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1984年中国沿海14个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对外开放,开启了沿海地区真正对外开放的历史,同时,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工业化模式由此成了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形式。1984—2024年整整40年,14个沿海城市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值得总结。
关键词: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经验;展望
1984年14个沿海地级以上城市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南方沿海地区以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主的“点状开放”,进入中国沿海地区沿着海岸线的“带状开放”。1984年虽然只选择了14个地级以上城市,但覆盖了当时大陆沿海所有的8个省(海南当时属于广东省,1988年独立建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且14个沿海开放城市加上4个经济特区城市,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大陆所有地级以上滨海城市和大部分河口型沿海城市。
按地区生产总值排名,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名为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南通、烟台、宁波、福州、温州、连云港、湛江、秦皇岛、北海;2023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名为上海、广州、天津、宁波、青岛、福州、南通、烟台、大连、温州、连云港、湛江、秦皇岛、北海。历经40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名下降的城市是大连、天津、烟台、青岛、南通,排名上升的城市是宁波、福州、广州,排名不变的城市是上海、温州、连云港、湛江、秦皇岛、北海,其中,排名下降的城市均在长江以北,排名上升的城市均在长江以南(见表1)。
在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上海经济遥遥领先,经济总量超过了其后排名二到六名城市(天津、广州、青岛、大连、南通)经济总量(GDP)之和。在2023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上海经济总量依然保持第一的水平,但经济总量只是相当于排名二、三名城市(广州、天津)经济总量(GDP)之和。除了秦皇岛、北海外,其余12个沿海城市均进入1984年和2023年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同时,除了上海一直保持全国百强城市第一外,其余11个沿海城市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连下降了15名、烟台下降了9名①、天津下降了8名、南通下降了8名、福州上升了29名、温州上升了18名、连云港上升了7名、宁波上升了6名、湛江上升了4名、广州上升了1名。
在中国沿海地区40年发展过程中,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的3个非省会城市被列为计划单列城市,加上1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共有4个城市为副省级城市,由此,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按照政治地位不同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三个层次。据2023年统计公报,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8个城市GDP超1万亿元,占到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的31%,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实力相差悬殊(见表2)。
40年来,首批沿海开放14个城市发展的主要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始终处于对外开放前沿,普遍享受了对外开放红利;二是积极推进向海发展战略;三是主动推进“贸工技”经济转型;四是以城市增量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全域高水平发展。
(一)先行先试政策使得沿海开放城市充分享受开放红利
在1984—2023年的40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承担了中国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重任。一方面,为国家对外开放蹚出一条新路,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无不是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先行先试,然后在全国逐步推广;另一方面,先行先试政策也使得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率先享受了对外开放红利,早期外商投资项目也是最早落地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汽车产业中的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天津大发等项目,电子产业中的天津摩托罗拉、上海贝岭等项目。家化产业中上海联合利华、广州宝洁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开启了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产业调整的序幕。
1984年,伴随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名单确定,以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实现创汇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落地。由此,“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了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高地。“开发区”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也几乎成为了中国所有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最为重要的载体,中国工业化由自发的“小城镇模式”(主要代表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闽南模式”等)进入“开发区模式”。
1990年6月,具有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功能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被批准设立,随后天津港保税区、大连保税区、广州保税区、青岛保税区、宁波保税区、福州保税区也纷纷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设立的保税区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高地。起初,保税区是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后各地把它等同于招商引资的载体——开发区,为后来的综合保税区做出了有益的开创性探索。
