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阅兵式上,人民空军17架战斗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参加本次阅兵的17架飞机均为不久前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包括9架美制P-51“野马”战斗机、2架英制“蚊”式轻型轰炸机、3架美制C-46运输机、1架美制L-5联络机和2架美制PT-19教练机。为了让飞机看起来数量更多,领队的9架“野马”战斗机还在空域绕飞两圈后,进行了第二次通场。
时光如梭,75年后的今天,中国空军已经从单一兵种发展为航空兵、空降兵、防空兵、雷达兵、通信兵、气象兵、电子战兵、防化兵等多兵种综合力量,向全疆域作战的现代化战略性军种迈进。
一路走来,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空军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雨?本文将为您一一述说。
“列宁号”是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这款由美国制造的“老柯塞”型02U教练机是1930年3月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当时,国民党汉口航空第四队飞行员龙文光驾机到河南开封地区执行任务,返航途中迷航,燃油耗尽后迫降在鄂豫皖根据地,龙文光被我红四方面军俘获。后经思想教育,龙文光欣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不久,鄂豫皖根据地成立了军委航空局,龙文光被任命为局长。当时的航空局只有一架飞机并一名飞行员,龙文光为局长兼飞行员。为纪念革命导师列宁,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列宁号”。
1931年11月10日,刚组建的红四方面军攻打湖北黄安。龙文光驾驶“列宁号”佯装国民党空军前来助阵,却对国民党守军劈头盖脸一顿轰炸,陆空协同之下,一举攻克了黄安。此役中,龙文光和“列宁号”功不可没。1932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前,将“列宁号”拆卸后埋于大别山区,直到1951年9月,这架飞机的零部件才被当地群众挖出,上交给国家。
红军拥有的第二架飞机是“马克思号”。1932年4月,红一军团攻克福建龙岩后,随即向漳州挺进。由于红军行动神速,漳州的国民党守军并不知道龙岩已失守,还派出飞机前去联系。在经过龙山上空时,飞机遭到我红军机枪的猛烈扫射,中弹后逃离。20日,红军攻下漳州,在敌军机场发现两架飞机,其中一架已完全毁坏,另一架正是几天前被击中的飞机。该飞机为英制616“飞鸟”式教练机,是英国阿弗罗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制造的,为双翼双座木质结构、钢管机身骨架。
这架飞机不久后就被修好,中央苏区政府特意在江西瑞金叶坪为它赶修了简易机场,以便起降。红军官兵亲切地称它为“马克思号”。聂荣臻曾乘坐这架飞机前往瑞金汇报战况。“马克思号”飞到瑞金后,因战事紧张,燃油、器材接济不上,红军不得不将该飞机废弃。
时间来到了1945年,此时的人民军队拥有了第三架飞机—“820号”。“820号”原是汪伪政府的“国府专机”。日本投降后,汪伪政府航空署飞行教官周致和等6人驾机起义,从扬州飞到延安。飞机根据起义时间被命名为“820号”。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去重庆进行谈判前,特意抽时间接见了起义的全体机组人员。
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建党之初,就把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天空,并着手培养航空人才。1937年5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四方面军余部400余人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组建了“新兵营”,与新疆军阀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当时,苏联援助盛世才部队航空、汽车、无线电等器材,并对其人员进行军事培训。为掌握军事技术,我党紧急从延安选调19人,与25名“新兵营”战士组成航空队,借机一起跟苏联专家学习飞行技能和地勤技术。1942年,国内形势突变,盛世才完全倒向蒋介石,我航空队人员悉数被捕入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得以回到延安。
1945年10月,中共东北局收编了一批约200人的归降日本航空技术人员,并成立沈阳航空队。这支部队以林弥一郎为首,经改造后作为我航空队教员,成为我人民空军初期飞行训练和飞机维修方面的重要技术力量,为我军培养专业航空人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6年,由于反对国民党发起的国内战争,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刘善本机组人员驾驶一架B-24型轰炸机起义,飞抵延安,成为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
同年3月,党中央调派延安储备的航空人才,召集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及日军的归降人员,聚集东北,利用日军留下来的机场、飞机和航空器材,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以加速我空军建设。被惯称为“东北老航校”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堪称“人民空军的摇篮”。
