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2024-11-28 00:00:00陈兵建展丽蕊杨雪梅

【摘要】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和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指数在空间演化上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差异化显著特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在时空演变上属较低层次耦合度等级;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时间演变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在空间演变上是分布失衡状态。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一体化,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基于区域差异精准化施策。

【关键词】 旅游产业;生态环境;黄河干流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中图分类号】 X322;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065-08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ansu Section of Yellow River Main Stream

CHEN Bing-jian1, ZHAN li-rui2, YANG Xue-mei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10, China;

2.College of Tour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1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in stream,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entropy method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is not high in spatial evolution, but pres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me evolu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longs to the low level of coupling degree i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ws the trend of polarization in time evol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unbalanced in space evolu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high-level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vigorously develop ecological tourism and low-carbon tourism, and implement precise policies based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ans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in stream;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patial-temporal divergence

一、引言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强调,“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旅游业属典型的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1],是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重要驱动力。有鉴于此,科学考察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及时空分异特征,加快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实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步早,成果主要聚焦在旅游产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两者间协同效应分析方面。Meinecke开启了旅游环境问题研究先河,阐述了加利福尼亚红杉树公园游客增多对环境影响。Aurica以罗马尼亚恐龙公园生态恶化为例,强调旅游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2]。Ross等提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具有冲突与共生两种倾向,应通过环境适应性旅游开发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协同发展[3]。Stefan Gfssling指出旅游业发展并非低碳环保产业 [4]。Farrell提出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在环境可承载的最大限度内发展旅游业[5]。国内学界关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多倾向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两者协调发展程度。程慧等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异演变情况,发现全国层面耦合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省域层面耦合度西北地区是“低谷”,耦合协调度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分布[6]。刘洋等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指数对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生态环境与文旅产业协调发展进行测评,指出两者发展虽高度耦合、但协调度低[7]。李昕等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沿黄九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状况,发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转型阶段,且生态环境发展相对滞后[8]。汤姿等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区域不平衡问题明显[9]。郭向阳等借助耦合协调度与VAR模型探究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发现协调效应逐渐由弱转强且具备长期均衡动态均衡关系[10]。

梳理文献发现,有关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区域、省级、市级层面,鲜见特定省份内部区域的研究,而针对黄河干流甘肃段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文章以黄河干流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1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及时空分异特征,并因地制宜提出对策,以期为实现甘肃省黄河流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目标提供借鉴。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黄河干流甘肃段位于黄河上游,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兰州和白银四市(州),全长91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11]。一方面,黄河干流甘肃段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另一方面,黄河干流甘肃段生态环境总体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差。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评价指数模型

一是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两系统所选取的指标在量纲、数量级方面有差异,因此须对两系统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数据量纲不同所产生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0)中,Ti是第i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α与β是待定系数,且α+β=1,鉴于研究区域四(市)州均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α与β值取0.5。

公式(11)中,Di是第i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Di值越大,代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越高。借鉴廖重斌[13]研究结论,依据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划分耦合协调度等级与类别见表2。同时,比较两个子系统的发展评价指数数值,确定耦合协调度基本类别。

四、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选取

(一)数据来源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指标数据源于2012-2022年《甘肃发展年鉴》《甘肃年鉴》BwySU0E2w0StCkxpimFeGw==《甘肃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各市州《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以各市州《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旅游产业“十四五”规划》中的数据作为补充。对于缺失数据,利用插补法进行赋值。

(二)指标体系选取

按照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获取性原则,在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区域实际基础上,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准则层,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3个,具体指标体系见表3。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的时空分异

根据表3及公式(8)计算黄河干流甘肃段2011-2021年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数及变化态势,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2011-2021年黄河干流甘肃段各市州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增长趋势。其中,甘南州变化幅度最大,由0.0346上升到0.161,增幅高达365.318%,而白银市变化幅度最小,由0.0628上升到0.0961,仅有53.025%。从空间序列均值来看,区域四市州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数表现出“总体水平不高,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变动幅度不大”特征,指数最高值是2021年0.3190,最低值是2011年0.1617,差值是0.1573。这主要源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州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甘南、临夏、白银旅游产业发展偏弱,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产业质效提升,整体拉低了发展水平。从时间序列均值来看,区域四市州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差异明显、兰州一枝独秀、其余水平滞后”特征,其中兰州市发展指数持续领先,达到0.7208,是第一梯队,“峰值”区域;甘南州与临夏州发展指数相差无几,差值为0.0006,是第二梯队,“低值”区域;白银发展指数最小,是第三梯队,“谷底”区域。上述情况表明,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实施“强省会”战略后,旅游产业各项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甘南州与临夏州近年来聚焦文旅首位产业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但受制于区域交通、服务质量、自然环境等因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白银市受限于基础设施及“山地马拉松赛”事件冲击等,旅游产业处于低水平状态。

