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为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面临的金融难题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逻辑、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升级、促进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激发乡村产业创新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乡村产业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产业跨界融合的金融支持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现实障碍。为此,可通过构建乡村产业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机制、完善乡村产业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产业跨界融合的金融支持机制、加大乡村产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等路径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融合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产业新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关键,要打造“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能农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产业的繁荣至关重要,有助于缓解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升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务之急,这涉及扩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的规模、加快现代乡村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培育新兴的乡村产业和业态,以及加强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不仅强调了产业兴旺的重要性,而且指出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此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介入,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金融服务是推动发展乡村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乡村产业的活力和创新潜力。不仅为乡村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运营效率。一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地识别乡村产业中的资源配置需求和潜在风险,从而为乡村产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有助于乡村产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了乡村产业的集群化和融合化发展。例如,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支付工具,乡村产业能够更快速地获取资金,加速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流转,提高整体产业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乡村产业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市场和消费者,实现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品牌推广。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支持乡村产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帮助乡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乡村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还促进了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和社会责任实践。
(二)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引导乡村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优化绿色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和乡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优化生态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金融机构将高效环保的生产要素引入乡村产业及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过程,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对可能产生污染的农业信贷进行严格控制,促进乡村产业资源绿色化配置。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通过快速匹配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与信息诉求,帮助各类农业生产者动态掌握气候和市场需求变化信息,推动其采纳生态友好型的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提升农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加快绿色低碳乡村产业场景的金融融合。以数字、场景、平台为载体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主体间的信任约束,拓宽地理距离约束和绿色技术嵌入农业多元场景,提升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经验交流与场景金融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高普惠金融覆盖和使用效能,引领乡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驱动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例如,通过开发适合乡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小额信贷等,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产业提供了灵活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简化信贷流程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乡村产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可获得性。
(三)促进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大模型算法和算力的加持,优化了乡村产业要素的配置,推进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充分释放了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数字红利”。金融机构通过对乡村产业链各主体的生产、订单等数据进行系统集成,有效整合这些数据,构建动态资产池,实现数据的资产化,发挥数据的融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更全面评估企业的创新项目收益与风险,增强乡村产业创新的可持续性,还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加快了乡村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托大数据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推动了如都市农业技术等新型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需求。通过开发适合乡村特点的金融产品,简化信贷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乡村产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支持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绿色发展,从而激发乡村产业的创新活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助力新质农业发展空间的国际开发合作。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技术和电子化支付系统能够为跨境融资、支付、结算等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跨境融资途径,通过数字化信用评估方式和风险管理工具精准评估国际合作主体的信用状况,降低跨国交易风险,增强国际合作信任度,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空间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激发乡村产业创新,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以其高效精准的数据处理能力,深度挖掘乡村产业和涉农企业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农业数字化转型精准识别及预测金融风险。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推动乡村产业科技成果的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为涉农经济主体的国际合作提供融资增信,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乡村产业创新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金融机构通过对乡村产业链各主体的生产、订单等数据进行系统集成,有效整合这些数据,构建动态资产池,实现数据的资产化,发挥数据的融资功能。这有助于更全面评估企业的创新项目收益与风险,增强乡村产业创新的可持续性,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加快了乡村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托大数据技术和风险评估模型,推动了如都市农业技术等新型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三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需求。通过开发适合乡村特点的金融产品,简化信贷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乡村产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支持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绿色发展,从而激发乡村产业的创新活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乡村产业的金融需求具有独特性,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而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需求。例如,乡村产业可能更需要的是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信贷产品,或是与农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支付和结算服务,而这些服务可能在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中并不常见。乡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农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认知和接受度有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利用这些服务的能力,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推广服务的难度。另外,乡村产业的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风险时面临较大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机制,金融机构可能难以准确判断乡村产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影响了金融服务的提供
(二)乡村产业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乡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不足。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但在绿色金融领域,尤其是针对乡村产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有待提高。乡村产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当前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尚不足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绿色金融在乡村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此外,绿色金融服务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也亟待完善。乡村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来保障金融服务的稳健运行。但是,目前绿色金融服务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三)乡村产业跨界融合的金融支持机制不健全
金融支持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中的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乡村产业跨界融合需要金融资本的引导和支持,然而当前金融支持机制在推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导致跨界融合进程缓慢。乡村产业跨界融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但当前金融市场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并未充分满足这一需求,导致跨界融合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缺乏。此外,金融支持机制在促进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方面的协同性有待提高。乡村产业跨界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金融支持机制与其他相关政策、规划等协同配合。然而,当前金融支持机制在协同性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来推动乡村产业跨界融合。
(四)乡村产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近年来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产业创新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例如,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分布零散,金融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面临较高的风险和成本。此外,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构建乡村产业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机制
构建乡村产业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机制,关键在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一是政府和金融机构需协同合作,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网络覆盖、支付系统、信息服务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二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收集和整合农户、农业企业的信用信息,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准确的信用评估,降低信贷风险,从而增加对乡村产业的金融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应开发和提供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以满足农村企业和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此外,推动移动支付和电子银行服务在乡村地区的普及,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与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精准地识别和满足乡村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实现精准对接,还需要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金融服务。
(二)完善乡村产业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强调环境和社会效益,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了构建有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机制是关键。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绿色金融领域,为乡村产业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一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精准分析乡村产业需求,开发出符合乡村产业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满足乡村产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是强化绿色产业环境标准,建立科学的融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这有助于确保绿色资金真正用于绿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至关重要。通过完善乡村地区的网络、支付等基础设施,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让乡村产业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绿色金融服务。
(三)创新乡村产业跨界融合的金融支持机制
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理解乡村产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更加贴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包括开发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贷款产品,提供灵活的还款计划,以及创新担保方式,如基于土地经营权、农业设备等的抵押贷款。同时,通过与农业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此外,跨界融合还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与科技企业、电商平台等非传统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互联网+农业+金融”的产业融合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8QMQOUtNYLN4frj6QAxDlsNgjL65toNjmxPVJGkKng=算等技术手段,更准确地评估信用风险,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提供基于其销售业绩的信用贷款。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扩大乡村产业的金融服务。同时,政府还可以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加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培训是优化村民数字生活参与行为的效率保障”,为了促进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还需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加大乡村产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带动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业产业集聚进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这涉及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的变革,以及金融资源向乡村地区的倾斜。一是金融机构需要创新信贷产品,降低乡村产业创新的融资门槛。这包括开发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贷款产品,提供灵活的还款计划,以及创新担保方式,如基于土地经营权、农业设备等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农业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二是金融机构应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来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分析农业产业链特点,打造数字化平台,加快产业链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效率。同时,推动移动支付和电子银行服务在乡村地区的普及,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乡村产业的对接,了解乡村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这可能涉及与乡村本地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结合,以数字支付为底层技术支持的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服务,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