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碳”战略,中国企业应如何发力?

2024-12-01 00:00朱旭峰薛佳依查皓唐祎祺魏俊杰
财经 2024年27期

当前,各国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正面临着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继续锚定“双碳”目标,明确指出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化改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双碳”是全球承诺,更是国内经济、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需要做好相关企业、产业、行业、价值链以及供应链方面的诸多转型。中国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不仅是遵循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积极应对环境挑战的责任担当。

对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绿色创新日益被企业视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困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工业化革命,是21世纪绿色能源革命的大势所趋,势必会触动并影响能源密集型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短期利益。

本文认为,可以从企业生产、企业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三方面构建起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为有效改善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思路。

在企业生产方面,通过精准化的排放监测,吸引可持续投资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模式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绿色产品拓宽市场,提高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带动绿色消费,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通过战略转型和组织优化,建立起自上而下全覆盖的能源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促进治理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通过加强对社会的慈善捐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加强和产业界、高校、科研院的伙伴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对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共同促进中国低碳事业的发展。

技术赋能企业生产

从发展趋势来看,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将成为新主流。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新一轮能源转型变革,而企业行动能对中国“双碳”目标产生双重作用,即减小碳足迹与放大碳手印(碳手印指组织或个人通过提供可减少客户碳足迹的产品或服务,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清洁能源替代、可再生材料利用、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在企业低碳转型中被广泛采用。

为此,应该从供给侧能源结构的转型和需求侧能源强度的降低两方面着手,依托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非化石能源发展布局。此外,完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支持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同时发挥需求侧用能行为转变的影响,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

加强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吸引可持续性投资。

2021年3月,南方电网在国内率先建成首个能源消费侧企业碳排放监测平台,对经营范围内各区域、行业乃至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及动态监测,构建企业碳中和发展指数,为企业用户提供智能减排服务,助力能源消费侧低碳转型。

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

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其主要的能源消耗来自化肥和农药。极飞科技自主研发的农业无人车、无人机被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场景,能进行精准实时的肥料播撒,提升化肥使用率,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企业的生产过程低效和高排放量;第二,企业无法测算自己的碳排放;第三,生产的产品是否要实现低碳转型。

鞍钢集团通过能源和余热的回收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用回收的余热发热发电。同时,对大量需要化石能源产品的过程和工艺进行大规模改造,转型为分布式太阳能的产业供热或者供电产业流程。

优化改革企业管理

企业是否采用绿色技术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环境战略导向。

为获得更高的成长能力、更低的风险承担水平、更为宽松的融资约束以及更高的长期价值,企业首先需要对自身的生产活动制定战略规划,明确碳中和转型目标和具体路线。

企业“零碳目标”的制定与执行有利于减少其产品的碳排放,也能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助力生产力水平提升,推动企业治理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建立起自上而下全覆盖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全覆盖的能源管理体系中,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将减排目标与企业核心战略、核心任务相结合,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管理者绩效相挂钩,通过组织优化和制度约束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同时,发展高层管理者的绿色注意力,鼓励员工的环境公民行为,提升绿色组织认同感。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也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增加企业财务绩效。

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该公司已建立起绿色能源管理体系,制定了年度“温室气体量化和报告管理程序”。同时,比亚迪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构建起电动汽车、储能和太阳能三大新能源产业。

伊利集团建立“可持续低碳发展管理(CSD)体系”,成立了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的管理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并且,集团每年举行三次会议,分别明确目标、监测进展和报告成果,以更好地推动、监督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慈善捐赠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的关键举措,而企业慈善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慈善捐赠,企业可以构建起值得信赖的关系网络,建立健全与政府、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进而识别社会参与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要求与期待,以便更好地开展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根据《中国企业慈善发展报告》,中国企业慈善捐赠总额不断增长,近几年来均突破了1000亿元,历年企业捐赠占全国可以统计的捐赠总额的比例稳定在60%左右。其中,超半数企业将慈善捐赠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公益慈善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重要趋势。通过慈善捐赠,不仅能展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还有利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销售与人才招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强化企业人才储备。

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需要同时协调多方资源,推动企业与内部、供应商和客户等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企业需要重视客户绿色需求,构建绿色联盟,鼓励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和产学研绿色合作机制。

从全球伙伴关系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大力推进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推进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美团和清华大学展开合作,重点支持无人机配送业务,提高配送过程中碳节能减排的效率;一汽-大众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评选并资助汽车环保创新领域的科研课题快速孵化和高效转化,进一步促进绿色创新。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是中国制度特点与新型政商关系的体现: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等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政商关系以支持鼓励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通过其清洁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销售、慈善捐赠等方式来反馈全社会,这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

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路径。首先,企业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把握绿色转型的新机遇,构建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从战略规划、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到治理方式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其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等开展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金介”合作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发挥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最后,推动数字赋能企业绿色转型。一方面,将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内部能力建设效应,为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市场决策精准度,实现企业绿色行为的信息化。

编辑:杨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