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

2024-12-02 00:00:00汪玉荣徐古祥
科学导报 2024年88期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逆全球化、数智化、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总结历史经验,通过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一)逆全球化思潮的涌动与文明互鉴的兴起

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的思潮。在全球化进程中,逆全球化思潮正逐渐涌动,国家和地区在重塑自身发展模式和文化身份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倾向。然而,与此同时,文明互鉴的潮流也在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展开。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有效对话和合作的重大挑战。文明互鉴不仅是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的体现,更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唯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稳定的文化繁荣。

(二)数智化的加速推进与网络生态的营造

数智化的加速推进与网络生态的营造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采用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创新方式,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深刻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社会互动方式。数智化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医疗健康管理的创新应用。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了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从而提升了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网络生态的营造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经济的崛起,网络空间成为信息传播、资料获取和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的公正流通,各国和地区加强了网络治理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推动网络空间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企业和组织也在积极构建开放、透明和包容的网络生态,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交流和用户参与,促进了创新和价值共享。数智化与网络生态的双重推动,正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包容性发展,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三)高质量教育的制约与专业认证的推广

高质量教育的制约与专业认证的推广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与应对策略。尽管全球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渐增加和普及,但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社区。这种差异化主要源于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师资力量的匮乏等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能无法有效满足现代社会和市场对于实用技能和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认证的推广成为解决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和推广行业认可的专业认证机制,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教学标准的一致性,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职业化程度。这些认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优势,也促进了教育机构和培训提供者的质量监管和提升。通过认证,学生能够获得与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经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以党的领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时代化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思想政治课建设与党的理论同步时,需要根据基本国情、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进行把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时期指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乃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具有深厚的社会环境根基。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们党100年历史以来的作用,辩证看待其所带来的结果,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分析国情,制定符合新时代的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必须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时代化。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根铸魂育英才

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在于如何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从而赢得人民的真诚拥护,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新时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需要紧密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着力培养“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进而确立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新时代人才。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方能真正服务人民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不仅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执政党长期稳定执政的重要保障。

(三)以“八个统一”为指引,强化意识形态建设

“八个统一”直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八个挑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核心遵循。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是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石。以“八个统一”为指引,我们应当统一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统一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统一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统一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教育队伍;统一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优化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统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支持,形成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力量。通过这些整合措施,将意识形态建设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政课为核心,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激发校园文化的活力,深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同时,也要避免教育过于灌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环节中,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深入、生动,避免过于机械和浅薄,在此基础上拓展教育深度的深度和广度。

(二)塑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

构建更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需具备崇高的道德操守、广博的学术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同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术素养以及深厚的爱心。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出更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推进高校教育制度体系完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保障。这种机制应包括全面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鼓励跨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确保教学成果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学习效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响应社会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全面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四)涵化校园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校园文化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影响力量,能够悄然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以及社会实践等,我们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设计这些活动时,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如通过弘扬红色文化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单一、枯燥的传统模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增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打造“三个统一”红色教育基地,实践育人

“三个统一”是指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原则和目标。实践教育指通过社会调查、实际工作、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它既包括物质生产、交往的实践,也包括精神生产、交往的实践,是构成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通过利用“三个统一”红色教育基地,推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理解国家状况,提升能力,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将“三个统一”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推进本土化实践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八个统一”强化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激发校园文化的创新活力,深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下与长远、整体与部分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 ‘理’‘力’‘向’三维契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编号:2023SJSZ1396);宿迁学院重大课题“网络强国助力社区文化治理效能跃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