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文新天地》的结缘源于2018年。应时任副主编、儿童文学作家金旸老师邀请,蒙我们校长推荐,我有幸成为了该杂志“同步宝典”栏目的特邀审题、点评老师。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这本高端又亲切的杂志。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期刊方阵工程潜力型期刊、全国少儿报刊优秀奖期刊,这三项重量级荣誉已经足以彰显它的“江湖地位”。可就是这样一本如此级别的杂志,每期的定价却长期只有区区4元,甚至不及一根普通的冰激凌,真是亲民到让人感动。
那时,金旸老师给我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同步的习作指导文章以及遴选相关的优秀习作并附写评语。撰写这种有篇幅限制的文章需要基于日常的教学,不仅要有更加精巧的结构,也需要有更加凝练的表达。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作文新天地》这种对读者负责的好杂志,作者每一次撰写都可谓是一次“烧脑”的过程。遴选学生习作并给予点评同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就是在这样辛苦的历练中,自己对于习作教学的理解在一点点加深,对学生习作优劣的评判视角也在悄然间变得圆融立体,而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在这一次次练笔中得到了提升。很明显,我成长了。我想这无疑是这段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2018年于我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那一年的下半年,因组织的委派,我去了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那是一个位于小凉山地区的小县城。到了那里,我就被当地独特的彝族文化所吸引。而那里的孩子也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感受:他们比沿海省市的孩子更加热情,也有着山里孩子独有的淳朴与可爱。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很聪明,也很好学,只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成了他们通往更高平台的巨大阻碍。“今天,我们走进大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他们早日走出大山。”这是我们援川教师共同的心愿。于是,《作文新天地》就成了其中一个可以仰仗的好平台。经过反复遴选、修改,一个彝族孩子的佳作——《“火”一样的民族》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
至今我依然记得那个孩子和她的老师以及她父母那难以抑制的激动神情,更忘不了国旗下校长的表扬,学生们那如出一辙羡慕的眼光。毕竟对于那儿的孩子来说,要在这样高规格的杂志上发表作文太不容易了。所以至今我也特别感谢编辑老师们,感谢《作文新天地》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也给了小作者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民族。我想,这一定会成为这个孩子永留心底的一份美好、一份自豪。在我支教结束回绍兴的前一周,那位在《作文新天地》发作品的学生害羞地给我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金老师,真的很感谢您!现在的我不太清楚成长的含义,但因为您的到来,《作文新天地》的到来,我开始明白外面的世界很宽广美丽。我开始像一只学飞的鸟,不再害怕,我要飞出大山感受科技的发展,也把家乡的美好告诉城里的朋友……”看完,我的眼角湿润了。如果我的点滴付出真的为小凉山地区的小朋友们带去了一缕光,那么也是《作文新天地》发出的,我顶多是个传递光的人。
撰写“同步宝典”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多有忙碌,却也颇多收获。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成长,在此期间因文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一种幸福。小小的一本杂志,却汇聚了教育和文学两界的一众“大咖”。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第一次拿到杂志,发现自己竟然与一群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儿童文学作家等名列一起时的激动心情。这么多年来,他们于我亦师亦友,给过我诸多帮助。无论是之前的金旸还是如今的罗佛宝,无论是和编辑交流还是翻看他们的朋友圈,总能为他们对儿童阅读推广的热忱、对儿童文学写作的痴迷、对乡村儿童的关爱而感动。他们所追求实践的,恰恰也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应该做的。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这般同行者,岂能不感谢《作文新天地》?
这就是我和《作文新天地》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远没有结束,虽然我如今已经不再承担“同步宝典”栏目的审题与点评老师,但依然在持续关注着这本亲爱、亲切的小册子,关注其公众号,还在持续鼓励着孩子们向它投稿。千言万语之后,祝福《作文新天地》越办越好,我和你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