建校之初,“东北老航校”有各型破旧飞机120余架,大多是日军或国民党军遗留在东北各地的。其中,可用于飞行训练的只有36架。
当时,“东北老航校”的教学环境极其艰苦。按照飞行训练常规要求,飞行员培养要按初级教练机、中级教练机、高级教练机的顺序依次进行;但航空学校当时只有4架破旧的“英格曼”式初级教练机和一些日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没有中级教练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航校学员越过初、中级教练机,直飞“九九”式高级教练机。此外,老航校中不少飞机满身“补丁”,共用轮胎和螺旋桨,采用马拉飞机、人工打气的现象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随着飞行训练时长的增加,老航校开始面临燃油短缺的困境。为此,老航校人通过反复试验,以酒精代替航空燃油,并获得了成功。
为躲避国民党军的轰炸,“东北老航校”在办学期间,曾先后四次搬迁。第一次是1946年4月从迪化搬至牡丹江;第二次是同年11月转移至密山;第三次是1948年3月搬回牡丹江;最后一次是1949年3月迁至长春,此时,东北局势已基本稳定。
从1946年3月到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前夕,在三年半的时间里,这所航校共培养出各类航空人才560名,他们构成了我国空军发展伊始阶段的核心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17名飞行员,多数来自“东北老航校”。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空军5名一级战斗英雄中有3名出自该校。
目前,中国人民空军培养的飞行员主要来自8个航校。考察其校史会发现,这些航空院校不是从“东北老航校”分出来的,就是由后者援建的,皆与“东北老航校”有着不解的渊源。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民党不甘心失败,以东南沿海岛屿机场为基地,不断出动B-24重型轰炸机对上海等地发动攻击,给我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950年2月,我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派遣空防部队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上海。
195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防空军,该部队在7年后并入中国空军。防空军成立后不久,便陆续击落6架敌机,迫使敌人取消了对上海的空袭行动。
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高炮部队在保卫后方铁路线、交通枢纽和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战斗中大放异彩,共击落了400余架敌机。
经过朝鲜战场和上海保卫战的磨练,我国国土的防空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苏联提供的米格-15战斗机,年轻的人民空军逐渐成长起来,开始独立承担上海等重要城市的空防任务,站在了对抗敌机的最前线。
1952年9月20日,我空2师飞行员何中道、李永年在上海上空击落美军RB-29侦察机。这是人民空军在国土防空作战中第一次击落敌机。国民党破坏上海的企图不久后宣告失败。
1949年3月30日,军委航空局成立。接着,航空局从“东北老航校”抽调部分干部组成三个接收组,分赴华东、华中、西北各地收拢国民党残部的航空人员,收集国民党军队及日军遗留的飞机、发动机、航材和物资,恢复各地的航空工厂和机场。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同时撤销航空局。自此,空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11月11日也成为我人民空军成立的纪念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成立半年的人民空军随即奔赴战场,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彼时的我人民空军尽管得到苏联的援助,作战飞机数量仍不足200架,且这些飞机种类混杂,数量最多的是苏联援助的米格-15战斗机,还有不少从国民党军及日军手中缴获的旧式飞机。此外,我军的飞行员普遍存在飞行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飞行时长最多不到100个小时。反观美国空军,则是刚刚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精锐,其主力战斗机为当时最先进的F-86和F-84,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时间平均高达1000个小时。