1992年 10月,上海浦东新区的批准设立,开启了中国集“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的新区建设模式。“新区”是城市建设中的增量,是在靠近城区“处女地”上的城市开发;“新区”也不同于各类开发区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是既有产业发展功能,又有居住功能、消费功能、文化功能。上海浦东新区成功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彻底改变了上海市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思想观念;浦东新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15亿元,占到上海的35.4%,不仅成为上海最为重要的经济板块,而且集聚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现代服务业(航空物流、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根据浦东新区的发展模式,国家级新区不仅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福州)推广,而且被推广到了内地城市。截至2023年底,19个国家级新区已成为各地重要经济增长极。
作为综合保税区升级版的自贸试验区,更加强调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中国自贸试验区也是2013年9月首先在上海浦东设立,然后逐步推广到天津、广州、福州、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到2023年底,中国内地在22个省、市、自治区设立自贸试验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上海、天津、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福州、广州均有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占比重达到64%。
(二)推进向海发展战略使得沿海开放城市保持港口优势
沿海城市不等于滨海城市,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真正属于滨海港口城市的只有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湛江、北海等城市,上海、天津、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等城市不论城市起源,还是港口起源,均属于河口型城市,因江河出海口受潮汐顶托作用,常有拦门沙阻碍出海通航,所以向海发展也就成了河口型城市保持港口优势的主要战略。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的“龙头”——上海,典型体现了“向海而生”。上海40年发展轨迹就是从黄浦江畔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长江口南岸外高桥保税区,再到杭州湾岸边临港新城(临港新片区),城市发展重点始终随港口(黄浦江外滩—长江口外高桥—杭州湾洋山港)而变动,实现了真正向滨海城市的转变。
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中国门户城市和岭南中心城市的广州,之所以能够做到城池没有变迁,得益于广州三江汇合的区位、内港和外港的组合。广州40年发展重点由天河—黄埔组合到南沙新区,完成了从河口型向滨海型城市飞跃,现南沙集行政区、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于一体,成为广州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天津发迹于南北运河与子牙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于宋金时期建立直沽寨,元为海津镇,成为海运、漕运枢纽,明得名天津,清成为北方水运交通枢纽,晚清民国时期成为中国北方最大工业基地,但天津近40年发展则在滨海。2023年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0.15亿元,占到天津全市的52.3%,但常住人口比重仅为14.85%,滨海新区还是处在明显的产城分离状态,本质上还是开发区,没有进化到产城融合的新区阶段。
宁波发祥于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交汇的三江口,也就是宁波外滩,明清以来,著名的宁波商帮由此走向全国、全球。宁波40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向海发展历史:一方面,抓住港口发展主线,充分挖掘宁波深水岸线资源,重点发展北仑港,进而实现宁波港与舟山港一体化发展,使得宁波舟山港一跃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港口,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兴产业主要方向。
位于闽江口的福州,以闽江口马尾设立的福州经济开发区为起步,进而向闽江口南北沿海发展,闽江口北面以罗源湾码头作业区为重点,闽江口南岸以松下码头作业区(长乐)、江阴码头作业区(福清)为重点,福州凭借多项区域政策(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叠加,加上福建推行的“强省会”战略,大力发展钢铁、化工等临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通信、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福州向海发展战略效果明显,近年超过泉州成为了福建“一哥”。
位于瓯江口的温州,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温州模式”闻名全国。“温州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小商品+家庭工业+专业市场”为特色,开启了温州全域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过程。近年来,温州以瓯飞填海工程为重点,在瓯江出海口南侧和飞云江出海口北侧之间滩涂填海造陆,面积共达320平方公里,解决温州市区可用建设土地不足问题。经过多轮产业洗牌,温州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方面传统产业历经多次转型,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涌现了以正泰集团为代表的电力装备企业、以青山控股集团为龙头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企业、以华峰集团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企业等,“温州模式”有望以2.0版形式再现江湖。温州港与金华—义乌铁路货运站组合,使得温州港既成为义乌小商品销往东南亚、澳洲的出海港,又成为东南亚、澳洲商品销往东欧、中亚的经金华—义乌走中欧班列的上岸港。
滨海港口城市大多属于海湾型城市,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湛江、北海等滨海城市主要顺着海湾岸线发展。大连得名和发展得益于大连湾,现依托金州湾、金石滩湾发展金普新区,依托长兴岛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青岛跨过胶州湾,建立西海岸新区,以此作为青岛主要发展方向,成为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工与船舶、汽车等主要发展基地;秦皇岛跨越戴河,向南戴河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临港工业始终是秦皇岛三大主要产业;连云港一方面围绕港口,往西深入中亚、东欧,往东拓展日韩市场,寻找货源,另一方面南北沿着海岸线发展,北面赣榆积极发展海洋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南面徐圩发展医药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临港产业;烟台海岸线漫长,既有烟台市区(福山、蓬莱、牟平、莱山、芝罘)和龙口、莱州、招远等县市的渤海岸线,又有海阳的黄海岸线,临港型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为烟台重点发展产业;湛江依托东海岛,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两大产业,成为了湛江最大工业基地。
(三)推进“贸工技”转型使得沿海开放城市保持发展主动
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多为传统的商贸港口城市,“以港兴市”和“因港设市”是其中多数城市发展规律。其中,1842年《南京条约》把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列为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设北方三口(天津、先为牛庄后为营口、先为登州后为烟台)通商,天津、烟台为通商口岸;青岛、大连于1897年几乎同时成为外国租界城市,德国于1897年11月租用胶州湾直至1918年一战结束,沙俄于1897年租用大连湾,1905年因日俄战争失败转由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
