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驱动农户经济韧性提升的机理、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4-11-30 00:00:00宋孜涵贾曼莉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1期

摘要:传统金融在服务覆盖范围、成本控制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限制了农户有效利用金融资源,进而制约了其经济韧性提升。随着数字金融的兴起,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降低服务成本以及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数字金融成为增强农户经济韧性的关键路径。然而,在推动数字金融赋能农户经济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金融人才匮乏、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亟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网络安全监管与法律体系,推进数字金融的标准化与普及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金融 农户经济韧性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动内蒙古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效率、图境及优化路径”(编号:2023NDC146);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绿色金融推动资源型地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编号:32150022115)。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培育和发展农户经济在稳增长、防风险和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防止农户家庭返贫和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数字金融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的首要任务。在全球气候变化、市场经济变革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三重压力”的背景下,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如果仅仅依靠发展经济,而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极有可能面临返贫的风险,甚至产生新增贫困现象。

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能力的提升,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和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以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随着“普惠金融+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数字金融发展中暴露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金融人才短缺以及网络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中的驱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基于此,本文从传统金融与农户经济韧性提升的基本矛盾出发,深入探讨数字金融在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中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字金融在赋能农户经济韧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推动我国数字金融赋能农户经济韧性的机制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一、数字金融驱动农户经济韧性提升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金融有效吸纳金融资源

数字金融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显著提升了金融资源的可及性,尤其是对传统金融体系覆盖较少的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户而言。通过移动支付、在线信贷等数字金融工具,农户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得金融服务,而不再受限于金融机构的地理位置或营业时间。这一便捷性大大降低了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消耗,扩展了农户使用金融服务的渠道和可能性。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数字金融能够打破地理和物理上的限制,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户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支持。这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桥梁,有效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通过线上渠道,金融机构能够将服务延伸到那些传统网点难以触及的农户,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例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通过数字金融,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显著增强了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数字金融的普及不仅推动了金融资源的均衡分配,还提升了农户在面对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强化了其经济韧性。这种数字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帮助农户提升了经济抵御能力。

(二)数字金融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通过其高效的运作方式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显著增强了农户的经济韧性。数字金融借助线上操作减少了对实体网点的依赖,从而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传统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需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运营成本高昂,而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覆盖广泛的农村用户,极大降低了这些成本。金融机构成本的减少往往可以通过费率优惠或服务价格降低的方式,直接惠及农户,减轻了他们在获取金融服务时的经济负担。数字金融还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借助网络平台,金融机构能够将服务延伸至更加广泛的农村群体,无论地理位置如何,农户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平台,农户不仅可以获得符合其需求的小额信贷或农业保险等产品,还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获取贷款,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这种普惠金融的推广,不仅帮助了农户降低融资成本,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增强了农户面对经济波动时的韧性。此外,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更加精准地评估农户的信用状况和贷款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符合农户实际需求的信贷额度和还款计划。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往往要求抵押品或详细的信用记录,而农户通常缺乏这些条件。通过数字金融的创新,金融机构能够依赖于更为丰富的数据源,快速评估农户的信用风险,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风险。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信贷模式,不仅提高了贷款审批的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合理的条件获得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增强经济韧性。

(三)数字金融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障碍,导致农户在市场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盲目决策,削弱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数字金融平台通过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和金融教育资源,极大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农户提升金融知识和市场洞察力提供了机会。传统的农业金融服务中,信息渠道有限,农户往往难以及时获取市场价格、需求变动以及政策信息,导致他们的生产决策和销售策略难以紧跟市场变化。而通过数字金融平台,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价格、市场供需变化、政策调整等关键信息,从而能够更灵活、快速地调整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这种信息流动的畅通,不仅帮助农户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户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营风险。此外,数字金融平台还可以为农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提升金融素养。通过线上线下的金融知识培训、案例分享以及专业指导,农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类金融产品的运作机制和潜在风险,从而更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工具和服务。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服务的广泛推广,不仅增强了农户对金融产品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对金融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最终有助于提升其经济韧性。与此同时,数字金融平台还通过建立信用评估体系,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提升农户的信用可见度。信用信息的透明化和系统化,不仅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也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在信用评估体系的支持下,农户能够更加公平地参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也能够根据农户的信用记录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金融驱动农户经济韧性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用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2884亿元,其中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8337亿元,这一数字显然不足以支撑农户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数字金融普惠的关键前提,但当前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情况堪忧,宽带互联网普及率低,移动通信信号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有效推广。许多农户由于缺乏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难以享受到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这直接限制了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也削弱了对金融信息的实时获取和响应能力。例如,数字金融依赖网络进行在线支付、转账、贷款申请和其他金融活动,当网络不稳定或信号差时,农户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障碍。此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还包括电力供应的不稳定,金融科技服务往往需要持续的电力支持,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农户就无法充分利用数字金融工具进行日常的金融管理或风险应对。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阻碍了数字金融的普及,也影响了农户在面对经济波动时的应变能力。没有有效的基础设施支持,农户难以及时通过数字金融获取资金、管理风险或优化市场决策,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经济韧性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