根据表3及公式(8)计算黄河干流甘肃段2011-2021年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数及变化态势,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2011-2021年黄河干流甘肃段各市州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数总体表现为“有升有降、波动幅度不一”的变化态势。其中,白银增幅最大,由0.2958升至0.3955,增幅达33.705%,甘南州增幅较小,由0.4136上升至0.4452,增幅仅有7.64%。临夏州呈下降趋势,从0.3081下降至0.2217,降幅28.04%。从空间序列均值来看,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呈现“总体水平不高、升降交替”特征,指数最高值是2020年0.4568,最低值是2011年0.3404,差值是0.1164。这主要源于研究区域各市州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加之发展基础弱、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导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基础不牢固,生态环境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时间序列均值来看,区域四市州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数呈现出 “差异化明显、发展不均衡”特征,甘南州发展指数已超0.4,排在第一位,是“高水平”区域;白银、兰州市发展指数分别是0.3798、0.3736,排在第二、第三位,属第二梯队,是“中间”区域;临夏州发展指数略微超过0.3,属“低水平”区域。这些情况说明,甘南州近年来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环境革命”小切口推动经济社会大变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白银、兰州市签订《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专项合作协议》,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风险共防、思路共融,助推了生态环境水平提升。临夏州可能因经济整体实力弱、环境治理投入相对不足等因素制约,导致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处于末位。

(二)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

根据表2、3与公式(10),计算黄河干流甘肃段2011-2021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及变化趋势,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兰州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上升较为显著、经历了“拮抗期-磨合期”两个耦合度等级,其余三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呈波动攀升态势,但耦合状态不佳且总体处于低水平等级。从空间序列均值来看,研究区域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在0.2-0.4a23uR8B0TQZ1brIIyE6PBg==的范畴,属于从低水平耦合过渡到典型拮抗耦合状态。从时间序列均值来看,兰州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已突破0.5,属于“磨合期”。甘南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接近0.3,白银与临夏州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分别为0.2351、0.2007,均属低水平耦合状态。临夏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说明其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负向效应。

根据表2、3与公式(11),计算黄河干流甘肃

段2011-2021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变化态势,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2011-2021年研究区域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稳步上扬趋势,虽有波动但幅度不大。其中,甘南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攀升幅度最大、上升最显著,这同甘南州坚持全域旅游理念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高度相关。从空间序列均值来看,研究区域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数在0.4至0.6范围,经历“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的阶段。从时间序列均值来看,兰州市耦合协调度指数表现突出,是0.7183,属“中级协调”;甘南州、白银市、临夏州耦合协调度指数分别是0.4572、0.4292、0.4068,属“濒临失调”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兰州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相对好一些,甘南州的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强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白银市和临夏州则是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都相对滞后。

表8反映了2011-2021年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状况。从时序演进来看,兰州市长期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旅游产业发展指数高于生态环境,属于生态环境相对滞后中级协调发展,需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采取更有力举措;甘南州耦合协调度经历了 “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三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均值0.4572,属于旅游产业滞后勉强协调发展状态,要依托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白银市和临夏州耦合协调度均值低于0.43,属旅游产业滞后的濒临失调状态,要重视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破解阻碍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问题。从空间演进来看,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分块特征,兰州市是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的“高值”区域、甘南州是 “中值”区域、白银市和临夏州则是“低值”区域,区域间协调度等级分布失衡且差异化显著。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黄河干流甘肃段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出差异化明显特征,其中兰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持续领先,属第一梯队。空间上,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呈持续增大态势,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2.黄河干流甘肃段各市州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出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整体呈“波动攀升、升降交替”特征。

3.黄河干流甘肃段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在时间上整体处于较低层次耦合度等级。在空间上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指数落在“0.2-0.4”较小区间,耦合度总体水平低。

4.黄河干流甘肃段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分布失衡且差异化显著特征。

(二)政策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落实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

要坚持以《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引领,激活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协作平台作用,构建以黄河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共同体[14],在产业协作、产品研发、线路设计、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落实。加快区域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务实合作,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矩阵,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发展大格局。

2.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

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以及游客等要转变观念,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15],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让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成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兰州、白银和临夏州要落实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科学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的关系,构建区域生态补偿和联防联治合作机制,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3.重视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精准化施策

尽快提升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质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区域差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较高但生态环境滞后的兰州市,必须保持旅游产业发展较好势头,坚持生态为本原则,在规划编制、业态培育、产品研发中紧扣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进入高水平阶段。其余3市州要打好生态优势牌,实施产业融合提质行动,采取超常规举措将旅游产业打造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昆欣.旅游业要在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N].中国旅游报,2020-11-17(3).

[2]GREC,AURICA.The Impact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on Protected Natural Areas.Case Study-Dragon’s Garden(Gradina Zmeilor) Salaj County-Romania[J].Present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7,11(2):219-231.

[3]CYNTHIAL.M.CHIN,SUSAN A.MOORE,TABATHA J.WALLINGTON,ROSS K.DOWLING.Ecotourism in Bako National Park,Borneo:Visitors’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their Managemen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0(8):25-30.

[4]GFSSLING S,PEETERS P,CERONJ P,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417-434.

[5]FARRELL B H,RUNYAN D.Ecology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1):26-40.

[6]程慧,徐琼,郭尧琦.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7]刘洋,许继红,刘媛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24(2):105-112.

[8]李昕,王淑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研究——以山东省沿黄九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22(10):118-127.

[9]汤姿,石长波,张娜.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研究——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J].商业研究,2018(1):1-9.

[10]郭向阳,穆学青,丁正山,等.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以曲靖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7):231-240.

[11]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N].甘肃日报,2021-10-27 (6).

[12]王发莉,玉珍.西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西藏研究,2023(4):10-19,155-156.

[13]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第四次联席会议召开[EB/OL].(2023-9-27)[2024-5-20].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gs.

[15]董霞,张德恒,高文茜.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户参与生态旅游业意向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5):123-128.

[责任编辑:铁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