虽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多是“以港兴市”“因港设市”,但1984年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都把制造业作为主业,不管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还是进口替代,均以生产环节为突破口,导入全球产业分工;再通过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和产学研融合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得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晋升为“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在参与全球分工的产业中,中国居于全球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的产业大多位于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其中,海工与船舶产业分布于上海、大连、南通、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布于上海、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分布于青岛、大连,化工新材料产业分布于上海、宁波、大连、天津、广州、烟台、连云港、湛江,金属新材料产业分布于上海、温州、湛江。上海、广州、天津、青岛、大连也成为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城市群中心城市。
中国沿海地带对外开放40年,其间经历了互联网引入和发展、中国加入WTO、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事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精准定位,确立目标方向和发展路径。
上海定位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国际科创中心,必须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一是以纽约、东京等国际一流城市为标杆,以整个上海大都市圈为范围,由单中心都市圈向多中心都市圈转变,把一些重点基础设施、科教机构和重点产业布局在苏浙周边城市,并与周边城市真正做到协同发展。二是明确上海功能区(传统主城区+3个功能区)主要功能。其中,上海外环以内的传统主城区,以打造国际消费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现代消费服务业,以吸引人流为主要任务,重点发展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体验式购物、文化旅游等;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超前规划与宁波舟山港通道,做到两大世界顶级港口互补发展,在港口航线、业务种类等方面互相补充,做到合作大于竞争;虹桥商务区以中国进口博览会和虹桥机场、虹桥站为核心,重点发展商业商务、会展物流等产业,把虹桥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张江科学城,重点发展芯片、生物医药产业,打通芯片、生物医药产业关键环节“痛点”和“堵点”。三是把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打造成向周边城市科技创新、高端产业、高端要素等辐射的“原点”。其中,嘉定向沪宁方向辐射,包括嘉定向沪宁线(苏锡常)、沪苏通线(苏锡常通)辐射,青浦向沪苏湖线辐射(苏湖),松江向沪昆线辐射(嘉),奉贤向沪乍杭线辐射(嘉甬),南汇向沪舟甬线辐射(舟甬)。四是强化资源配置平台功能,补充完善配置资源品种和扩大配置平台影响力,真正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纽带”。
天津、广州、大连、青岛,既是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区域门户城市,又是科教发达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要以区域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为定位,强化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功能,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另一方面,这些城市要突出科教优势,强化科创中心功能,发展创新型经济。其中,天津要加强京津冀联系,尤其要畅通天津到河北各城市货运通道,特别是保定、石家庄到天津港货运铁路通道;发挥天津名牌高校和产业型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强化津冀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方面合作。广州要继续突出水陆空交通枢纽功能,放大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功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教文化中心功能,强化科教与产业联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做到“广州主城研发、周边城市转化”。大连,作为东北唯一综合贸易商港,一方面,发挥海陆空交通优势和外贸人才优势,强化商贸功能,另一方面,发挥大学众多、科研院所聚集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大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提前布局。青岛,一方面发挥海陆空交通枢纽优势,加快西海岸码头建设,强化西海岸码头与腹地陆上交通联系,发展青岛商贸产业,另一方面发展海工与高端船舶、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挥海洋科学研究优势,在发展海洋产业等未来产业方面展现青岛力量。
宁波、福州、南通、烟台、湛江、温州,主要突出专业优势。宁波的突出优势为港口和制造业,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所长,另一方面要补短板,强化科研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福州,一方面发挥海外福州籍华人整合全球资源能力优势,使得福州沿海码头和周边地区成为国内国外经济循环枢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有所作为。南通,应利用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加快形成“上海研发、南通转化”格局,同时加快推进沿江向沿海发展,建设通州湾滨海产业新城。烟台,突出产业优势,在现有优势产业基础上,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新材料、新医药和商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保持领先。湛江,一方面发挥港口优势,推进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等未来产业。温州,要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壮大中心城区实力和带动力,同时大力推进现有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电力)等新兴产业发展。
连云港、秦皇岛、北海,发展方向就是打造专业优势,在专业化领域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连云港要突出港口优势和新医药、新材料优势,秦皇岛要突出能源港口优势和滨海旅游城市优势,北海要突出滨海旅游城市优势和发展海洋产业优势。
(作者为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① 1984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亿元,排名全国百强城市16名,包含了威海,1987年地级市威海从烟台市分出。2023年烟台和威海合计地区生产总值为13676亿元,排名长沙(15名)和郑州(16名)中间,实际排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