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曾侯乙铜联禁大壶(以下简称“铜联禁大壶”)时,你是否会发现它的底部有4只呆萌的小兽在无声地“呐喊”?这4只小兽是如何托起约240公斤的铜联禁大壶的?这个大壶又蕴含着哪些艺术价值?
1978年,曾侯乙墓于湖北省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被发掘。曾侯乙墓不仅规模大、文物种类丰富,还为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音乐、科技、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堪称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所介绍的铜联禁大壶,就是曾侯乙墓出土文 物当中的典型代表。
“禁”是西周早期发明的新器类,被集中发现于周人的发源地——陕西省宝鸡市。那么,西周时期的周人,为什么要发明“禁”这种器物呢?
据载,商朝末年的王公贵族沉溺于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以致兵败亡国,周人便将承放酒器的案台称为“禁”,蕴含了周人劝诫后人谨慎喝酒的思考。
同时,《尚书·酒诰》(出自《尚书·周书》,相传作者为周公旦,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禁酒令)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被治以死罪。
作为酒器,壶在商代开始出现,有圆、方、扁、横等不同形制。作为礼器,壶是贵族宴飨(xiǎng)聚会时候的必备品,在各种祭祀场合担当重要角色。
铜联禁大壶充斥着饱满的艺术热情和激扬的生命活力,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美学精髓;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和区域的艺术特征,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维度。
铜联禁大壶,其铜的器身采用铜、锡、铅的合金,合金比例经过精心调配,不仅保障了器物的强度和硬度,还赋予了其独特的色泽和质感。同时,古人还对铜联禁大壶的表面进行了防腐处理,使其表面在长期与空气、水接触中,形成一层绿锈保护层,可以长期、有效防止进一步的腐蚀,使得铜联禁大壶在地下埋藏数千年,依然保存完好。
在铸造工艺方面,铜联禁大壶采用了失蜡法和合范法(后称陶范法)的结合。
失蜡法是指用蜡制成铸造模型后,将铜水灌注到模具中进行冷却,从而制成器物,这一方法能制作出复杂精细的器形和纹饰。
而合范法是指用泥土塑出要铸的器物样式,同时在表面雕刻出纹饰,待模具干后,在其上用泥反复按压成外范。然后,把模具刮去一层,即成内范,内外范之间的距离就是所要铸器物的厚度。
两者结合,使得铜联禁大壶既具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节的精致,展示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成熟。
铜联禁大壶上最让人惊奇的是,身高只有十几厘米的4只小兽是如何托举起高近1米、重约240公斤的铜壶和铜禁的?要知道,这个重量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体重,但在4只小兽的托举下,庞大的铜壶、铜禁却能安静伫立。
原来,经过古代工匠科学的计算和巧妙的设计,每只小兽蹬地的后脚跟与铜禁相连的嘴巴都形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形。并且,小兽分布的位置并不在铜禁的4个角上,而是被精准、平衡地放置在铜禁重心的两侧。
这一设计也让4只小兽所承担的重量基本相同,各个方向达到了受力均匀。得益于古代工匠对力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形态的精美塑造,这件器物将力与美的结合完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铜联禁大壶体量巨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周身遍布各类精美纹饰,体现了古代青铜器登峰造极的工艺水准。
铜联禁大壶的口沿装饰了镂空的勾连纹。
勾连纹以阴刻手法制成,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线条为双勾线,婉转流畅,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装饰纹样。
蕉叶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用蕉叶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变化组合的纹饰。
早期的蕉叶纹简朴、抽象,叶片线条简单、间距宽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蕉叶纹常象征长寿、坚韧和繁衍生息。
铜联禁大壶的腹部呈凸棱形的3条横带和4条纵带,有规则地将壶的腹部分成8个方块,每个方块内都装饰着浮雕蟠螭纹,具有强烈的规律感。
蟠螭纹由螭龙错综盘绕而成,头尾互触,形成隆起状的结节或类似图案。
铜联禁大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珍品,更是古代中国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它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丰富的纹饰,诉说着千年前的辉煌与梦想。每一道纹路,每一处细节,都是古人智慧的见证,都承载着他们对美的追求。
1901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戴家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禁体长87.6厘米,宽46厘米,高18.7厘米。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面平,前后各有长方形孔8个,左右各有长方形孔4个,禁的腹壁上装饰着夔纹和蝉纹。禁面上摆放的酒器组合完整,被称为“柉(fán)禁十三器”。
1927年被盗掘,乱世中历经坎坷,铜禁配置的酒器早已流散,现藏于天津博物馆。铜禁长126厘米,宽46.4厘米,通高23厘米,呈扁平长方形,中空无底。铜禁的前后左右4面均装饰了夔纹。
2012年6月在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M3墓葬中被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夔龙纹铜禁有一大一小两件。大禁长94.5厘米,宽45厘米,高20.5厘米,重41.8公斤。小禁长17.4厘米,重2.06公斤,形制相似。器形为长方体,底空,四侧面边沿部素面,正中饰直棱纹,直棱纹外饰以雷纹作底的夔龙纹长方形边框,禁面外围是夔龙纹的长方形边框。
1975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器身呈长方形,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3部分组成。云纹铜禁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器身宽46厘米,器身高14厘米,重量94.2公斤。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有5层结构,最外面一层为云纹,它们互相交错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云纹平面。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