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西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应用策略

2024-11-28 00:00:00曹原

【摘要】为提高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西方具有典型性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其在循证实践、多方参与、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的关键成功要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追踪评估防欺凌、营造反欺凌文化、加强反欺凌培训、构建多元合作社会支持体系等本土化应用策略。

【关键词】 校园欺凌;国际经验;校园欺凌防治;中国本土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095-06

Research of China’s Learning and Local Application Strategieson Western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Projects Experience

CAO Yuan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School of Edu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2,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the West,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typical Western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s, and summarize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multi-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bility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local applic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racking and evaluating anti-bullying, building anti-bullying culture, strengthening anti-bullying training, and constructing multi-cooperative social support system are proposed.

Key words: school bully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China’s local application

一、引言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极具隐蔽性且常被低估的社会问题,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不同教育阶段的机构之中。相关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侵害[1]。尽管国际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界定存在些许分歧,但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所提出的校园欺凌概念框架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指出,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特征:即行为的故意性与攻击性、事件的反复性与长期性,以及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在力量与关系上的不对等性[2]。

在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中,所有策略与举措均应以事实证据为基石,严格遵循“基于证据的教育实践”(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ractices)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强调对数据的直接运用,更侧重于对实证依据与成功案例的全面梳理与综合提炼。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政策规划及防治项目的实施方面,已经积累了颇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挪威与美国的部分学者在校园欺凌防治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不仅在科研实力上占据优势,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较高的影响力。相较之下,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的系统性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目前尚处于不断深化的发展阶段。

本研究深度剖析了西方依托循证治理理念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对既有学术文献与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合与评述。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校园环境的实际情况与文化背景,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契合我国国情的校园欺凌防治策略。此举不仅丰富了我国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领域的理论框架,而且为进一步优化与强化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依据。

二、西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

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西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系统性考察与甄选,精心选取了三个极具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度解析,分别是挪威的“奥维斯欺凌预防项目”、美国的“霸凌敢死队”项目以及“小学模型”项目。这些项目凭借其鲜明的创新性、严谨的系统性设计、显著的实证成效,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等多重显著优势,在校园欺凌防治领域内树立了标杆,共同构建了其在该领域的独特地位与广泛影响力。

(一)奥维斯欺凌预防项目

1.项目背景及成果

作为校园欺凌研究领域的先驱者,挪威的奥维斯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1983年,他设计并实施了全球首个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项目——奥维斯欺凌预防项目(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简称OBPP)。在校园欺凌防治的学术与实践领域,众多学者认为,OBPP在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方面产生了深远且具有前瞻性的影响。1983至1985年期间,该项目在挪威约2500所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为 “第一个卑尔根反欺凌计划”(The First Bergen Project Against Bullying)[3]。

OBPP项目聚焦于中小学学生群体,其核心目标在于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并促进学生间健康同伴关系形成。该项目从社区、学校、班级以及个人四个维度出发,系统性地实施了预防与干预策略:在社区层面,着重于建立并维护学校与社区代表之间的长期积极合作关系,确保社区意见能被有效融入进学校的校园欺凌防治规划中;在学校层面,成立了协调、研究及监督专组,负责规划、制定及推广反欺凌政策,并组织开展与学校安全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班级层面,制定了具体的反欺凌班级规范,并定期开展以反欺凌为主题的班会,同时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各类欺凌预防与干预活动。在个体层面,强化了对学生在校行为的全面监督,以确保校园欺凌现象得到无死角监控,并对涉事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深度访谈与心理辅导。

很多学者对于OBPP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结果显示,OBPP不仅在遏制学生欺凌行为方面成效显著,还对纠正一些反社会行为起到了积极影响,如故意破坏和逃学等。经过36年的探索与实证研究,奥维斯教授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再次证实,OBPP在减少各年级、各类别的校园欺凌行为方面具有显著作用[4]。

2.经验总结与启示

“奥维斯欺凌预防项目”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该项目建立于广泛研究和证据基础之上。其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是经过验证和有效的。二是倡导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以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着重于欺凌行为的直接干预,还致力于培育积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增强教师应对欺凌的能力等。三是设定了清晰的教育目标,其中包括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同情心等,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面临欺凌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四是鼓励家长、教师、社区成员等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欺凌的氛围,这种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项目的影响力和实施效果。

