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瓶颈与突破:甘肃乡村振兴漳县新寺镇案例研究

2024-11-28 00:00:00李胜利安迪

【摘要】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寺镇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示范性的样本。其具有地理区位、历史文化优势,社会发展相对成熟,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前期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目前存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是发展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智力、技术支持问题,三是发展理念更新问题。破解之道在于,通过利用财政专项、国企、地方债务平台、东西合作、民营、合作社等形式的多方资金及乡村振兴投资基金解决资金问题;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十四五”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产业化带头人,解决智力、技术问题;综合一二三产业整体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解决发展经济动力问题;通过理念更新、文化挖掘解决精神引领问题;拓展建设主体,激发乡情乡愁能量,解决建设主体主观能动性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寺镇;瓶颈;突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088-07

Bottlenecks and Breakthroughs in Development:A Rural Revitalization Case Study of Xinsi Town in Zhang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

LI Sheng-li, ANDY

(College of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Abstract:In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Xinsi Town is a typical and exemplary sample. It has advantages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matur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niqu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ask of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At present, there are bottlenecks in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investment in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third is the problem of updating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solution is to solve the funding problem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arty funds in the form of financial special project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ocal debt platforms, east-west cooperation, private enterprises, cooperativ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vestment fun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g, strong and leading” acti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and training industrial leaders, to solve intellectual and technical problems, integra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o build a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guidance by renewing the idea and excavating the culture, and expanding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stimulating the energy of sentiment and nostalgi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subject.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Xinsi Town; bottleneck; breakthrough

当前,如何把“三农”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高效发力,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命题。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发挥领头羊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人口比较集中、条件相对优越的乡镇为突破口,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努力拼搏,使其率先全面实现“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质量建设,其示范性、实践性、引领性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甘肃省漳县新寺镇就是这样一个标本乡镇。

从乡镇村镇建设出发,研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建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实践路径。20世纪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看作是它的源头。20世纪80、90年代之交费孝通专门讨论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1991)[1],是这一努力的新起点,随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前后赓续投身观察分析探索行列。

近年来,众多专门性具体化的研究更是体现出乡镇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实践的深入。例如,文旅村镇建设、传统村落改造、法制乡村建设、“一镇一策”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等方面[2~6]都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以甘肃乡镇村镇为对象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且内容广泛。如甘肃劳动力流失、人才短缺、定西市唐家川产业发展、肃南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天祝县天堂镇乡村旅游与农户生计策略等方面[7~10]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成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11]在今天仍有启发性意义。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根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结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维度,参照《乡村振兴蓝皮书》系列成果①,通过对新寺镇基本情况与典型性价值、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瓶颈与困难、突破路径和策略几个方面的梳理、分析,对其典型性、现实性、普遍性意义及价值予以揭示和呈现,力图对甘肃乃至西部广大乡村振兴建设事业起到样本性、启发性作用和价值。

一、新寺镇基本情况与典型性价值

(一)地理区位特点

新寺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县域东南部,地交东经104°30’-104°42’,北纬34°35’-34°41’,属于定西市与天水市交界地带。域内地势北低南高,面积94.5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2643米,平均气温7.7℃,年均降雨量450-550mm,无霜期166天。境内龙川河、榜沙河、南河纵横交错,风景优美的贵清峡是国家4A级景区、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新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丰富,气候环境温和湿润。农作物品种繁多,粮食作物以小麦、蚕豆、玉米、青稞、洋芋为主;油料有胡麻、冬蔓芥、春油菜以及列入国家战略贮备用油的牡丹精油;药材、烟叶、大麻等经济作物驰名陇上;瓜果蔬菜品种齐全,品质优良。龙川河水质无污染,野生鱼种繁多。珍稀树种遍布山川,生长繁茂。珍稀动物在贵清峡谷多有栖息。

