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4-11-28 00:00:00宋健兴

【摘要】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甘肃省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努力探索“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文献回顾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在分析总结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融资服务提质扩面、做好要素保障、强化数字赋能、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甘肃;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073-07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Gansu Province

SONG Jian-xing

(Off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Gansu Institute of Economics,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ntribute 80% of the country’s employment, 70%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60% of GDP, and 50% of tax revenue, making them the main forc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ansu Province ha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strive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has to strive to explore the pTaKvQ58+SF1X3e6FIVpzx5gJGGdNxoVTxGdSHISKLKQ=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he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an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inent problems fac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Gansu Province, propose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creas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enterprise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guide the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of financing services, ensure the quality of factors, and strengthen digital empowerment sugges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uch as actively integrating in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Key words:Gansu;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指出“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提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1]。中小企业作为现代国民经济重要力量,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发明创新、60%的GDP和50%的税收①,是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一股力量,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邮政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中小企业数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②。

2022年,甘肃省企业数量累计达到58.14万户,同比增长8.87%,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341户,增加值同比增长9.8%,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33%,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户。全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86.3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9%③。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仍存在如融资难、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倡导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安全可靠的发展。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局部与整体,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不同观点。广义来看,师博等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相契合[3]。狭义来看,黄速建等提出企业高质量发展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以及塑造卓越的企业持续成长和持续价值创造素质能力的目标状态或发展范式[4]。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王磊指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体制改革、制度扬弃和机制转换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等构成的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5]。

(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以来,“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6]。崔园园等提出,“专精特新”是全球制造业领先国家培育中小企业的重要方向,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积极应对外部诸多不确定性,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7]。耿嘉祎等基于核心条件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为“自主创新型”“治理—合作型”“全面发展型”三种类型,并据此归结出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的三种路径[8]。同时,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也成为研究热点。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9], 数字技术应用必须嵌入中小企业生态圈发展全过程,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10]。董志勇等分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态势,指出需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加速数字赋能[11]。此外,还有研究从完善制度保障入手,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12]。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少,从省域层面综合研究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的文献更少,亟需尝试突破。

三、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2022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出台《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若干措施》《甘肃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若干措施》《甘肃省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政策措施》《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政策,修订出台《甘肃省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更新公布《甘肃省定价目录》《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甘肃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全方位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甘肃省积极完善公平竞争审查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切实落实“两轻一免”清单,稳步推进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以上,新设企业登记注册2天办结率98.93%,打造“酒事快、泉办好”“天水快办”等地方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拓展税收优惠政策“不来即享”等重点工作。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22年,甘肃省新认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认定甘肃省羰基金属材料、人工智能产业等技术创新联盟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83家,科技进步贡献率58.21%。2022年,全省企业登记科技成果656项,占全部登记科技成果比重35.44%④。

3.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形成以兰州—白银—张掖精细化工、酒泉新能源装备、天水电工电器及装备制造、陇南特色农产品加工、定西马铃薯和中医药、甘南临夏农畜产品等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聚群。重点支持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和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平凉智能光电产业园、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

4.融通发展逐渐深入

2022年,甘肃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围绕65条细分产业链形成120项产品和服务,为中央在甘企业、省属国有企业、53户链主企业提供支撑配套。12户省属链主企业与6614户上下游中小企业形成股权合作、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等合作关系,实施90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累计投资154.35亿元,带动960户重点中小企业,产值374亿元[13]。

5.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2022年,甘肃省新培育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7家。甘肃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易会节能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目前,已形成121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9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④。

(二)甘肃省重点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2年底,全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资产总计8081.29亿元,营业收入4322.99亿元,利润总额179.89亿元,完成税金总额95.79亿元,平均用工人数24.4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6%、14.2%、12.8%、26.1%和0.8%,分别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54.65%、39.44%、30.25%、14.45%和52.03%(见表1)。

分市(州)看,兰州市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在营业收入、完成税金总额、平均用工人数上居全省首位,酒泉市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在资产总计和利润

总额上居全省首位;分行业看,全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从企业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占八成以上,在营业收入、税金总额和平均用工人数上股份制企业拥有绝对优势,占比接近90%(见图1)。

2.民营企业50强现状分析

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数较少、规模较小,民营企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两者互为主体、高度重叠。2022年,甘肃省民营企业50强入围门槛为12.26亿元,较2021年提高1.24亿元,同比增长11.3%。民营企业50强高度集聚于兰白经济圈的格局基本未变,河西走廊经济带与陇东南经济带占比较上年有所提高(见图2)。民营企业50强共涉及26个行业,比上年新增3个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制造业撑起半壁江山,企业数量达到29家,研发费用占50强企业总研发费用的90.6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继续位居第一,入围10家企业(见表2)。

2022年,50强企业营收总额稳步增长,达到1743.26亿元,增长0.6%,户均营收规模达到34.87亿元。其中,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瓜州广汇能源经销有限公司营收总额超过100亿元。50强纳税总额62.06亿元,较上年增长0.74亿元,户均纳税1.24亿元。其中,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居纳税额榜首。纳税额超过2亿元的企业有10家,占50强纳税总额的比例为64.1%。50强就业人数为8.86万人,比2021年减少0.61 万人,户均安置1772人。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业人数位居榜首,达2.53万人。

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22年,甘肃省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作实现突破,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单项冠军企业,海林中科“圆锥滚子轴承”产品被认定为单项冠军产品[14]。甘肃中人通信、达华节水、天水星火机床等7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3.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16.2%,净利润平均增长率13.8%,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4%,户均研发机构2.65个,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4项④。