(二)农村数字金融人才短缺

2024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26亿人,仅占网民总数的29.8%。虽然这一数字有所增加,但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意味着大量农村居民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基础设施,还需要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而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存在显著短缺。农户普遍缺乏使用数字金融工具的基本技能,对于相关金融知识的了解也较为有限。这种技能与知识的匮乏,极大限制了农户利用数字金融工具提升经济韧性的能力。由于农村地区长期缺乏系统的金融教育和培训,许多农户难以理解数字金融产品的特点、潜在风险以及使用方法。即使有些农户有意愿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但面对繁琐的操作流程和复杂的金融术语,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金融顾问和客户服务人员,导致农户在遇到金融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不仅影响了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和使用率,也制约了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率的最大化。人才短缺问题使得数字金融在农村的普及进程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农户经济韧性方面的潜力。

(三)网络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随着数字金融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亟须重视的现实困境之一。在数字金融推动农户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安全风险已经成为农户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一是许多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防护意识和技能。这些群体对现代金融科技的操作了解有限,容易成为网络诈骗、身份盗窃和虚假金融产品的受害者。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也不够广泛和深入,导致农户在面对网络攻击或诈骗时更加脆弱。二是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户使用的智能设备安全性能较低,且缺乏定期的安全更新和维护,这使得网络环境容易受到恶意软件、黑客攻击等网络威胁。这种网络安全风险不仅影响农户使用数字金融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其面临经济损失,进一步削弱其经济韧性。网络安全的隐患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影响着农户对数字金融服务的信任度。随着数字金融在农村的推广,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将进一步阻碍数字金融赋能农户经济的潜力,甚至导致部分农户在使用数字金融时产生恐惧或排斥心理,从而抑制农村地区金融现代化的进程。

三、数字金融驱动农户经济韧性提升的优化路径

(一)增强农户经济质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制定长期的专项计划,推动农村网络覆盖率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通过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改善网络速度,降低使用成本,确保农户能够获得稳定且价格合理的网络服务,从而使数字金融得以在农村地区顺利推广。网络覆盖的提升可以打破传统金融的地理限制,确保农户能够通过数字渠道获取信贷、支付、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应出台政策激励电信运营商参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借助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质量,促进数字金融的进一步普及。此外,农村地区亟须建立和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将各种金融服务整合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方便农户的使用。该平台应具备易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的质效和韧性。

(二)提升农户数字素养,打造金融人才队伍

解决农村地区数字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支持,特别是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使农户及其子女能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数字技能。针对农户,政府可以开展数字金融相关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金融素养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金融工具。在吸引专业人才到农村地区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住房补贴、税收优惠和职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增强农村地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引导和支持,农村金融体系能够获得更强的专业人才支撑。同时,建立农村金融人才库是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搜集有意愿服务农村的金融人才信息,搭建金融机构与农村社区之间的联系。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该人才库更便捷地找到适合的专业人才,而农户则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持,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推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

政府应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法律修订与完善,确保数字金融相关的所有业务都能纳入法律框架,保障其合法合规性。在技术方面,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数字化风险监管平台。借助智能化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对金融交易和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提前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数字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共同规划,构建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农户的金融安全和数据隐私,降低网络攻击带来的风险。通过这些举措,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环境的安全性,助力数字金融赋能农户经济韧性提升。

参考文献:

[1]白玉玲,陈佳,尹莎,李润阳,杨新军.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山区乡村韧性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J].生态学报, 2024, (19):

[2]钟用.支持农户经济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 2015, (07): 100-101.

[3]周利,冯大威,易行健.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红利”还是“数字鸿沟”[J].经济学家, 2020, (05): 99-108.

[4]林正,陈淼.数字金融如何破解“三农金融悖论”——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 2023, (09): 60-64.

[5]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管理世界, 2020, 36 (05): 52-66+9.

[6]钱海章,陶云清,曹松威,曹雨阳.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 (06): 26-46.

[7]张龙耀,李超伟,王睿.金融知识与农户数字金融行为响应——来自四省农户调查的微观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 2021, (05): 83-101.

[8]何婧,李庆海.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 2019,(01): 112-126.

[9]王静雅,赵文清,杜英娜.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J].当代农村财经, 2022, (10): 60-64.

[10]张金肖.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 2024, (06): 35-39.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