新寺镇所在地龙川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天然植物园”。

(二)历史文化优势

新寺位于陇中地区核心区域,有着明显的文化交流交融过渡区特征。该镇地处古丝绸之路,麦积山、大像山、拉梢寺、木梯寺、华法寺,一路逶迤东西,又是西向河湟、河西,东向天水、长安之路径,南下四川、入藏地之孔道,实为农耕、游牧、商旅文化交汇,商品交换之地。民谚有:“新寺(漳县新寺集)、马坞(岷县马坞集)、洛汉镇(武山洛门集)”②的说法。本地人亦多省内各地及晋、陕、豫商务人员,镇中曾有光绪九年(1883)建成之“三省会馆”,至今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七月十五仍沿袭举办“商会”习俗,供奉财神、唱神戏,交流商品。

(三)经济社会发展

新寺镇位于陇中农耕文化区域,传统上属于三县二市边界交聚之地,商贸经济文化突出。今天商贸交通能力明显下降,但其文化意识社会经济理念尚多传承。

新寺镇是原商品集散之地,餐饮文化发达。传统新寺镇旅店、客栈、车马店主要集中在前街和下街,东西南北人文交流,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小吃与餐饮文化。清朝民国时代,新寺镇成为分工明晰,功能俱全,辐射面广,闻名遐迩的商品集散地。

(四)红色文化资源

红军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突破腊子口后,1935年9月24日冒雨经岷县闾井、漳县草滩,凌晨进入新寺镇。1936年8月19日,红四方面军30军第88师,经草滩金家门、滴水崖抵达新寺镇。8月21日,31军从岷县蒲麻进入漳县境内,亦经草滩抵达新寺地区。红军休整近50天,组织农会等权力机构,有遗留红军伤病员数十人。

全国解放前数年,中共地下党陇南工委、陇右工委就在该地区活动发展,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和平解放甘谷、武山、漳县,支援王震兵团进军新疆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后勤、保障工作。

二、新寺镇乡村振兴建设成果

新寺镇现有10个行政村89个社,户籍人口5316户21430人,常住人口4361户19535人③。截至2023年,经过十余年的奋力拼搏与追赶,新寺镇完成了消除相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向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产业兴旺

一是大力发展川河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川河经济带建设作为“一乡一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生态农业。二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农业园区建设,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群众种、养效益。三是拓展升级旅游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发融合多元旅游新模式,做精特色美食,深挖民宿潜力,增设娱乐项目,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有效实现贵清山风景区旅游产业质量提升。

立足新寺特色优势,明确区域主体功能、主导产业,在坚持种植小麦、水果玉米、优质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基础上,主要发展壮大经济作物高原夏菜、瓜果、木耳、中药材、猪禽牛羊种养殖业,以及国家4A级森林公园、乡村旅游等产业。年均种植蔬菜、高原夏菜、核桃、苹果等特色产业1.45万亩,产值4200余万元,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2个。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培育规模养猪企业5家,万只以上养鸡企业1家。扩大日光温室规模,现有合作社26家,带动1300户5200余人增收。

(二)生态宜居

充分利用贵清山国家4A级森林公园品牌,建设“青山绿水”优质生态资源,聚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特色牌”。深入实施“绿满陇中”行动,仅2023年,完成植树造林12.5万余株,完成面山绿化400亩,通道绿化7公里,经济林改造提升420亩。持续建设植物园、牡丹园特色林木与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2022年搬迁33户,2023年搬迁户27户。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持续完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配备生态护林员40名,优化森林防火和秸秆禁烧巡查管控机制,2023年确保了全镇零火点。

(三)乡风文明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通过“大宣讲、大评比、大表彰”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镇村“协商议事会”12个,服务群众达1.5万人次。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和舆论监督,充分利用镇村宣传文化墙、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对移风易俗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选树活动,用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倡树新风。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严格落实“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持续构建“五治”融合治理体系。2023年,全镇没有命案、未成年人犯罪、群体性越级上访、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没有新吸或复吸毒人员、涉黑涉恶线索、养老诈骗发案。有志愿者队伍12个,3900人。

(四)治理有效

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乡村建设“5155”示范行动安排部署,按照“试点示范、探索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方法步骤,谋划形成“三点一线两片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布局,完成十个村发展规划④,按照规划完成示范镇建设。大柳树村、晋坪村完成省级乡村示范村建设,青瓦寺村完成省级东西协作示范村建设,桥头村完成县级示范村建设。

