼瓦屋,有6个开间,门面屏风、窗扇栋梁均雕刻有花草鱼虫、梅兰菊竹图案,二楼阳台外飘,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为昔年北海最著名的酒楼,有“北海第一酒楼”之称。关于沙脊街往日繁华,在清末合浦诗人王传缙写的一首《北海杂咏》中可见一斑:“风景繁华异昔年,层楼叠阁耸云端。剧怜海角无多地,照水红灯不夜天。”

第二次到北海,是齐白石第三次到钦州离去时的途中小驻。

1909年初夏,小驻几日的齐白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沙脊老街。此别后,齐白石自知再无机会登临北海,因此,当他临别北海时,因感念沙脊街店主盛情,随即当地作画一幅《钓趣》相赠。此前几天,齐白石还为廉州知府李莘夫题刻了“二千石”和“管领珠官”两枚印章。可见,齐白石是一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惜别北海,齐白石经广州、香港转上海,返回湘潭老家,正式结束远游生活,也就是结束他“五出五归”的游历。齐白石在老家修葺“寄萍堂”,与发妻陈君春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末代清帝溥仪退位,袁世凯复辟登基……齐白石充耳不闻,一味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抗战期间,齐白石已年过七旬,依然性烈如火,为反抗日寇及汉奸骚扰索画,齐白石在寓所前贴出“画不卖与官家”告白,以明其志。深得画界和大众称颂。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先后创作了《和平鸽》《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系列作品,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李可染、陈大羽、张永年及新凤霞等相继成为他的得意门生。1953年1月7日,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5月15日,齐白石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或许,其创作素材的积累和灵感正是来自钦北防。

如今,在北海珠海路老街,矗立着一座“老街过客”的雕塑,以齐白石篆刻印石为造型,立面刻有他云游广西时自画像《白石草衣像》一幅和齐白石的木工雕花等,附有其幼年、青年、中年、老年阶段艺术人生事略“宜仙楼上翻新曲,声调随他商变宫”,一块碑刻《天涯亭过客》,不仅表达了齐白石当年云游广西时的心境和人生履痕,也印证了齐白石与北海老街有着一段有情有义有艺术的历史渊源。

北海,将永远记住,很多年以前,有一位绘画大师,曾经三进三出北海并在此旅居,为北海人留下艺术美味,为北海,留下绘画艺术的根脉,这位绘画大师的名字叫齐白石。

作者简介:

林坚毅,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西钦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兼作协副主席。研究齐白石在钦北防历史30年,出版文学著作5部,发表作品2000多篇,有60多篇作品获省、市级奖,先后被评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德艺双馨文学家称号。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