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相逢

2024-12-02 00:00吕颖
作文新天地(小学版) 2024年11期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罗伯聃与蒙昧先生合译《意拾喻言》

★注释:【幸】希望。 【却】推却。 【故】原因。 【饵】糕饼。

1834年夏天,在历经五个月之久的海上漂泊后,潮湿而温润的东南季风,把一艘英国商船送到了中国。

作为英国怡和洋行的高级职员,抵达广州后,罗伯聃开始了茶叶贸易工作,但更令他着迷的却是东方大国的异域文化。他从小就在家里的瓷器上见过中国,宝塔、垂柳、如意,翅膀绚丽如雨虹般的飞鸟,雷霆般呼风唤雨的怪龙,中国像是一个闪着光辉的梦,让他熟悉又亲近。如今,踏上这片梦境之地,他更痴迷于这里的一切。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他抓住每一个与中国人攀谈的机会,不到两年,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与一位略通英语的中国老先生成为了莫逆之交。

伟大的事业,往往是在寂静与寻常中完成的。在一间狭小的民居中,他们秉烛夜谈,伏案写作,把一个个在欧洲各国流传甚广的小故事翻译成中文,并辅以英文,编印成册。成书那一夜,罗伯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序言中提笔写道:

“盖吾大英及诸外国欲习汉文者,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今日终得钥也。”

与罗伯聃合译的老先生自称“蒙昧先生”,“蒙昧”意为“愚昧无知”,他俩翻译的小故事就是《伊88fcceca570548baf9d1b5d1526cf620索寓言》,所成之书就叫《意拾喻言》。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纷纷捧起《意拾喻言》学习汉语。有人说:“学汉语,要有铜铸的身体、铁铸的肺、苍鹰的眼、天使的记忆。”但外国人欣喜地发现,这些了然于心的故事被用英汉对译的方式重述,汉字不再佶屈聱牙,便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随着书页的轻轻翻动,这些故事还以一种全新的画面浮现于他们脑海里:狐狸为骗取乌鸦口中的肥肉,赞美其嗓音迷人、歌声婉转,有如仙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他们好奇地、反复地诵读这四个汉字,什么样的华服是“霓裳羽衣”?什么样的仙曲能如“霓裳羽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遨游在旖旎的东方文化之中——与唐玄宗一起梦游月宫,仙乐袅袅入耳,缓时如清流绕石,急时如跳珠溅玉;看梦醒后的玄宗迫不及待地记录此曲,组织乐队排演;他们还流连于木兰殿上,赏大唐贵妃杨玉环身着霓裳羽衣依韵而舞——用珍奇的鸟羽与丝绸织成上衣,翩若惊鸿;以天边七彩霓虹裁成长裙,如出尘之仙,唐玄宗为此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他们感慨,原来狐狸竟用这样的仙乐赞美乌鸦的歌声,难怪乌鸦会喜不自胜,“送”肉入狐口。

在蒙昧先生的妙笔下,短小精悍的《伊索寓言》添上了东方瑰丽的想象,在中国大地甚至欧洲各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在罗伯聃与蒙昧先生连夜编纂此书的1839年,鸦片正荼毒着这片大地。大批身强力壮、金发碧眼的外来者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而来,但宗教、思想与生活上的巨大差异使双方都陷入了恐慌,矛盾一触即发。见到此情此景,龚自珍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大声疾呼革故鼎新,林则徐于虎门销毁鸦片……

1840年,此书出版,人们争相阅读。时值北京仲夏,圆明园还没有沉睡于浩大的蓝夜之中,道光皇帝批阅了辗转而来的表章——舟山失,定海陷,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那个阴霾笼罩的年代,敌意与误解如阴云遮蔽了晴朗的天空,战火与纷争如狂风席卷了土地上的一切。硝烟之下,朴素的心意更令人感动,英国人罗伯聃与蒙昧先生默默做着一件温暖的事,用文字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用故事为中西方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耀眼的奇迹,虽然像流星般划过夜空,消逝在历史的暗角,但那个高光时刻,却使我们的心久久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