逐步探索以厕所革命为先导、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基础设施为保障、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乡村建设新模式。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线、示范镇四级联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五)生活富裕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济,现有各类合作社98家、农家乐29户、商铺751户。全镇有扶贫(帮扶)资产28处1807.44万元,2022年应分红90.372万元(分红比例5%),涉及农户704户,分红37.522万元,村集体经济52.85万元。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0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157元;2023年底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0元。

2023年劳动力输转6075人,省内1658人(主要在兰州,酒泉),省外4417人(主要在新疆,苏浙)。享受劳务补贴2479人64.83万元。

(六)标志性成果

村镇建设:2021年,新寺镇被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2022年,青瓦寺村获得甘肃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评估优秀等级[12]。宣传推广:多渠道衔接沟通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新浪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推介新寺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扩大冰雪文化旅游节、山地自行车赛等旅游品牌影响力。

三、新寺镇乡村振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困难

新寺镇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到今天,成果显而易见,整体发展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但还存在着差距,遇到了瓶颈与困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高质量发展,加速发展诸方面存在动力不足等情况。

综合各种情况,当前新寺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资金投入成为最大的瓶颈。我省整体经济能力相对较弱,财政投入有限,照顾面广大,落实到具体村镇上就更少。如全镇人头外财政事业经费十个村,每村每年仅5万元。镇政府所在地新寺村仅垃圾卫生清洁项目经费都不够支付。资金问题成为束缚地方发展的根本问题。二是智力、技术支持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新寺镇距离骨干快速交通网较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活跃度不够,再加资金支持力度欠缺,在专业规划、产业布局集群与升级、文化挖掘与宣传、社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能够引入衔接的机制不够通畅高效。三是发展理念问题影响高质量高水准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起步、发展和持续发展,都需要不断更新、提升理念和认知,发展理念关系到乡村振兴建设事业的高度、丰度和广度。以上根本问题的具体表现为:

(一)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配套不完善

目前生活用水问题得以解决,但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问题资金上无法解决,技术层面也缺乏适宜的解决方案。卫生旱厕按基本标准落实,但水冲式厕所建设有相当困难。生活垃圾、种植经销菜尾、养殖废余物仅简单集中填埋,未能做到分类处理,变废为宝。

镇区道路框架没有形成,功能不够完备。镇区与外界交通的骨干网络没有打通,快速便捷的高速交通未能实现连接。镇区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要,不能为商业、旅游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高

比如新寺村种植的木耳产量高、品质好、效益好,平均效益远超传统农业种植,但是目前仅仅建成占地120亩,挂棒200万棒的规模。桥头村千亩日光温室注重于种植和销售,但品牌创建、宣传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增值空间还没有完全挖掘。

(三)特色产业链条不长、工业化水平不高

比如一些特色餐饮食品、蔬菜、药材、种养殖特色农产品目前处于销售原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层面,初级产品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冷链物流、储藏加工等配套服务跟不上,产供销渠道未完全打通。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分散经营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工业化生产还比较薄弱。

(四)现代新型服务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不够迅速

作为陇中特色小镇、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新寺镇基本具备全域旅游的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群众传统习惯等因素局部堵点导致现代新型服务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整体发展缓慢。一些文化资源未能开发利用,如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旅文化及红色文化的资源都没能系统开发;依托贵清山推进全域旅游、康养消费包括探索旅游服务新业态还有很大空间。

(五)劳动力本地就业不充分

由于当地产业整体发展不够迅速,规模化发展缓慢,尤其是二三产业不够壮大,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再加较长时期形成的习惯,大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需要外出务工。

(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影响发展

前期建设发展中遗留的一些问题,目前并不能根本解决,影响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多年来的建设与规划,把老镇区建设视为“难啃的骨头”。新景区建设成果不小,但是更多承载了文化价值更有生活气息的老镇区的旅游文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批准建设的小型水电站,截流了南山瀑布的上游水源,致使当地颇为著名的南沟瀑布消失。政府、民间多有倡议、协调行动,但此问题并不能马上解决。