(二)“霸凌敢死队”项目

1.项目背景及成果

“霸凌敢死队”项目(The Bullybuster)是由美国学者比尔(Beale)与斯科特(Scott)于2001年设计并实施的一项创新性校园欺凌防治项目。该项目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戏剧形式,模拟出校园欺凌事件,使学生在一个安全、无威胁的环境中体验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后果。“霸凌敢死队”不仅是该戏剧的名称,更成为了借助戏剧这一平台,真实地再现校园欺凌场景,进而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共同探讨和探索最佳的应对策略的有效载体。

该项目的实施策略主要由以下四个核心部分组成:首先,戏剧表演结束后,校领导会重点阐述学校的反欺凌政策,并系统指导学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其次,心理咨询师会引导学生有序分享观剧感受,同时运用其专业技能,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向沟通与交流。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会组织深入的讨论活动,聚焦如何应对和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共同制定反欺凌规则,并要求每位学生签署反欺凌承诺书,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感。最后,学校积极推动家长参与“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简称PTA),并鼓励他们定期观看学生的戏剧表演。校领导和心理顾问会在每次表演后,向家长详细介绍如何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更有效地履行职责,从而构建家校共育协同防治的良好环境。

“霸凌敢死队”项目在校园欺凌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和广泛的社会认可,获得了很多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州教育杰出奖”(The State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Award)。数据显示,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试验点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减少了20%[5]。此外,该项目还赢得了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许多学生表示他们现在能勇于举报校园欺凌事件,而教师们也表示他们对发现欺凌行为和趋势的敏锐度得到显著提升。

2.经验总结与启示

“霸凌敢死队”项目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贯彻了“全校方针”(Whole-School Approach),有效整合了校内外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二是项目遵循循证治理的理念,通过定期的问卷和科学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校园欺凌防治方案和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反馈持续进行完善;三是制定了全校范围内的统一行为准则,明确了对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规范;四是加强了校园范围内的监管力度,特别是针对欺凌事件高发的区域(如走廊、食堂和校车上)进行了重点监控和防范,有效遏制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三)“小学模型”项目

1.项目背景及成果

“小学模型”项目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del)是由美国学者奥尔皮纳斯(Orpinas)及其团队于2003年设计并实施的一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该项目最初聚焦于美国东南部的一所规模相对较大的小学。因其显著降低了该学校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而广受赞誉,美国其他地区的许多学校也纷纷效仿,依据该项目的经验制定校园欺凌防治方案。该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教育工作者应当共同承担防治校园欺凌的责任和使命。

以这所位于美国东南部的小学为例,项目委员会成员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言语欺凌问题在该校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委员会决定将工作重心聚集于在预防和干预言语欺凌问题上,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一下两上”活动(Two Put-Up for Each Put-Down),即要求教师及时介入言语欺凌行为,当发现学生使用不恰当言语时,需引导该学生说出两项受欺凌同学的优点,以此促进积极同学关系的建立。其次,学校大力倡导运用“角色扮演”(Role-Play)和“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等教学方法,旨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提升其解决冲突的能力。最后,学校明确规定,教师每学期需至少参与20小时的校园欺凌专题培训,特别着重提高教师对言语欺凌行为的识别敏感度及应对处理技巧,以确保教师队伍在预防和干预言语欺凌方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根据数据显示,“小学模型”项目在两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欺凌者减少了40%,被欺凌者减少了19%[6]。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该项目在干预校园欺凌问题方面具有可行性,教育机构皆可参考“小学项目”模型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各自学校的独特情况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和策略。

2.经验总结与启示

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委员会定期对校园欺凌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整合各方意见,使成员能够全面了解和审视欺凌防治工作的问题和挑战;二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委员会成员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三是秉承“共同合作模式”的理念(Collaborative Model),委员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及家长群体,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教育领域内的积极沟通与合作,还明确了家长在欺凌防治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形成了家校共育、协同防治的良好局面。

