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中,如何让创投站好“领投”的位置

2024-12-01 00:00邝子平
财经 2024年27期

2024年9月下旬以来,国家多部门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中央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力支持创投行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踏入2025年,创投行业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投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在支持创新创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一系列很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一个国家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的产业化、新业态从零到一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投。

然而,创投也不是万能的,创投更不是公益的,所以厘清创投善于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哪些方面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得更好,这些也许是我们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在创新生态中与各方合作更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温和刷新理解创投的一些基本法则尤为重要。

基本法则一

基本法则之一是,颠覆性技术的产业落地,国家新兴产业的形成,离不开创投及其所投企业的早期试错过程

一个新产业的诞生往往都经过了技术的发明和成熟等阶段。企业利用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或者用这些新技术提供崭新的应用,开创新的产业。这个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可能是很高的,但一旦成功形成新的产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这里列举笔者在投资手机行业亲历的案例,有失败,也有成功。

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的品牌手机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根据IDC的统计,2024年三季度全球市占率前五分别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vivo,中国品牌占了三席。中国一直都是手机代工业的全球大本营,而品牌手机行业相比于手机代工业能给中国整个产业链带来更高的价值。品牌商本身价值很高,同时品牌商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可以决定使用什么芯片、触摸屏以及软件,这也是近年来围绕手机行业的高端国产芯片等上游关键零部件领域有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国产芯片上量,又给中国半导体加工厂、半导体设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2000年到2009年,创投机构看到了手机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那时候的手机主要是功能机,市场上基本就是价格高的进口手机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或者是低端的国产手机。国产手机一般都以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每款手机的量都不大,所以一个品牌商有大量的型号、款式,频繁推出新品,也用不同的型号跟移动运营商做定制,但用户根本记不清任何一款国内品牌或者型号。

那时的创投机构,投资了不少的手机相关企业,从手机厂商,到手机设计公司(design house),到模组厂商,到芯片公司,最后结果都很差,大部分都打水漂了,产业自然也没有做起来。一直到小米诞生,用崭新的思路,做精品、爆品,款式很少,但力求精益求精,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和维系粉丝群体,聆听用户心声。小米成功之后,同行之间你追我赶,到今天优质的国产品牌已经主导了中国手机市场,而这些优秀的国产品牌又走出国门,风靡全世界,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手机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兴起。当然,投资小米和小米之后的手机品牌和产业链的创投机构,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手机行业是一个民营企业主导的行业,创投机构第一轮尝试投入的资金大部分都损失了,但是这样的试错并不会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损失,也没有哪位投资人因为投资不善被处理,更没有因为第一次尝试的失败,创投机构就不敢再碰这个行业的创新,当新的“破局者”小米出现的时候,还是有机构敢于支持。第二次的尝试成功了,不但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企业,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行业。

这样的案例在中国还有很多。如今天中国的线上支付是全球范围内最普及的,带动了中国电商和本地服务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巨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线上支付这个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有过多年的试错,在支付宝、微信成功之前,也有大量的创投资金给这个行业付出了大量的“学费”。

国家要有新兴产业的诞生,必须有创投发挥作用。新产业诞生,往往是颠覆性技术在产业上的落地,这个阶段的创新只有创投能做得最好,新兴产业的孵化,是创投最擅长做的。

创投投资的对象是一家企业,投资价值最后也是通过企业的成功体现。图/视觉中国

基本法则二

基本法则二是,创投必须敢于投资创新,才有可能获得高回报;失去投资企业带来的巨大回报的机会,才是创投最大的风险

从历史上看,创投最独特的价值是对科技企业做早期投资。这一时期,新技术进入市场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商业模式,更没有形成产业,企业能否成功还存在较高的风险,要尝试就必须有资金的投入;而一旦成功,企业回报可以很高。

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创投投资的对象是一家企业,投资价值最后也是通过企业的成功体现。企业的成功必须遵循商业逻辑,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受客户欢迎的,客户是愿意为其付费的,即一家能解决用户需求且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所以这种尝试不可能是零成本,有些甚至是高成本。

其次,企业采用这些技术时,基础的技术发明已经完成,创新企业要把这些技术转换成产业,转换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来继续完善这些技术,还需要新的发明创造,当然也不排除在产业化过程中证明该技术无法达到市场需要的效果或者市场能接受的成本,那么这项技术发明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就会很低,甚至导致创业和投资的失败。