四、新寺镇乡村振兴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和策略

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新寺镇在乡村振兴大潮中需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直面困难,想方设法对症施治,在改变中探索,在探索中改变,发挥优势,在解决好一方家园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为更多西部村镇乡村振兴建设作出示范性典型性意义。

(一)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发展资金一直是制约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这也是甘肃省、西部乡村振兴事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实。地方发展不能因此就裹足不前,更不能一味“等、靠、要”。国家省市层面如能加大专项投入,尤其是国家层面如能设立专项资金池,持续投入全面建设西部特色村镇,这是最好的途径。目前乡村振兴建设主导方应想方设法,积极筹措,引导激励多元化资金进入建设发展进程,实现事业发展、资本投入共赢,这是一个可能实现的途径和策略。1.国资投入。财政投入额度有限,要把争取国资投入作为主攻方向。事实上新寺镇通过县政府引入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接手贵清山景区开发建设运营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甘肃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13]也是重要资金来源。2.地方债模式。整合周边文化旅游重点地区,通过县市级平台以地方债模式,以4A景区、度假区和乡村振兴重大项目为地方债申请理由,争取国家地方债建设资金,集中打造核心吸引力为引领,辐射带动周边的文化旅游经济带。3.东西合作资金。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政策、资金,引入东部实力雄厚的实业集团,用市场换发展,用服务换发展。新寺镇植物园项目就是这种合作的成果。4.社会资本投资。打造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外界资本前来投资创业。

(二)智力、技术指引

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多元的智力技术的投入与引领。事实上,智力和技术因素是乡村振兴显后劲、硬驱动的基础生产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政策解读、理念转变到建设综合方案,到行业、专项建设具体技术,需要大量科研院所、高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大力介入。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14],解决好智力、技术的引入、利用,促进其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为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甘政发规划〔2021〕18号明确指出:“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大学研究院、产学研联盟、产教融合基地等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14]要发挥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好甘肃省“十四五”人才培育工程各种专项工程[15],深入实施科研人才专项“神农英才”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耕耘者”振兴计划[14],吸引、培养、储备更多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发挥人才的领头羊示范性作用,加速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同时,乡村振兴和村镇建设要鼓励城乡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更大程度地双向自由流动,改变城乡分割的资源错配,提高配置效率[14]。

(三)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路线应该结合新寺镇实际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政发〔2021〕18号)[15]重点内容,紧贴大市场大规划,开拓足够的能力和空间。

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综合一二三产业整体发展,下大力气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结合甘肃省“十四五”生态产业提质增效行动[15],大力发展:1.循环农业、旱寒农业、智慧农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强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2.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比例。3.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构建生态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4.中医中药产业。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推动中药加工产业发展,做大中药材市场流通。5.文化旅游产业。统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加大“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配套建设力度,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疗养医养、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多点突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文化强镇和旅游大镇目标。

(四)理念更新文化挖掘

1.理念更新。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系列观念和认识的大转变。新寺镇乡村振兴建设主导部门需要加快作风转变,迅速提高思想认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角度,谋划新寺镇的高质量可持续整体乡村振兴方案。

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就是产业的现代化。智力、技术引入与利用,产业布局,均应紧紧围绕产业端“三线并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16]

整体发展目标紧盯《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乡建设专项合作行动”:新寺镇乡村振兴建设的长期目标,将是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独具魅力、彰显活力的黄土高原美丽城镇。”[14]

2.文化挖掘与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短板,需有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予以解决。

随着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的打造,亟需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培育新的旅游服务业态,促进全域旅游的格局尽快形成。开发“非遗+旅游”“传统节庆+旅游”“历史文化或传统文化村(镇)+旅游”“特色饮食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多元文旅深度融合产品和项目。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景区景点,研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传统民俗手工制作品、特色美食及加工产品,精美的电商产品。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利用。要充分联系岷县腊子口、漳县盐井、陇东红军长征纪念馆,在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教育团建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冬日经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提升高原特色体育产业和冰雪运动影响力。

