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名著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

2024-12-03 00:00:00潘晖
留学 2024年23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改编或节选了部分精彩内容,组织成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以此引导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古典名著语言文字深奥、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亲近名著,培养其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立足学生,创设情境支架

在学习名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在名著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性较强。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怎么表演课本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单元整体内容创设情境:四月份学校开展读书月活动,五年级学生要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内容就是第二单元四大古典名著中的精彩情节。我们要先在班级举行课本剧表演选拔赛,评选表演小达人,再推荐其参加年级课本剧表演。

“课本剧表演”这个真实的任务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学生在演绎课文精彩情节的过程中,切身体验了名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景阳冈》中的“武松打虎”片段为例,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深入学习名著,揣摩武松的内心活动,抓住武松豪爽、勇猛又机智的性格特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把武松英雄好汉的形象演“活”了。

总的来说,立足学生,创设情境支架,在任务情境中开启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进而从名著的单篇阅读延伸到整本书阅读。

依托教材,搭建图表支架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提供表格、思维导图、图片等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故事情节,缓解学生学习名著的畏难情绪。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鱼骨图,帮助学生梳理文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故事。又如,学习《景阳冈》一文时,要求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的顺序。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借助情节曲线图,直观呈现故事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总的来说,借助图表支架实现文本内容结构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构建立体连通的内容体系,促进深度学习。

链接资料,妙用比对支架

影视资料比对。影视作为独特的视觉媒体,其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将名著内容和影视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有效搭建由单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的桥梁。例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西游记》里孙悟空出世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猴王出世的情形及其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之后,再让学生比对教材文本中第一自然段的文字描述,通过语言文字的夸张想象,充分感受猴王的不寻常来历和神魔小说的奇幻色彩。

原著内容比对。阅读名著,就是穿透文字和智者对话。将课文节选片段与名著原文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体会名著的美妙,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三国演义》原文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古典名著原文文言成分多,语言简短,表现力强;改编后内容相对较长,读起来更容易一些。对于一些不懂的词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跳读、猜一猜的方式,大致了解意思即可。又如,在学习《猴王出世》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西游记》原文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会发现:石猴与一群猴子在松荫下玩耍的情景,课文中没有描述;等到寻看源流看到一股瀑布飞泉,瀑布的样子课文中也没有描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知道原著中有很多内容课文中没进行具体描述,同时也能发现原著用词精准、干练,且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韵律之美。

在与名著原著片段进行比对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质疑法、猜想法,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对书中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探究的热情。

关联现实,巧借生活支架

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红楼春趣》一文讲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关于放风筝一事,学生基本都有生活体验。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即“活学”,还要教会他们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即“活用”。学习《红楼春趣》一文时,正值南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季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真实体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意趣,并鼓励学生落笔成文。这样一来,他们的笔下就有了更多“春趣”。

由此来看,关联现实,巧借生活支架,活学活用古典名著,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