纵使面对强敌,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依旧顶住压力,和苏联空军一道打出了战争史上令人惊叹的战绩,在中朝边界鸭绿江一带取得了制空权,形成了著名的空中“米格走廊”,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空中优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共击落330架美军飞机,其中包括声名远扬的美军“三料王牌飞行员”康奈尔和“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切尔的座机,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31架飞机被击落,116名空军飞行员英勇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空军勇敢作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飞行员。其中,王海、李汉、蒋道平、韩德彩等人被授予一级或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美军“三料王牌飞行员”康奈尔的座机就是被我空军飞行员蒋道平击落的。1953年4月12日,中美战机在朝鲜龟城上空激战,康奈尔驾驶的F-86战斗机被蒋道平的米格-15战斗机机炮打中,康奈尔被迫弃机跳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蒋道平一共击落5架、击伤2架F-86战斗机,是击落F-86机型最多的志愿军飞行员。
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落敌机5架。其中,在1953年4月7日的空战中,韩德彩击落了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切尔驾驶的F-86型战斗机。
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部队退据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大陈岛等岛屿,并在美军的帮助下构筑起坚固的防御体系。1954年5月中旬,我军决定先攻占一江山岛,再夺取大陈岛等其他岛屿。参加本次战役的部队中,除了我陆军地面炮兵、高射炮兵、火箭炮兵外,还包括海军舰艇137艘,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12个大队的184架飞机。
在1954年11月至1955年1月的战役准备阶段,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7次轰炸大陈岛及其附近岛屿,投下80余吨炸弹,炸沉、炸伤国民党军队的6艘军舰,总吨位达到12660吨。
1955年1月18日,我军集结了约1万人的陆、海、空兵力对一江山岛突然发起攻击。这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首次协同作战。空军率先出击,以4个轰炸机大队、3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实施第一轮轰炸,并以51架战斗机掩护登陆部队抢滩登陆,迅速占领了一江山岛。一江山岛战役充分展示了我陆、海、空三军的整体作战威力。195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成功解放了大陈岛等浙东沿海岛屿。
1957年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空军和防空军合并,保留空军番号,取消防空军建制。空防合并后,防空军所属高射炮兵、雷达兵、探照灯兵等部队并入空军,人民空军整体作战能力得以提升。
新中国早期的战斗机制造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空军的理论知识和飞机制造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意识到自主研发、制造飞机的重要性之后,我国走上了飞机的自主研发之路。
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制造厂仿制苏联米格-17Φ飞机,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并于同年开始批量装备空军部队。作为我国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战斗机,歼-5是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
1959年9月30日,由沈阳飞机制造厂制造的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歼-6是我国根据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第一代超声速歼击机,于1964年开始交付中国空军使用。歼-6是我国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战斗机,在服役的46年时间里,曾在实战中击落20多种类型的飞机。
在仿制的同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自行设计制造战斗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首批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于1980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并于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1958年7月,我人民空军派出4个航空兵师先后进驻福建、粤东前线机场,以打击国民党空军的窜扰和挑衅,夺取福建地区制空权,并支援地面军队炮击封锁金门。
入闽作战是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新中国空军又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行动。1958年7月至10月,入闽空军部队先后出动飞机691批共3778架次,在13次空战中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14架、击伤9架,逐渐夺取了福建、粤东地区的制空权。
