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生活观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来探究生活的意义,致力于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本文从主体维度、关系维度、价值维度三大方面对马克思生活观展开探究,揭示生活的内在意蕴。
马克思摆脱了以往理论家从“抽象的人”出发的观点,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讨论生活范畴。“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生活观的研究起点,揭示了生活主体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的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其他动植物一样,现实的人依靠自然界的供给来维持生命,使肉体得以存活。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便更加主动地、有选择性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并通过生产、加工等实践活动将天然物转化为人化资料,丰富人类的物质世界,满足肉体的生活需要。这种实践活动过程的展开使人的主体力量得以确证,实践本质更加彰显,由此,人化世界日益扩大,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人始终受动于自然界,主体力量只有依托于客体事物才能凸显,因此,现实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属性终究不会改变。
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创造的,为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基地;人也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人的社会属性加以发展,社会范围逐渐扩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正是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维系的。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关系的形式不断更新,不论是基本的家庭关系或是新兴的经济、政治关系,都是围绕现实的人而发展起来的,现实的人总是处于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推动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人。现实的人是同历史一起发展的,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现实的人总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凭空地创造历史。因而,每一个“现实的人”都将成为“历史的人”,每一个“历史的人”都曾是那个时代“现实的人”。
现实生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交织,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谐性影响着美好生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统一。
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人与他人共生共存,在生产活动中相互依靠、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依恋,在紧密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他人形成彼此依赖的交往格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由最初的简单互动、语言交流衍生出交换、贸易的新形式,在物质性活动的交往中,围绕生产发展建立起的物质交往关系,如雇佣与被雇佣等,长久而稳固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人臣服于自然,无力与自然相抗衡,在对自然的依赖中实现二者的原始统一。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被激发,逐渐开始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终致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强烈批判,提出生态危机的严重警告,并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才能共建和谐统一的美好生活。
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建立,在美好生活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与社会始终处于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中。社会由人创造、为人所用,人也在社会空间中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人,二者互相塑造着彼此的存在形式,共同构筑生活的基本样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生活观的终极目标,是其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现。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是人对于物的适度掌握,人摆脱对物的依赖性,去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当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也便成为生活世界的真正主体。
所谓自由,不仅指人拥有广泛的自由时间享受生活的富足,获得身体的松弛,更在于人的心灵由内而外得到充分释放,自由自在地发展劳动。马克思指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已能够充分满足所有成员的生活条件,劳动不再是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为了创造价值、延展生命而选择劳动,由此,劳动成为生活的乐趣。人作为自由的人,将劳动与生活融为一体,在享受劳动中享受生活,在自由劳动中获得自由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人的自由时间大大增加时,人总会趋向于发展自身的才能,全面开展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人的才能、个性充分展现,人的智力、体力充分发挥,人的各项素质共同提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统一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保障,二者的统一使人真正成为完整的人,更加鲜活而有生命力。
马克思生活观的内涵广泛而深刻,其对于生活意义的揭示使人能够真正立足生活,感受生活的真谛,激发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斗志和信心,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增添力量。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