三、我国本土化应用策略

在校园欺凌防治领域,循证教育实践既可以提供科学指导,还有助于学校和相关机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西方的教育实践与我国独特的教育环境相融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兼顾文化差异、资源限制、政策支持等诸多因素。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研究数据,持续进行策略的调整与优化,并注重多方参与及合作,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构建一套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核心要务。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需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既需要加强校内的教育和管理,也离不开家庭和校外机构的支持和配合。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将两者割裂。在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校内外行为主体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深研现状不懈怠,追踪评估防欺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面了解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对校园环境的恶劣影响,是开展欺凌防治工作的基石。通过深入剖析上述三个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学校可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精准把握校园欺凌现状,尤其是那些难以察觉的“间接欺凌”行为,如言语威胁、起外号及孤立等。

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关工作者应将其视为长期的任务。在这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中,需要精确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和参考,并不断地对欺凌防治项目进行完善[7]。西方校园欺凌防治的经验揭示了两个可能影响评估数据的因素:第一,日益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和培训提升了学生、教师及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度和敏感度。第二,匿名问卷是校园欺凌现状调查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仅凭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

因此,我国各类学校可借鉴上述西方三个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经验,以便更高效地了解本校校园欺凌现状,并对学校所实施的防治项目进行持续、有效地追踪和评估。首先,学校可利用匿名问卷调查来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现状,结合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等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次,学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欺凌调查方案,用于详细记录欺凌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再次,学校应当强化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追踪和评估机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师反馈、纪律记录、监控录像和家长访谈等方式,确保项目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最后,学校应该将校园欺凌防治项目的实施成效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体系中,以此凸显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并贡献力量。

(二)引领校园生活新风尚,全力营造反欺凌文化

任何行之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其核心都在于全校范围内的“反欺凌文化”营造。不仅要求全体师生对不可接受的行为有明确的认知,更要树立坚决抵制欺凌行为的态度。前文提及的三个西方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均强调了加强校园内对学生行为监管力度的重要性。有效的成人监管既是营造反欺凌文化的基石,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对于预防和干预欺凌行为具有深远意义。山姆西 (Shamsi) 及其团队的研究验证了此观点:11.8%的教师认为卫生间是校园欺凌最常发生的场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成人监管[8]。此外,美国学者达克(Dake)[9]及其团队的研究也揭示了类似问题,他们通过对378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措施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及时正确处理欺凌的后果”。

在我国学校内营造“反欺凌文化”,首先需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界定何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并树立全校统一的抵制欺凌的坚定立场。其次,应制定易于学生理解的行为准则,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欺凌行为举报渠道,并确保对违规者采取公平、公开的惩罚措施。再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反欺凌课程,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干预。最后,学校须加强校园内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欺凌事件高发区域,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的安全和谐。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加强反欺凌培训

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相比于没有经历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心理健康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昆塔纳(Quintana)及其团队强调[10],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情商水平对于改善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问题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对学生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根据西班牙学者冈萨雷斯-阿隆索(González-Alonso)及其团队的研究[11],具备较强沟通能力的学生更擅长运用得体的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另一方面,同情心在反欺凌工作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斯坦伯里(Stanbury)及其团队针对172名初中生的研究显示,开展同情心培养专项课程的学校显著地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12]。洛克(Rock)及其团队的研究也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通过开展同情心专项培训,试验点学校欺凌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73%[13]。

校园欺凌的预防是一个实践导向强于理论研究的课题,它并非教育从业者在学生时代通过课程学习能掌握的技能。学者布拉德肖(Bradshaw)及其团队的研究显示[14],超过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来增强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科尔伯特(Kolbert)及其团队建议[15],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发挥家长在欺凌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举办家长研讨会或培训班以提升家长的认识和参与度,提供便捷的家校沟通渠道以促进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以及选取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欺凌防治项目的规划与评估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欺凌培训不仅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和辅导,还包括对教师和家长预防应对校园欺凌行为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学校应开设有关同情心、爱心及自信心培养的专项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学校还应配备心理辅导员,舒缓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从而避免学生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其次,针对校园欺凌的专业培训应以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为切入点,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种针对性培训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还能提高在教学工作中的自信心和能力。最后,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家长的教育背景、经济实力及工作性质存在差异,学校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研讨会或培训、搭建便捷的家校交流平台,并鼓励有欺凌防治经验的家长成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家长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作用。