入闽空战中,人民空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战果累累。1958年7月29日,国民党空军驻台南第一大队的4架F-84型战斗机窜入汕头地区进行侦察袭扰。我空18师1个中队的战机起飞迎敌,仅经过3分钟的空战,就击落、击伤敌机3架,己方无一损伤。同年8月14日,在平潭岛上空的战斗中,我空16师飞行员周春富以单机与敌机展开激烈空战,一举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周春富本人壮烈牺牲。8月25日,在漳州空战中,我空9师飞行员刘维敏同 4架F-86敌机格斗14分钟,先后击落敌F-86战斗机2架。10月3日,在金门附近上空,空16师飞行员曹双明率领4架飞机低空隐蔽出航,灵活地避开敌机炮火,一举击落2架国民党空军 C-46运输机。10月10日,在龙田空战中,空14师飞行员杜凤瑞与数倍之敌拼杀,击落敌机2架,负伤跳伞后遭敌射击,光荣牺牲……
1954年,美国根据刚签署的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退据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提供了B-17G、RF-101和U-2等侦察机型,组建了第34“黑蝙蝠”中队和第35“黑猫”中队,并对新中国实施了长达十几年的全面航空侦察战。
台湾国民党空军的第34中队,即“黑蝙蝠”中队,最早装备的是美制B-17G电子侦察机。该机可在低空躲过雷达搜索,并于夜间深入大陆领空,进而获取我军的无线电信号和情报。
为应对B-17G的侦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驻福建部队于1955年着手建立雷达防空预警网,同时,歼击机部队也加强了夜航训练,探索出夜间搜索和攻击敌侦察机的新战法。1956年6月23日凌晨,一架“黑蝙蝠”中队的B-17G电子侦察机从福建进入大陆实施侦察活动,我空军飞行员鲁珉驾驶一架米格-17战斗机进行拦截。B-17G最终在江西上饶被鲁珉追上、击毁爆炸,机上11人全部死亡。
经受几次不小的折损后,1960年2月,“黑蝙蝠”中队停用了B-17G,转而启用更先进的P2V-7“海王星”电子侦察机。相比B-17G,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海王星”电子侦察机装备有最先进的自动地形匹配系统,能在夜间进行超低空飞行。当时的解放军则缺乏夜间截击机。对此,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的陈士珍提出了“霹雳战法”,即用伊尔-28轰炸机在敌机上空投放照明弹,同时用歼击机攻击。1964年6月11日,海军航空兵在山东平度上空首次成功实施“霹雳战法”。在地面雷达引导下,我空军使用伊尔-28一次性空投12枚照明弹,瞬间将附近空域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随后,米格-15很快发现了P-2V侦察机,立即开火,将之击落。
我地面高炮部队也琢磨出类似的战法,并取得了战功。他们根据P-2V进出路线和活动规律,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伏;待敌机接近后,瞬间开启地面雷达和探照灯,同时将高炮群对准空中的P-2V开火。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体系的日趋成熟,“黑蝙蝠”中队在遭遇多次损失后,逐渐放弃了对大陆的电子侦察。1965—1968年,该中队又陆续损失4架飞机,后于1974年正式解散。
再说一说“黑猫”中队。我国西北腹地曾是我国“两弹一星”项目的试验基地,也是台湾蒋介石政府和美国政府最想窥探的地区之一,是“黑猫”中队侦察的主要区域。
1961年2月,国民党空军第35中队正式成立,绰号“黑猫”中队,不久便装备了美军提供的4架U-2高空侦察机。U-2是“冷战”中最知名的一款侦察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能在2万米以上高空长时间侦察飞行。
对于U-2的侦察行为,解放军空军最初无能为力。因为当时我军的米格-17和歼-5战斗机的最大升限仅为1.6万米,根本无法拦截U-2高空侦察机。
1958年,我国引进了5套S-75地空导弹系统和62枚萨姆-2导弹,用于首都北京的空防。
1959年10月7日,我空军使用萨姆-2导弹在北京通县(今通州区)上空击落了一架国民党空军的RB-57D侦察机,创造了世界上首个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鉴于RB-57D在北京上空被导BUSaW0Sf561zmUwl2S/AhmO6GNk6qMxLQZEjqAS9br0=弹击落,“黑猫”中队有意避开北京上空,将侦察重点放在了防空体系薄弱的西北腹地。凭借2万余米的升限,“黑猫”中队的U-2高空侦察屡屡得手。
1960年7月,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只有3个营的导弹装备,基本无法完全守住我国辽阔的领空。于是,空军决定将导弹部队撤出北京,在U-2高空侦察机经常出没的飞行路线上机动设伏,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游击战”。经过漫长的设伏,借助防空雷达提供的情报,我导弹部队逐渐摸清了U-2高空侦察机的飞行路线和活动规律。
1962年9月7日,“黑猫”中队的一架U-2高空侦察机如期从福建平潭进入大陆领空,一路经九江飞往南昌。8时32分,U-2进入我预设阵地攻击范围,3枚萨姆-2导弹霎时齐射,导弹战斗部产生的大量破片瞬间击中了飞机,随后这架飞机坠落在南昌市郊区罗家集,机毁人亡。
此后,我地空导弹部队接连取得胜利。1962—1967年,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5架U-2高空侦察机。损失惨重的“黑猫”中队被迫终止了对大陆腹地的侦察飞行。