既然这些早期的投资有风险,创投机构就必须分散风险。在一期基金里投资多家企业,虽然其中不少企业最终可能会失败,但投资组合里面成功的企业能够获得很高的回报,从而使整个基金最后能够达到不错的回报。企业成败要遵循商业规律,这是创投机构有动力去试错的基本前提,最终少数企业的成功可能会弥补交出的“学费”。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落地正是具备了这些属性,企业的成功或失败有高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商业化成功,新科技所形成的竞争壁垒会给少数成功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

这样看来,创投如果没有魄力去投资那些可能产生巨额回报的企业,就不是一个好的创投,其实是更大的风险。

基本法则三

基本法则三是,参与创新的主要各方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创投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其他各方的作用创投也无法承担

政府、银行、大企业、个人投资者,都是投资科技创新重要的参与者,但是它们的作用和创投起的作用是非常不同的。政府很重要的作用是在政策上鼓励创新,政府的直接投入是产业政策落地的重要手段,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向政府已经确认无疑、希望重点扶持且市场力度不足的领域,而不是尚需证实的方向;另外,政府也需要投向市场规模有限但对国家安全特别重要的关键领域。

大企业的内部创新也非常重要,在创业投资相对比较弱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内部创新就是其创新的主要源泉。大企业财力充足,且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孵化可以更耐心,鼓励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国家的科技创新极其重要。但企业内部创新有一个很大的短板,那就是大多数大企业都不希望进行颠覆自身成熟业务的创新,而更多是探索增量市场的创新。此外,我们过去也接触过不少中国企业内部创新业务的团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往往都是在原有企业机制里如何激励、如何吸引创新人才。比如,在一家传统车企里如何搭建一支专注于自动驾驶的人才队伍,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中往往都是难题。

个人投资者资源有限,只能就一时或一事进行投资,不可能长期系统地投资,但是他们能支持一些本地项目和熟人创业,或者产生一些好的生意和主意,这些都是对机构投资人很好的补充,是小微企业起步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跟创投比较接近的是银行,银行资金充裕,但是银行的资金和创新企业有两方面天然的不匹配:第一,银行的钱是贷款,不是投资资金,再好的回报也只是按时收回本金加利息,而最坏的结果却是借出资金有去无回,因此贷款的风险系数很低,而创新企业的风险却是较高的;第二,银行做的是标准化产品,因此银行从业人员的基本培训是顺应这些标准产品的,而创新企业的投资是高度非标的,有时候关键点是技术,且是不同领域的技术,有时候关键点是企业创始人的领导能力,有时候是政策环境,银行很难打造驾驭这样高度复杂与不确定业务的人才体系。

只要国家鼓励创新,只要有企业家敢于创新,创投就有发展。只有创投行业健康发展,国家的创新才会更有活力

概括上述几点,在国家的创新生态中,参与的各方要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是创投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从技术到产业落地的必要条件。市场化符合商业逻辑的高风险尝试交给创投来做最合适。创投乐意持续投钱进入颠覆性创新和新兴产业,因为它们相信最终会试出商业上成功的企业,尽管事先不一定完全知道是哪一家。

一个国家要培育新兴的行业,民营企业要迈上新台阶,持续革新的技术要走向市场,离不开健康发展的创投行业。创投从业者的专业贡献就是判别最有成功可能性的创新,并且在出资以后给被投企业带来资金以外的其他帮助,使这些创新从梦想变成现实。因此,创投行业本身,甚至创投所投企业,重点是解决创新从零到一的问题。

就业方面,创造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往往是通过创投行业投资所形成的新兴产业长期实现的。税收方面,创投行业本身,甚至创投所投企业,只能带来有限的税收,但是没有创投今天的支持,就没有这些新兴行业成为明天税收的重要来源。

此外,创投也不是新兴科技的来源,但是离开创投机构,好的技术就很难转化为成功的企业和兴旺的产业。同样,假如一家创投机构不投资创新,不投资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产业化,它就不是称职的创投机构,也不可能有好的回报,更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投行业给世界带来了半导体行业、个人电脑行业、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以及众多的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今天又在如火如荼地投资人工智能,中国的创投行业也日益站在前沿科技“领投”的位置。在中国的国情下,创投的真谛依然在于投资创新,只要国家鼓励创新,只要有企业家敢于创新,创投就有发展。只有创投行业健康发展,国家的创新才会更有活力。

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