(三)甘肃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专业人才短缺

2022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1.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R&D人员不足西部地区的5%,“专精特新”企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7%。2023年甘肃省“千企调研纾困”行动调查发现,问卷调研的1040家企业中多数企业缺乏管理、财会、法律、营销等专业人才,55.19%的企业存在引人难留人难问题。

2.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甘肃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低、弱”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22年仅有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业入围全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从区域分布看,大多分布在兰州、白银、酒泉和天水等地;从行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煤炭开采洗选等传统制造业和批发零售、商务租赁等传统服务业。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低级化问题较为突出。

3.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2023年全省“千企调研纾困”行动调查发现,虽然基准利率大幅下调,但企业资金周转紧张、融资困难问题依然严峻,以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融资难以落实。问卷调查的1040家企业中,50%的企业反映资金周转困难,32.5%的企业反映融资难担保难。

4.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2023年,甘肃省工商联二季度调研数据显示,有46.44%的企业反映存在拖欠账款问题,其中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欠款达到36.73%。全省“千企调研纾困”行动调查显示,21.15%的企业反映政策解读、落实不到位,27.4%的企业反映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不强,配套细化不足。

5.综合成本增长,产能利用率偏低

2023年,甘肃省工商联三季度调研数据显示,受油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影响,CPI指数、PPI指数持续走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综合成本上升压力,能源成本提高尤其明显。此外,由于供需匹配性不强、库存率较高等因素导致第三季度中小企业订单量仍未见较大增长,企业产能利用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四、甘肃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延续优化完善实施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甘肃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甘肃省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等惠企政策,严格执行《保障中小微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协调解决好企业困难。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调研服务机制,全面开展“六必访”活动,及时总结评估相关政策效果。同时,要加强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增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加大产能过剩企业监管力度。要采取差异化监管方式,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进“一件事”综合集成监管,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数字化水平,推广应用“行政行为码”。

(二)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

制定甘肃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细则,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15],定期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报告和典型案例,对新培育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奖励。依托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兰州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天水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打造镍铜钴铝有色金属、集成电路、特色医药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培育装备制造、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积极参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重点培育科技企业、加工企业、外贸企业、装备企业、融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

(三)促进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企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培育力度,提高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由政府牵头搭建开放式合作创新平台,引导甘肃稀土公司、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公司、兰石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创新活动,协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等专项服务。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技术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落实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税费优惠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

(四)引导融资服务提质扩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供给结构、创新产品服务,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精准对接,实现中小企业贷款稳定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完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规定,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积极探索区块链等创新金融科技应用,将区块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有机结合,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可流转可拆分,并通过智能合约为中小企业及时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进甘肃信易贷平台建设,不断强化政策信息归集、金融服务集成和便企场景应用。

(五)做好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管理模式

围绕“强县域”行动,加快开发区和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一区多园”产业集聚能力,坚持招商与安商、养商、育商并重,引导中小企业入园进区,大力开展创业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服务、技术创新、管理咨询、数字赋能、低碳发展、智能制造等公共服务[16],建立高成长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升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秀市场主体。争取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均配套建设中小企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培育形成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产业用地保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各类低效用地,支持工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供应方式,全面推进落实“标准地”制度。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和按宗供应[17]。创新开发区建设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政区合一+公司”“管委会(工委)+公司”等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飞地”“园中园”等模式打通引才引智新路径。

(六)强化数字赋能,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好国家工信部印发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按照“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的转型路径,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助力中小企业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搭建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打通中小企业数据联通渠道,推动实现产业集群数据信息畅通、制造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协同,助力实现“链式”数字化转型。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普及,中小企业要增强数字品牌意识,借助数字媒体传达品牌价值主张,更好实现产品线上和线下体验紧密结合,不断强化数字品牌消费引导,挖掘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同时,要重视数字化创新管理,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加快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改造,提升个性化定制能力,实现全价值链效益提升。

(七)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加强与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依托能源资源、装备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特色医药、农特产品、数字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引进战略投资,提升合作层次,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延伸耦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国内优质原材料供给和精深加工基地,形成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沿黄省区产业及科技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重点在基础设施联通、要素资源流动、产业互补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依托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注释】

① 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中小企业定义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本文中的“中小企业”是包含微型企业在内的常规概念。

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26/content_5748310.htm?eqid=db400599000ce6540000000464585263。

③ 数据来源: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研究所《2022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④ 数据来源: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处《2022年全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总结》。

【参考文献】

[1]魏勰,欧阳青燕,陶红秀,等.中小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路径探析[J].中国标准化,2022(4):6-9.

[2]于倩.大连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19.

[3]师博,张冰瑶.新时代、新动能、新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8(5): 25-33.

[4]黄速建,肖红军,王欣.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19-41.

[5]王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6]宫庆祝.辽宁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19.

[7]崔园园.上海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J].科学发展,2023(5):23-30.

[8]耿嘉祎,宫雨佳,李博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路径的组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8):43-46.

[9]黄贞静,公静.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新型工业化,2023,13(10):54-58.

[10]陆岷峰.数字科技金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3(14):35-44.

[11]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

[12]高懿旸.新时代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今日财富,2023(19):112-114.

[13]全力推动中小企业“质”“量”齐升[N].甘肃日报,2023-02-02(001).

[14]吕霞.强工业甘肃迈出坚实步伐[N].甘肃经济日报,2022-12-26.

[15]赵晓慧.省工信厅十项部署推动省委全会精神落地落实[N].河北经济日报,2022-7-01.

[16]山西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山西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中小企业园创建管理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J].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5):73-75.

[17]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N].浙江日报,2023-10-21(5).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