为了降低成本并减少飞行员损失,美国空军改用无人机对中苏两国进行空中秘密侦察。具体来说,就是用B-52轰炸机携带D-21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在对方领空附近发射,让无人机自行在对方领空按预定路线飞行并收集情报。D-21是当时美国研制的最新型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采用了前卫的冲压发动机技术,最高飞行速度可以达到3倍声速,但该机技术并不成熟,12次试射中曾失败过8次。尽管如此,急迫的美国空军依然让D-21披挂上阵,开启了代号为“高级碗”的秘密侦察飞行行动。
1969年11月9日,一架B-52H轰炸机携带着D-21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从美国阿拉斯加的艾尔森空军基地起飞,对位于我国西北罗布泊附近的核试验基地进行侦察;但这架D-21未能成功返回,而是坠落在了哈萨克斯坦境内。此后的3次侦察飞行均以失败告终。在1971年的最后一次侦察飞行中,D-21失控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启用了美国瑞安公司于1964年初研制的BQM-147G型“火蜂”无人侦察机对我国西南地区进行侦察。“火蜂”可由美军DC-130运输机挂载,飞行至预定地点附近五六千米高空投放。投放后,“火蜂”按预先设定的速度、高度、航线飞行,侦察完成后返回预定地点,再由DC-130运输机用特殊回收装置钩住返场。“火蜂”体积小、造价相对便宜,极大降低了损耗成本。
对于“火蜂”无人侦察机的挑衅,我军进行了有效反击。1964—1970年,我空军、海军航空兵频频出动歼-6等战斗机进行拦截,先后击落了20余架“火蜂”无人侦察机。后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空军提供的“火蜂”无人侦察机残骸,成功研制出了无侦-5型高空无人侦察机。
十年浩劫期间,人民空军和我国航空工业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空军进行全面整顿,人民空军迈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此间,空军内部掀起了新的训练热潮,在短短几c590e4db06cdc37f5afc28ce7c09f8591ad322144f8a5343fd03d1c5aff7d023年间,部队战斗力得到全面提高。
20世纪80年代正是世界各国空军大换装的年代,F-16战斗机、F-14战斗机、F-15战斗机、F/A18战斗机、F-117战斗机、“幻影2000”战斗机、“狂风”战斗机、苏-27战斗机、米格-29战斗机……新式战斗机犹如井喷般纷纷亮相。与之相比,我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还是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几千架歼-6、强-5战斗机以及数量不多也不算太先进的歼-7、歼-8、轰-5、轰-6等飞机。此时的人民空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技战术水平,均发展迟缓,与强国的差距逐渐加大。
为了应对当时潜在的台海危机,中国空军在1992年通过引进俄罗斯的苏-27SK/UB型歼击机才拥有了第三代战斗机。到1999年为止,中国空军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76架苏-27SK/UB系列战斗机,苏-27的国产化(即后来的歼-11)工作也随即启动。76架苏-27最多只能装备航空兵的三个团,对于中国空军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事实上,早在1986年,我国就立项了国产三代机歼-10项目,但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98年3月才完成了歼-10的首飞;2003年,歼-10生产型正式交付空军。
进入21世纪,我国空军的装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机型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2004年前后,中国空军陆续换装了歼-10、歼-11战斗机,歼-6和歼-7逐步退役。几年后,歼-10与歼-11改进型上换装了国产太行发动机。接着,我国又相继研制出了歼-15、歼-16。歼-15是我国第一种重型舰载机,可以装载我国当时所有的空中武器。该机于2007年装备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歼-16是继歼-11之后的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目前大多数装备在海军部队,它还衍生出了歼-16D电子战飞机。国产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可与美制F-22战斗机相媲美,于2019年10月装备空军。
除了战斗机之外,近些年来,我国还相继研制成功了武直-10、直-20等直升机,空警-2000、空警-500和空警-600等预警机,大型运输机运-20等,这些重要装备均已列装。
在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军20余种机型的160余架自主研发的战机组成12个空中梯队,依次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如此气势磅礴的阵形与70年前的那一幕形成了鲜明对比。
75载栉风沐雨,75载征途如虹,中国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傲立东方,成为守护祖国蓝天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