(四)多元合作筑体系,社会各界防欺凌

在我国,尽管现有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但若要更全面、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仍需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完备、科学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治项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坚实保障,这样才能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举例来说,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和口头说教而言,戏剧、影视剧等视听感官教育媒介能够更直观、生动地传递信息,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作为社会的影子,影视剧作品应当承担起普及校园欺凌问题的责任,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和日韩等国充分利用影视剧的独特优势,利用众多优秀的作品在揭示和探讨校园欺凌问题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广泛的影响,如《悲伤逆流成河》《告白》《别哭妈妈》等。相比之下,我国作为电视剧产量全球第一的国家,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明显不足[16]。

本文提到的三个校园欺凌防治项目均遵循了“全校方针”与“共同合作模式”的理念。事实上,从很多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寻求并整合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资源对于学校、学生及家长更全面地认识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坚实可靠的社会支持体系,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才能集结起庞大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不可阻挡的强劲动力,确保每位学生的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

综上所述,为解决构建多元合作的社会支持体系面临的诸多问题,首要之务是政府、教育部门、当地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为学校的欺凌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基于此类实质性的援助,学校才能建立专门的欺凌防治部门,为教职人员提供培训,完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并对欺凌防治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长期追踪与评估。其次,学校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应积极寻求校外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协助。此类服务机构包括执法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网络安全服务中心及学生课外活动组织等,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上拥有学校所欠缺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能够为学校的欺凌防治工作提供长期且持续的支持。最后,通过新颖的教育形式和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还能增强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性课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以期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率。虽然西方国家在校园欺凌领域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实施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因此,我国需要对西方的校园欺凌防治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力求探寻最适合本地和本校的方案和措施。在此过程中,应全面考量地域特性与学校实情,结合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欺凌防治项目。同时,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策略,从而确保其持续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减少并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学习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东华.德国中小学网络欺凌防治政策与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

[2]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9.

[3]LIMBER S P.Development,Evaluation,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1,10(1):71-87.

[4]OLWEUS D,LIMBER S P,BREIVIK K.Addressing Specific Forms of Bullying: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llying Prevention,2019(1):70-84.

[5]BEALE A V,SCOTT P C.“Bullybusters”:Using Drama to Empower Students to Take a Standagainst Bullying Behavior[J].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1,4(4):300-305.

[6]ORPINAS P,HORNE A M,STANISZEWSKI D.School Bullying:Changing the Problem by Changing the School[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3,32(3):431-444.

[7]陈殿兵,杨新晓.UNESCO2018校园暴力及欺凌行为全球评估报告的评述[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9(4):72-79.

[8]SHAMSI N I,ANDRADES M,ASHRAF H.Bullying in School Children:How Much do Teachers Know[J].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rimary Care,2019,8(7):2395.

[9]DAKE J A,PRICE J H,TELLJOHANN SK,et al.Principals’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School Bullying Prevention Activities[J].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2004,31(3):372-387.

[10]QUINTANA-ORTS C,REY L,NETO F.Are lonelines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ortant Factors for Adolescents?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Victimisation on Suicidal Ideation[J].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2021,2(30):67-74.

[11]GONZALES-ALONSO F,GUILLEN-GAMEZ F D,DE CASTRO-HERNANDEZ R M.Method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n Anti-Bullying Programme in Secondary Educ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Pre-Test-Post-Test Study with A Control-Experimental Grou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9):3047.

[12]STANBURY S,BRUCE M A,JAIN S,et al.The Effects of An Empathy Building Program on Bullying Behavior[J].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2009,7(2):1-27.

[13]ROCK E A,HAMMOND M,RASMUSSEN S.School Based Program to Teach Children Empathy and Bully Prevention[EB/OL].(2002-8-1)[2024-05-21].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School-Based-Program-to-Teach-Children-Empathy-and-Rock-Hammond/8a003028ed6e4ff6a17dae3dd1c 76531c27244ea.

[14]BRADSHAW C P,WAASDORP T E,O’BRENNAN L M,et al.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s nationwide study of bullying[M].Washington: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1.

[15]KOLBERT J B,SCHULTZ D,CROTHERS L M.Bullying Prevention and the Parent Involvement Model[J].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2014,12(7):7.

[16]李佳,徐榛.青春、暴力与性别:谈青春电影的叙事焦点转向——以《致青春》《悲伤逆流成河》和《兔子暴力》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4):195-201.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