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萧立军
萧立军,编辑家,作家,评论家。他以饱满的热情,从1978年至2022年,无间断地在编辑岗位工作了44年。参与三个大型文学期刊《文艺研究》《中国作家》《脊梁》的创办。编发过朱光潜、茅盾、吴组缃、王瑶、高晓声、莫言、蒋子龙、冯骥才、王蒙、徐刚、赵瑜等名家的作品。他思维敏捷、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判断精准、艺术至上,努力让文学作品精彩呈现时代风采。亲历见证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参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编发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赵喻的《马家军调查》等一大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新时期以来,他主抓报告文学作品,组织编发了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山水》《寻找黛莉》《落泪是金》《东方哈达》《黄河大移民》《毛乌素绿色传奇》《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等。从业以来,他始终恪守“当不了一流作家,就要当好一流编辑”信念,精益求精,孜孜不倦。2021年12月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期刊联盟资深编辑奖。
我的编辑生涯
我与王夏相识相知25年了,是文友,是同事,更是兄弟。此刻的我,应王夏要求写一点儿我当编辑的心得。我已经72岁了,从编辑岗位正式退下来已两年半了。我有什么可写的呢?但王夏的热情我不能拒绝,他不仅自己有文学作品行世,而且是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发展的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在当代中国文学的阵地上,他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人。
我1977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工农兵学员毕业,领了一张国家计委核发的派遣证到文化部报到,被分配到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工作。旋即,被调到文化部八大专案组的初澜江天专案组,参加“揭批查运动”。10个月后,我回到文学艺术研究院,参加院刊《文艺研究》的筹备创刊工作,当然我一个小字辈,只能干一些跑腿打杂听喝的事儿,这对一个懵懂青年是人尽其才了。《文艺研究》是一份文艺理论双月刊,负责人是冯牧、张庚、郭汉城,都是文艺界泰斗级人物。直接负责编辑部日常工作的林元先生,是民国时期编沈从文小说的老编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给冯牧当副手,中国作协外委会冯牧是主任,他是副主任;冯牧是《新观察》主编,他是副主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真正资深编辑。
我在《文艺研究》工作的6年,都是在林元老师的耳提面命下学习当编辑。他像父亲一样关怀我的方方面面,教我怎么样和作者沟通、怎么样组织选题、怎么样字斟句酌地编稿,严格而又严谨地勘误我编的稿件,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编辑基本功。他要求我一辈子都要读书,书是人一生的伴侣,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积蓄。“读书不能仅凭兴趣,好看的看到底,不好看的几页就放弃,拿上手的书就要读通读透。读书要会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把书读对了。好的编辑不仅能组好稿编好稿,还要自己能写好稿,咱们看戏剧多电影多,你先尝试写写剧评影评,品品写作的甘苦,更易和作者沟通。有编、读、写的能力,才是当好编辑的真功夫。”正是在林元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逐渐融入了编辑角色,能自如地应付岗位工作。如果说《文艺研究》是我成长的熔炉,那林元老师就真正是我人生的开蒙教师爷,我一生都感激他。
1979年中国文艺届有两个话剧一个剧本引起社会巨大轰动,就是《骗子》《未来在召唤》和电影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我就此写了一篇6000余字的综合评论,发表在香港《争鸣》1980年2期上。这是我有关文艺的第一篇文章。此后,我陆续在《红旗》《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一些剧评、影评、作家作品评的文章,这都是《文艺研究》对我6年的淬火结果。
1984年10月我调到中国作协,参加《中国作家》筹备创刊工作,直至28年后的10月退休。其间,编了很多稿子,也出版长篇小说《无冕皇帝》、改编电影剧本《今夜有暴风雪》、创作并播出电视连续剧《当代风流》,甘苦自知,不必细述。值得说道说道的是,我力主刊发赵瑜的《马家军调查》,这是我在《中国作家》做的最值得自豪的事情。