(五)拓展建设主体,激发乡情乡愁能量

传统中国乡村生活更注重乡谊乡情,这种与乡土血脉相连的普遍情感是传统中国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和相互成就的宝贵精神资源。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绝不能走“高耗能、高消费、高污染”的路子,而是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环保可持续高效发展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人与人,人与乡土的和谐共生发展。同时,今天的乡村振兴,不仅要抚慰乡愁,培厚乡情,满足人们对生存原乡精神原乡的情感要求,更要看到、挖掘其中的发展价值和潜力,激发乡情乡愁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为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乡情乡愁也是生产力,且更为持久更为真切。

新寺镇跟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陇上集镇一样,不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由于其具有商旅传统,人员组成杂糅且思想活跃视野较为宽广。耕读传家思想、商业诚信思想等等深刻嵌入当地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判断中。有数量较大的原住民读书考学后,进入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这一群体尽管人在外乡,但与故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笔不容小觑的优质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更是宝贵的发展资源、文化资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回馈乡梓奉献家乡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要充分联系好、组织好、利用好、发挥好这些乡贤的资源和力量,为乡村振兴建设长期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发挥社会力量,拓展建设主体,激发乡谊乡贤潜在能量,使其成为自觉自愿的生力军,是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一条可以借鉴和探索的路径。乡村振兴的筹划者组织者通过统筹开放、创新、优势、人才等事宜,让这些拥有丰富资源的昔日主人翁在乡情乡愁的加持下,发挥外引内联、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潜能,强化其经济文化社会功能,进行赋能与价值再造,让新乡贤成为乡土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引领者、地域经济文化社会的传承者与创造者、传统经济文化社会的继承者与发展者、现代经济文化社会的开拓者和发扬者[17]。

【注释】

①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乡村振兴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为以中国乡村振兴为研究对象、影响广泛的一系列连续出版物。

② 杨震学,《武阳志》,(清光绪34年):“新寺集,商贾云集,货物山积,为宁、岷、陇、伏第一巨镇”。见政协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漳县旧志汇编》,甘出准字46字总135号(2006年)5号,第12页。

③ 文中新寺镇乡村建设相关数据,均出自2022年、2023年漳县新寺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后文2022年基础数据不标注,2023年变量数据标注。

④ 见漳县新寺镇人民政府、三和数码地理测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漳县新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2023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朱莹,李薇.乡村振兴视阈下扬州特色文旅村镇建设——以大运河扬州段为[J].江苏农业科学,2020(18):19-23.

[3]耿娜娜.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

[4]胡铭焓.乡村振兴视域下“一镇一策”繁荣村镇经济发展路径探析——以潼关县桐峪镇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3(4):1-4.

[5]王子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的现状与思考——以常山县草坪村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24(6):63-64.

[6]何国萍.“三治”融合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路径探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8-113.

[7]许开录,吕家敏.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青壮劳力流失、人才短缺原因与对策[J].当代经济,2021(10):73-77.

[8]讹丽娟.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定西市唐家川为例[J].村委主任,2022(11):72-74.

[9]李文博,张鸣春.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走廊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J].山西农经,2024(9):46-48.

[10]高雪琴,吴昱群,芦楠.乡村旅游对农户生计资本及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天祝县天堂村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9-95.

[11]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87.

[12]甘肃省文化与旅游厅网.以评促创建,以创塑品牌——全省2021年度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评估工作全面完成[EB/OL].(2022-08-09)[2024-04-08].https://wlt.gansf8897dc0a8aaf5040c5ec1df66aa086du.gov.cn/wlt/c108541/202207/2083532.shtml.

[13]新浪财经——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甘肃打造“金杠杆”撬动新引擎[EB/OL].(2022-08-08)[2024-04-08].http://finance.sina.com.cn/wm/2022-08-08/doc-imizirav7240858.shtml.

[14]甘肃省人民政府网.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EB/OL].(2024-01-17)[20204-04-10].https://www.gansu.gov.cn/gsszf/gsyw/202404/173890425.shtml.

[15]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政发〔2021〕18号)[EB/OL].(2021-02-22)[2024-04-10].https://www.gansu.gov.cn/gsszf/c100054/202103/1367563.shtml.

[16]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EB/OL].(2024-01-31)[2024-04-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201/c1024-40171157.html.

[17]赵秀玲.乡村振兴与乡贤再造[J].河北学刊,2023(4):167-175.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