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2024-11-28 00:00:00朱春艳朱薇薇郝立元

【摘要】网络成瘾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机制,通过童年创伤问卷、网络成瘾量表和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 SPSS24.0和AMOS24.0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调节策略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童年创伤和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干预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防止其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童年创伤;网络成瘾;情绪调节策略;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B84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118-0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Internet Addiction:

Mediating Effect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y

ZHU Chun-yan, ZHU Wei-wei, HAO Li-yua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Internet addiction is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which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negative impacts on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587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y Scale. SPSS24.0 and AMOS24.0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can be reduced by intervening th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hildhood trauma; internet addic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y; mediation effect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导致严重的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不仅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而且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1]。由网络成瘾而引起的不良行为表现、心理问题、躯体疾病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减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成瘾行为不仅能有效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学业发展,还能预防相关行为问题的产生。不过要达到这些目标,前提是要找到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已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因素(如同伴影响、家庭环境等)[2]和个体因素(如性别、人格、动机、情绪等)[3]两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体一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证实,童年期的创伤经历能显著预测个体成年后的不良行为。童年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的不良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成瘾问题[4]。童年创伤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两个层面,个体在童年时期遭遇的情绪和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比身体上的伤害更能够影响个体成年时期的不良行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创伤经历与精神疾病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样,创伤性经历能有效预测个体的网络成瘾行为[5]。不仅是虐待儿童,而且许多其他类型的创伤也能增加个体成瘾行为的风险[6]。累积情境风险模型指出,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的负面生活情景越多,成年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会越大[7]。据此本文假设1:童年创伤经历的个体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

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作用,而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除此之外,情感虐待与情绪调节困难存在相关性[8]。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个体会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抑郁症患者童年期性虐待和情感被忽视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导致其积极的情绪调节功能失调,使其无法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9],通过针对个体经历不同创伤类型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童年期情感忽视对个体的抑郁、焦虑情绪中起中介作用。据此本文假设2:童年创伤经历能显著地预测大学的情绪调节策略。

童年创伤经历较多的个体,多伴随较高的负性情绪体验,而个体的网络成瘾行为会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10],合理应对和调节这些负性情绪,可能会减少负性情绪对个体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根据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个体和环境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各因素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依赖,交互模式中的“风险增强模型”指出,一种风险因素出现会增强另一种风险因素的作用[11]。因此,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负性情绪进行合理的调节,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网络成瘾行为的风险。Gross等人认为,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认知重评指个体重新定义和理解诱发情绪的事件,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来调节情绪的一种策略;表达抑制策略则是个体通过抑制正在产生或者将要产生的情绪表达来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策略[12]。此外,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网络成瘾。个体的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是影响其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而且网络成瘾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13]。据此本文假设3:情绪调节策略是童年创伤经历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

本文基于童年创伤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深入地研究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对预防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为了方便取样,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邀请3所大学(兰州文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的590名在校大学生填写问卷,共完成问卷589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认真的问卷后,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为99.67%。其中男生352名,女生为235名,大学一年级233名,大学二年级121名,大学三年级207名,大学四年级26名。被试年龄16-25岁(M=20.49,SD=1.80,其中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三)研究工具和数据分析

1.网络成瘾量表

选自台湾陈淑慧教授于1999年以大学生为样本,根据DSM-IV对各种成瘾症状的诊断标准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共26道题目,如“网络断线或接不上时,我觉得自己坐立不安”,分为强迫症状、退隐症状、耐受症状、人际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五个维度,问卷采用4级评定,从“1”(极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的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4。

2.童年创伤问卷

选自Bemstein等人在1998年编制的儿童期心理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该问卷共28个条目,包括5个因子,即: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绪忽视躯体虐待。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每个因子的分数在5-25分之间,总分位于25-125分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7。

3.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情绪调节策略量表由Gross等人在2003年编制,该量表中文版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共包含10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从7到1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表示中性)。量表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1。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24.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实验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的结果,且在同样的环境下为参与者本人所填写,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0个,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4.54%,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该论文的实验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童年创伤经历、网络成瘾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分析

使用童年创伤经历、网络成瘾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各维度的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各维度对网络成瘾各维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表达抑制策略与童年创伤、网络成瘾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进行认知重评策略在童年创伤和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的分析。各变量的相关矩阵、平均数以及标准差如表1所示。

(三)童年创伤对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

采用结构方程建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童年创伤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标准化路径系数γ=0.31,p<0.001,童年创伤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如图1所示。

(四)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情绪调节策略在童年创伤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建立模型。结果发现,该模型的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数据结果显示,童年创伤可以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标准化路径系数γ=0.19,p<0.001。童年创伤显著地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标准化路径系数γ=–0.30,p<0.001。情绪调节策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标准化路径系数γ=–0.14,p<0.01。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童年创伤一方面直接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间接影响其网络成瘾,情绪调节策略起中介作用,如图2所示。