《马家军调查》的原稿名为《告别辉煌》,有40余万字,在编辑部放有一段时间了,我从副主编杨匡满那里知道不好刊发,赵瑜要来拿走。我就请匡满兄转告赵瑜再留几天,我想看看。因为我不认识赵瑜,但我读过他的作品,更知道10多年前他就已是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两小时后,赵瑜来到我办公室,把一个牛皮纸袋放到茶几上说,萧兄,留给你看,我们山西弟兄知道你,一会儿出去喝两杯。我说已有约了改日聚。互留了电话号码后,他就走了。那时,我晚上和酒友啜完,常在编辑部的长沙发上睡。当天晚上回到编辑部,很困,但习惯睡前看点文字,就随手拿来《告别辉煌》,一看就看到大天亮。这部作品太精彩了,太过深刻。精到的文字语言,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不徐不疾、应心应手地娓娓而道,有枝有蔓的严谨结构,令我深思,令我遐想……我意识到这部作品的出现,完整地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度,是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作品。因为它宣示了中国作家人格成熟,中国作家的历史观已经独立,中国作家是在从国家发展和民族自主的客观立场上创作作品。这么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不能刊发呢?显然是内容过于敏感,不仅仅是体育题材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管理从思想理念到手段上的陈旧落后,太尖刻了,尖刻到国家的肌肤里。更敏感的是,它详细叙述了马家军的金牌里含有兴奋剂。这两点应该是它不能刊发的主因。我想到这部作品不会只匡满兄一个人看过,于是我打电话向10多位评论家和编辑家咨询。结果人人都赞扬它,又人人都说发表不了。但是,我不想放弃刊发它。于是,我建议匡满兄请社委们,都通读一下《告别辉煌》。他同意,因为他心中也是甚甚不舍。我的意思是统一五位社委的意志,共同担责,想办法把作品刊发出来。
我犹豫着怎么说服赵瑜,能把作品再留一段时间在《中国作家》,因为我不能确定作品能在《中国作家》刊发。延宕了几天,已是1997年的孟冬了,我约赵瑜在沙滩后街一家饺子馆见面。两盘饺子,两只猪蹄子,两瓶二锅头,两个人就热火朝天地聊起来了,直到深夜。关于这部书稿,他说:“留给你,若发不出来再退给我。”并一再说没关系没关系。赵瑜,爽,爽狠了。
转年元旦后上班,《中国作家》的五位社委开会,专题研究《告别辉煌》。因《中国作家》当时没有主编,是社委会和常务副主编负责制,而为一部稿子开会,也是唯一的一次。五位社委对该作品质量一致赞赏,对刊发后会产生的后果担忧也一致。最后一致决定:将兴奋剂一章拿掉,将其他章节涉及兴奋剂的文字清除干净,增补一章原马家军队员的新辉煌,在1998年3期上刊发,出现不良后果社委会集体担责,保持低调,不向外透露任何发表的信息。
如何向赵瑜转达社委会的决定,我又颇多踌躇。因为任何作家都视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骨肉,被删改会很心疼。像赵瑜这样有成就的作家,更自信也更难说服。而且兴奋剂那一章,是全书描写最精彩的章节。对读者而言,兴奋剂在国际体坛上声名狼藉,运动员会被取消成绩,遭到禁赛处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赵瑜对兴奋剂是下了很深工夫研究的,优点和害处,如何使用才能在最佳时间最佳场合发挥最佳效果,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没有详细描写的。这是他的心血。
果不其然,我向赵瑜转达社委会决定后,他很高兴能发表,也同意再增补一章“再创辉煌”,却坚决不同意删除兴奋剂内容,理由多多。我说国际体坛使用兴奋剂是公开的秘密,逮着谁谁倒楣,马家军还没被逮着,我们自己不能把它公开。他说:“写这个不是为揭内幕,而是为了说明管理上的不道德、管理上的缺陷,中国体育的辉煌不能靠非科学手段创造,这是我的写作目的。”我说:“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把兴奋剂拿掉影不影响全书的主旨批判,它只是一个蔓,并不伤害主枝主干,仍然还是完整的,仍然达到你写此书的目的,以后出单行本时仍然可以收进来,这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这是必须发表给大家看的作家作品,要对社会起到作用。”也许我说的有点儿道理,沉默了一会儿,赵瑜表示同意。
1998年3期的《中国作家》出刊,一整期都是《马家军调查》。下稿前,关于篇名也讨论过,原篇名有些泛化还需加副题,改“调查马家军”又有凶气,还是赵瑜改定《马家军调查》,大家都觉得这名改得好。出刊几天后,编辑部不停地加印书刊,书商一批批地等在门口拿书,说举国都在读《马家军调查》也并不夸张。编辑部电话也忙个不停,有赞扬的也有恐吓威胁的,还有马俊仁的拥趸在大连市街上结队游行,要“火烧赵瑜”“油烹赵瑜”等过激行为。这个现象引出已多年不见的常委能关注一本文学书,三位常委有批示要求妥善处置。
《马家军调查》引起反响,我们不意外,但引起从下到上这么剧烈的震动,却也使我们吃惊。可以说,这是《中国作家》创刊以来乃至以后继续出刊的空前绝后的一次壮举,决定此壮举的五位社委是:章仲锷、杨匡满、杨志广、何建明和萧立军。
从《中国作家》退休后,我到了国家电网的英大传媒集团,参加文学双月刊《脊梁》的筹备创刊,一干就是9年半。十几年前,国家电力行业文学创作队伍力量很弱,成熟作家很少,大多数都是门坎上的初学写作者。正是《脊梁》的创办,给了他们一个平台,使他们一步一步迈进文学的大门里,《脊梁》就是他们的旗帜,引导他们巩固了对文学的热情。我在《脊梁》工作是极愉快的。如今,我看到国家电力行业的文学创作队伍,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红红火火,我很欣慰,祝《脊梁》和国家电力行作者,一年一个新台阶。
2021年我在珠海领了一个编辑奖,有一个发言,是我对编辑工作的心得,现抄录在此:
我今天站在这里很荣幸,从心里致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全国文学报刊联盟设立的这个文学编辑奖。这为中国文学事业繁荣与发展在后台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文学编辑们正了名。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作家,更离不开编辑。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是编辑与作家合作的成果,出名的是作家,出力的是编辑。编辑与作家是孪生的兄弟姐妹,相生相随。
我不能自诩自己是文学编辑群体里的最优秀者,但我绝对是资深的。从1978年至2021年的43年里,我有幸参与了3个大型文学期刊的创办和出版。6年在《文艺研究》杂志工作,28年在《中国作家》杂志工作,8年在《脊梁》杂志工作。从1978年到2012年,我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拨乱反正和繁荣发展;从2012年到2021年,我又经历了中国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和建设。我在《文艺研究》和《中国作家》做的是文学的提高工作,而在《脊梁》我做的是文学的普及工作。从提高到普及,都是我的工作,都付出了我的心血,我问心无愧。
文学编辑之于我的人生,即是我的稻梁之谋,亦是我的使命,我可以自诩我做得很不差。能够证明的是,作家赵瑜先生在我60岁的时候,请中国著名雕塑大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盛扬先生,制作了一个1比1的我的铜头塑像赠给我。这是一位中国作家对一位中国文学编辑的认可,我无比自豪。
我有幸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在平平淡淡的岁月中,从事我所喜欢的文学编辑工作。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我这样幸运,在平凡与平静中不白来人世走一趟。如果人真的有来生,我仍然愿意从事文学编辑的工作,并且仍然是中国的文学编辑!
2024年7月8日
北京和平里
作家 王凤祥
王凤祥,笔名俗雅堂主。1941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大邹镇,祖籍盐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59年11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服役。1962年春考取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主修中国古典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曾写过电影文学剧本和小说,在《海军报》上发表短文多篇。转业后在镇上任文书,后又转到供销社任经理多年,边工作边写稿,创作近200万字的长篇小说和上百篇短文。退休后认真整理文稿,于2009年4月出版30万字的长篇小说《海边风云录》;一年后出版长篇小说《智斗“飞马帮”》;2012年出版抗日战争故事长篇章回小说《血战兴化城》。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登载100余篇文章。此后10年,出版了12部书。其中6部为歌颂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辉煌胜利的政治性书籍。
坚持忠实的表达
坚持忠实性的表达,是报告文学写作的根基。要获取详实的、有价值的素材,无不伴随着艰苦的探索过程。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有着刻骨铭心的采访心酸,同时充满了各种未知的挑战。写报告文学,需要勇气和坚毅的性格。多年前从接触报告文学开始,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没想到现实比梦想要残酷得多。当多次面临困难甚至绝境的时候,我从没想过放弃,那完全是出于热爱。这样的坚守不仅仅是单纯热爱报告文学这种表达方式,而是纷繁错综的当下社会生活环境和状态,深深地吸引着我不断地去挖掘,并由这样的艺术表达,安放内心涌动的好奇和悲悯,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每次得到读者的反馈和认可,都感觉很值得,也成为坚持下去的动力。
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这样一群人使我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那件大事。一次,我与几个盲人学生一起共进晚餐,眼前的一幕使我感到震惊,那时就觉得一定要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我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事,用心陪伴他们共同面对厄运,接纳自己。他们释放了苦涩的泪水,把微笑永远绽放在我的记忆中,那璀璨的光照亮了我,使我对生命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于是我的朋友圈里残疾人朋友越来越多,我在这样的创作中不断寻找真正的自己。在得知大量的读者跟着我的文字一起成长时,我的创作视角就更多地聚焦弱势群体,着眼于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成为这些年我创作的重点作品。
