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共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2024-11-30 00:00:00王朝才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1期

摘要: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璀璨明珠和科技创新的领航者,承载着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本文围绕“财政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共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这一主题,探索财政新政、数字科技及财政金融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希望能够为携手绘制长三角乡村振兴新篇章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财政 金融 科技 长三角 乡村振兴

*本文为作者在2024长三角乡村振兴大会上的发言。

一、财政新政扬帆启航,稳经济促振兴谱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方向。

近年来,财政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财政职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开创新局面。今年10月12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财政部宣布了新一轮财政逆周期增量政策,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财政新政的出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首先,财政新政加力支持地方化解隐性政府债务风险,为下一步腾挪资金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通过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不仅实现了部分隐性债务的显性化,提高了债务的公开透明度,还通过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政府债券置换高成本、短周期的隐性债务,降低了风险,并减轻了地方政府化债的压力,使其能更专注于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乡村振兴腾出更多资金空间。

其次,财政新政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受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等影响,大型商业银行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压力上升等挑战,盈利能力受到明显冲击。因此,采取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增加其核心一级资本,将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第三,财政新政支持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保障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也为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财政新政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将在新一轮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也将借此东风,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二、科技数字引领创新,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金融行业与农业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一方面,科技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显著且深远,其核心在于解决“长尾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农村金融得以降低风险、运营及服务成本这“三高”问题,从而优化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范围与效率。具体而言,大数据风控技术能够精准评估农户及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数字化营销则通过线上渠道,将金融服务送达偏远农村地区,解决了服务触达难的问题。此外,科技还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能够借助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加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业保险、供应链金融等,进一步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形态。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将农业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推进。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这代表着农业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三角地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金融科技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动力源泉。

三、财政金融双轮驱动,共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一)财政支农的精准与高效

一是精准投入。财政支农支出需精准定位,聚焦关键领域,确保资金有效投入。财政支农重点要向公共基础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保险和担保支持方向倾斜。通过因地制宜推行一事一议、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方式,以及政银担、政银保、专项债、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涉农金融创新模式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结构优化。分析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结构,优化支出结构通过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税费优惠等政策工具,优化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三是绩效提升。通过改革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突出支出重点,加强合作绩效,协调利益关系,如工农产品价格、粮食生产地与消费地、粮食价格与进口等,确保资金公平、可持续投入。四是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财政支农支出的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二)金融服务的普及与创新

一是金融机构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来满足乡村振兴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金融供给,调整并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精准对接农业农村的特殊需求。同时,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促进农村内部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是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同业伙伴及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普及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并降低风险,如推广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定制化信贷方案、土地流转透明化管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此外,完善担保与保险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担保和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产业的风险,促进市场金融的积极参与。创新担保和保险产品和服务,如“担保+”、“保险+”等,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绿色经济、小微企业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为此,鼓励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设立服务网点,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三)财政与金融的合作与协同

一是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形成财政与金融的合力。二是合作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三是资金整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资源,形成资金池,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监管。四是风险防控。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长三角地区作为金融资源集聚的高地,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优势,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领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