四、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童年时期心理创伤、情绪调节策略、网络成瘾水平的描述性分析,发现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大学生占所调查学生总人数的75%,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所占比重最高。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为102人,占总人数的17.31%,没有网络成瘾倾向者487人,占总人数的82.69%。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和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上与常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认知重建策略均分(1.89±0.30),显著高于常模(1.76±0.41)(t=921,p<0.01),而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认知重建策略均分(1.34±0.56)显著低于常模(1.78±0.45)(t=10.81,p<0.01)。

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对其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4]。首先,童年遭受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个体,多伴随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是导致个体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15]。其次,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16],在网络世界的诱惑下,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从而引起网络成瘾。最后,研究还证实了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会影响大学的网络成瘾。已有研究指出,网络成瘾者的焦虑、抑郁得分高于正常的网络使用者[17],个体在这些高强度的负性情绪下,会选择逃避、分心等非适应性的消极情绪调节策略[18],从而引起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即网络作为一种最为接近大学生的虚拟社交平台,提供了暂时性摆脱负性情绪的可能性,这种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加剧了个体的网络使用,从而造成网络成瘾。

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而产生的。一方面,童年创伤经历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产生影响,而网络成瘾问题与个体的情绪调节有关,这种情绪调节问题不仅是由当前的生活事件造成的,更有可能是童年创伤经历带来的,而且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调节策略。另一方面,有较多童年创伤经历的个体会认为现有的生活和环境是重复的,他们较少地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重新评价所处环境,这使个体很少体验到积极情绪,受到负性情绪的支配,而负性情绪会降低个体抑制执行功能的有效性[19],成瘾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冲动是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因此,童年创伤经历个体会伴随更多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可能通过削弱个体的抑制功能,增加个体网络成瘾风险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童年创伤经历是影响个体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对网络成瘾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家庭和学校要重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创伤经历,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网络成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教育来改变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

五、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网络成瘾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童年创伤除了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影响,还通过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去探讨更多在童年创伤经历与网络成瘾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因素,全面揭示童年创伤经历影响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进而为制定合理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USS D J,GRIFIFITHS M D,KARILA L.Internet addi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for the last decade[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14(20):1-26.

[2]刘宇,闫志英.中学生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基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3):37-40.

[3]SUN Y S.The role of family on internet addiction:A model analysis of co-parenting effect[J].Cogent Social Sciences,2023,9(1):71-76..

[4]ELLISON P,CIFARELLI D,PEARCE A.Incidence,Prevalence,and Outcomes of Pediatric Trauma in Rural Appalachia (West Virginia) From 2017 to 2019.[J].Cureus,2021,13(4):14245-14253.

[5]DALBUDAK E,EVREN C,ALDEMIR S.The severity of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verity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features,childhood traumas,dissociative experiences,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J].Psychiatry Research,2014,219(3):577-582.

[6]DA S R,DIEHL A,CHERPITEL C J.Violence an non-violence-related injuries and alcohol in women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 multi-site emergency room study[J].Addictive Behaviors,2015(41):252-255.

[7]KWOK S,CHAI W,HE X.Child abuse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J].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13,37(11):986-996.

[8]BERZENSKI S R.Distinct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explain psychopathology and problem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following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9,31( 2),483-496.

[9]王雪,张蕾,汪凯.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052(010):1550-1553.

[10]MEYERS J L.Lowe S R,Eaton N R.Childhood maltreatment,9/11 exposure,and latent dimensions of psychopathology:A test of stress sensitization[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15,68(3):337-45.

[11]KIERAN M.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Theory,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3,12(4):886-886.

[12]GROSS J J,JOHN O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 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348-362.

[13]HSIEH D L,HSIAO T C.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eactivit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busers in negativ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using film clips stimulation[J].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2016,15(1):69-80.

[14]RAFLA M,CARSON N J,DEJONG S M.Adolescents and the internet:what mental health clinicians need to know[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4,16(9),472-481.

[15]FARAH Y,GHINWA H,HICHAM J.Internet Addiction and Relationships with Insomnia,Anxiety,Depression,Stress and Self-Esteem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Designed Study[J].Plos One,2016,11(9):1-13.

[16]徐耿,王路晗,韩阿珠,等.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童年期虐待忽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7):671-674.

[17]周小燕,常剑波,郭贤利,等.延安市学生网络成瘾及心理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5,31(23):3317-3320.

[18]SHEPPES G,GROSS J J.Is timing everything Temporal considerations in emotion regul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2011,15(4):319.

[19]DAVIS R A.A.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