我深知,思想性是优秀报告文学的最可贵之处,作品往往艺术地呈现真实的社会现象,渗透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从而给读者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参照和启示作用。这就对报告文学作家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维方式和娴熟的艺术表达能力,同时要具备社会学家的钻研精神: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永不止息。唯愿自己能够不断积聚能量,去书写更多的人情冷暖,尽可能多地去照亮别人。以悲悯的目光去关注世界,以更真实的艺术表现来准确生动地存留当下的时代印记,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并为报告文学赋予真正的意义作出一点努力。
作家 孟繁信
孟繁信,民盟盟员,山西省灵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灵石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曾任晋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晋中诗歌学会副主席,晋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晋中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参加第五届、第六届山西省作家代表大会。已出版13部文学专著。作品在《中国作家》《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报告文学》《中国报告文学》《诗歌月刊》《当代诗人》《山西文学》《黄河》《都市》《乡土文学》等报刊发表。多次获全国散文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石膏山文学奖二等奖、晋中文学奖等奖项。
关于报告文学的创作感悟
用新闻性和文学性组成的报告文学,有其直面现实的及时与准确的特质,又有其揭示本真的深刻与生动的蕴含。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正直的品性,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光亮或弊端,不惜劳顿与智慧,由现象深入本质,由素材理清题材,发出助推时代跃进的强音,发出羁绊社会前行的怒斥,让报告以文学的形式引人深思,让文学以报告的内容绚丽多姿。以轻骑兵与侦察兵的角色,前期进入,或先一步到达,以聚光灯与特写的方式,集中映现,或细节处曝光,这可能就是报告文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与魅力。
报告文学的创作,既要力避新闻通讯的平面化,又要躲开诗歌小说的文学化。写作起来,并不容易。素材堆积,拎不清现象后面的实质,矫情矜持,辨不明蓝天之上的光芒,都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大敌。
增强阅历,培养视力,与文学准备同等重要。
报告文学的作家,来源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新闻界,一个是文学界。我对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从文学开始的。
写成的主要作品以讴歌真善美为主的作品有《山城骄子》(发表于《报告文学》,曾获“先锋怀”二等奖)、《从企业跑来的火炬手》(发表于《中国作家》)、《膏山崖柏》(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筑在心里的路》(入选《太旧英雄谱》)、《风景这边独好》(入选《三晋筑路潮》)、《幸福的密码》(发表于《乡土文学》)、《在心灵的底层润笔》(收录于《身边的感动》)、《一条河流的叙述》(发表于《黄河》)、《从逃荒路上走出来的院士》(出版书籍)等。以揭露假恶丑为主的作品有《含着泪水的微笑》(长篇报告文学,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
三个人物是我至今难以忘记的:一个是热心公益投资在扶贫济困上文化建设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家张建新,一个是废寝忘食一心为民建功立业的好县长耿彦波,再一个是4次从死亡线上逃出仍一心为民请命的副厅长韩向明,这些人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者。很感谢报告文学,是这种新闻真实,让我有了触动心灵的写作,是这种文学样式,让我有了歌颂光明的冲动。
我的文学准备从诗歌开始,诗的意境造设与语言训练,让我有了《没有经验的成长》和《低空滑翔》(诗集)。继而有了散文的创作,包括《斑驳的阳光》(首届石膏山文学奖获大赛奖)在内的五部散文集,是我对亲情、友情、爱情经历与感悟的真诚表达。生活中的相遇与相知,报告文学成为我了解现实与解析社会的最得力最酣畅的文学手段。为了能全景式地反映生活,我在许多短篇小说创作之后,又对中长篇小说发起冲击,《回头峰》《孤城》《街口》等先后在《中国作家》《作品与争鸣》《都市》《黄河》等登载并出版。
报告文学,成为我诸多文学训练之后的有益尝试。长篇小说,又是对报告文学有所匹补的有效延伸。
现在,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谁来买单》也即将划上句号,我相信,与报告文学结缘,一定是我文学人生的终生幸福。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