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T.杰斐逊·克兰 编,曲晓蕊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阿涅斯·瓦尔达是大胆无畏的影坛先驱,也是常青的“新浪潮祖母”,更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她的创作生涯超过60年,90岁高龄之际仍在进行新的尝试,影响了无数影迷和后来者。她以丰富自由的形式、自然却深邃的表达诠释着电影艺术的真谛。可以说,瓦尔达即创造力和生命力本身。
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年-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在瓦尔达跨越半生的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影像传达的深意,她对电影的热情从何而来,为何总能从日常中捕捉生活的奥秘,并“在不可能的地方发现美”,而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瓦尔达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她从创作和人生中获得了何种满足等。打开这一篇篇访谈,就能发现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宋志平、刘科、沈清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一本书读懂深圳经验和模式。作者团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再现经济特区腾飞脉络,深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人等各要素的良好互动,呈现活力文化的形成要素,面向科技发展与未来,抓取共性因子,多维度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深圳模式,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深圳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新高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政府鼓励和政策支持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极大地迸发经济动员力与社会活力,又有哪些共性可以借鉴、参考、推广?作者宋志平、刘科、沈清华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人等各要素的良好互动,呈现活力文化的形成要素,并面向科技发展与未来,抓取共性因子,多维度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深圳模式,再现经济特区腾飞脉络,打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范本,找到深圳成为世界级创新高地的底层逻辑,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创新提供有效经验与路径。
(英)保罗·贝茨 著,陈超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9·11”事件、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唐元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六个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为何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董范之变——湖州两大缙绅世家遭逢滔天巨祸,董家家财散尽,范家状元自缢,江南社会山雨欲来。荆熊分袒——宣城一件风化案,秀才兴风作浪,世家相互倾轧,朝野环环紧扣,乡间之火燃烧着京师朝局。火烧董家楼——一场婢女引起的纠纷,让董其昌家百幢华厦,一夜烧成白地,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郑鄤凌迟——“惑父杖母”被判凌迟,郑鄤是党争下的牺牲品,还是“坑爹”的忤逆恶人?夜掘周家坟——当“胥吏均衡”被打破后,没有人是安全的。皇帝、官僚、胥吏、豪奴造好的火盆只差一颗火星。王氏复仇记——逼死王氏丈夫的是一门四进士的缙绅世家,她定要为夫报仇,坚信飞蛾扑火也能闪出一瞬的光辉。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美)萨尔曼·可汗 著,万海鹏、王琦 译,余胜泉 审校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变革教育,帮助家长和老师刷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的重磅著作。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通过自己试用GPT4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独特经验,不仅回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和课堂内外的实际应用。
从个性化学习到智能辅导,从课程设计到评估方式,本书全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与挑战。阅读《教育新语》,您将了解到:人工智能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激发无限潜能。智能工具如何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家长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资源,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无论您是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还是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工作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见解和启示。让我们一起勇敢拥抱人工智能,培育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严海蓉、高明、丁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在乡村基层的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要如何破局,要以谁的力量为核心呢?这正是本书作者希望通过实地调查寻访回答的问题。沿着这一思路,作者用数年时间深入乡村,走访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过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对当前中国乡村新型集体经济实践的基本认识。所谓“新型集体经济”,其关键在于明确,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谁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如何真正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讲述七个真实的乡村故事,作者认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振兴发展的内在力量,是重新激活的村集体。乡村要发展,不可能依靠分散的小农户,也不能只依靠某个“能人”和大户,更不能简单等着资本下乡或城市的反哺输血。村民要真正组织起来,在村集体的领导下,以整体的角色投身到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的潮流中去,真正把握住振兴发展的主动性。
陆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为传记文学,讲述吉利汽车创始人、著名企业家李书福的个人成长,以及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李书福1986年创办吉利汽车,201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从一个放牛娃成长到民营汽车领军人物,李书福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时代造就的企业家”典型。他从14岁骑自行车载人挣钱,到游走街头给人照相;从生产电冰箱配件,到创立北极花电冰箱厂;从深圳大学求学,到创建以装饰材料为起点的吉利,一路逆袭。此后,他造摩托车、造汽车、收购沃尔沃、造甲醇汽车,乃至成功发射吉利卫星。作者陆涛与李书福有20多年友谊,以作家的视角、文学的笔法,向读者呈现了李书福在时代中的成长,并在叙述中融入对企业家品质和企业精神的分析。本书不仅是以奋斗为底色、梦想为支点、报国为情怀的传记文学,也是以时代为坐标,记录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张瑞威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的稻米种植和消费,其中很多内容集中在明清时期。不过作书的缘起,是来自笔者所关注的20世纪50年代江南人和广州人对食用稻米的态度。大多数历史研究都是顺时而写。但在本书中,笔者决定先介绍结果,原因之一,是费孝通对其亲历其境的江南稻米耕作的情况做了非常清晰的叙述,很值得铺陈出来,让读者有一个大概了解;另外更重要的是,读者将可以见到,即使到了现代,华南的城市人口对食用稻米仍然有着一种牢不可破的坚持。
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戴波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经由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汉武帝,看到不同的汉武帝时代。喜欢英雄叙事的,看到了青年英豪;沉湎悲情主义的,看到了落拓老将;抱持大国情怀的,看到了煌煌盛世;惯于悲天悯人的,看到了无名苍生。
(新加坡)陈颖佳(YingJiaTan) 著,甘丽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选取了近现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目前的七次停电危机,以丰富的史料、流畅的叙事,勾勒出电力这一脊梁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地方标准林立、无法互通互联到形成统一国家电网的过程。
从上海租界建成中国第一座电厂,到五卅运动中电力供应成为各方谈判的筹码、湖州丝厂以电力为杠杆实现地方利益与国家意志的博弈,再到全面抗战期间艰难的自发电、民国时期的三峡水电之梦、国共内战时期双方电力政策的失与得、新政权在1950年代初期以严密的“高峰负荷管理”应对电力供应之不足——这是电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