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粮食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4-11-30 00:00:00刘帅周康林贺新宇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5期

提 要: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共同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粮食产业表面上是农业产业,但实际上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的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提振乡村建设。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产业经济;乡村振兴

一、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和保障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也着重强调了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石,涉及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全稳定、国家长远利益等多层次多方面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粮食安全作为保障,从总体国家安全的高度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领域的指导与实践。习近平同志早在正定工作时就指出“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在浙江工作时期,他不断深化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浙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他在调任中央工作后,在福建调研时又指出,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2013年、2017年、2020年和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以及在湖南、广西等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同时,他高度重视与粮食安全有关的耕地和种子问题并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一个原则性问题。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且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连丰的背后粮食安全还存在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粮食连丰基数较大,且受天气、资源等因素制约,继续增产压力较大;二是粮食增产很大一部分是源自粮食内部产品结构的转化;三是从粮食流通来看,我国粮食流通具有多层转运、跨省长运等特点,这客观上增加了粮食流通的压力。相关数据显示,粮食流通过程中水路运输压力较大,加之受我国港口设施不完善、专业运粮团队少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流通体系比较脆弱;四是从粮食贸易来看,我国粮食进口规模仍比较大,2023年累计进口超1.6亿吨。这一方面表明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在上升,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是一个重大课题。除此之外,我国粮食贸易还存在远洋运输风险高、国内粮企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粮食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和保障。图/中新社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粮食高产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当前和今后,必须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稳固农业基础,稳定农村和谐,使农民安居乐业。

(三)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达到这一要求最重要的是需要坚实的物质保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对放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提出的首要意见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粮cdf45a4d0dd74aed25c5fc54caefd973食产业在农村发展中却遭到多种因素制约。首先,不少农村出现“空心化”使得没人种粮。我国农村人口正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将会继续下降。其次,“辛苦种粮一年不如轻松打工一月”的现状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最后,从事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低于其他劳动生产。

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粮食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产业,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能够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粮食产业经济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桥梁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必须对农业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现代农业体系。要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粮食产业经济中,生产环节在农业,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涉农科技、信息服务等下游产业却将农业与科技、信息业串联起来。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以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粮食产业经济是城乡融合的纽带

粮食产业经济联系着农村(供给)和城市(消费)两个市场,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村地区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物流体系等配套产业方面提升农村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粮食在城乡之间的流通,可以促进人、财、物等多方面要素的流动。

(三)粮食产业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可以有力提升农民收入,既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将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应认定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优质粮食品种种植,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有利于实现粮食加工流通增值、提高种粮收益、带动农民增收,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的有机统一,有利于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产品的需求。同时,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能够延长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粮农增收。

三、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应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农业生产中主要矛盾,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并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应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应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应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应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的种植和加工。

(二)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产业经济存在低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围绕市场需求,应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必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从粮食安全角度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二是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承担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三是加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实绩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权重。

(刘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康林,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青年研究员;贺新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