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作为科技辅导员,下一步您将如何助力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呢?
严武军:科技辅导员是学生科学梦想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时的直接指导者与参与者。作为山水城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基于人工智能这个学科,我做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将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对接学校资源,通过合作等形式实现协同推进、资源共享、课题同研、联合创新。比如,大学的实验室、机房都是开放的,同学们可以走进大学的课堂、实验室,了解里面的各种内容。大学老师、研究生也可以走进中小学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科学发展是快速的,我们需要和不同学校的老师学习、交流、合作,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涯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在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大中小一体化教研模式”中,我将发挥好科技辅导员的作用,助力山水城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西科技报:科学教育推进一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未来学校的科学教育发展方向,您有哪些规划和期望?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史超: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迎泽区教体局科学创新教育“114N”工作思路的引领下,山水城小学从课程建设、教学教研、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通过馆校合作,将科学教育由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对于未来科学教育的展望,我希望继续在“玩、做、用、创”中培养学生们做中玩、玩中做的科学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将科学用于生活用于科学创新中,让素养植根、让教育落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能够改变世界,更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希望这次展览能激发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科技点亮生活、用智慧开创未来。
智慧生活报:您认为诸如科技成果展的科学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您希望今后学校从哪些方面推进科学教育?
袁文静:科技成果展包含众多领域的知识成果展示,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科学教育在成果展中的呈现方式往往是直观且互动性强的。孩子们不再是单纯地从书本学习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亲自观察、操作体验来理解科学原理。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深度,从而对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当孩子们在成果展中看到各种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时,可能会在心中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渴望将来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等。
家长在引导孩子们更向往科学世界的同时,学校应当开设所有必要的科学课程,并且有足够的课时来教授这些课程。通过建立各种科普活动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供一个让学生们可以自由探索和学习的平台。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应该实施分层分类的培养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培养户外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向校外的广阔空间,促进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相互协同。
山西科技新闻网:请问在教学中,您是如何给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张慧娜: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营造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和自由开放的探究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并让他们有大胆出色的表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还要具备简单、易操作等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如果失去了“兴趣”这一强有力的之撑点,我们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