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攻取河西地区后,先后设立凉州镇与敦煌镇管理河西及西域地区事务。凉州镇的设立为北魏稳定西北边境政局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设立与废除时间并无明确记载,依据北魏攻取河西的进度可推测,凉州镇当设立于太平真君二年(441)十一月至正平二年(452)二月之间;通过凉州镇将和凉州刺史的任职情况可以推测,凉州镇完成改镇立州时间应在太和十六年(492)之前。从“凉州”到“凉州镇”再到“凉州”,北魏时期的凉州行政建置发生多次变动,是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型期。
【关键词】 北魏;凉州;镇将;凉州刺史
【中图分类号】 K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6-0016-07
From Town to State: A Study on Administrative Establishmentof Liangzhou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DUAN Wen-gang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After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captured the Hexi region, Liangzhou Town and Dunhuang Town were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to manage the affairs of the Hexi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Liangzhou Town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n the northwest border of Northern Wei. There is no clear record of its establishment and abolition time.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Northern Wei’s capture of Hexi,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Liangzhou Town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tween November of the second year of Taiping Zhenjun (441) and February of the second year of Zhengping (452).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appointment of Liangzhou Town Generals and Liangzhou Governor that the completion of Liangzhou Town’s re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hould be before the 16th year of Taihe (492). From “Liangzhou” to “Liangzhou Town” and then to “Liangzhou”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of Liangzhou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underwent multiple changes, which w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in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Northern Wei Dynasty; Liangzhou; town general; governor of Liangzhou
凉州是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河西地方建置中的重要一环。北魏攻占河西之初便派遣大将管理凉州事务,旋即又先后置凉州镇、凉州以管理境内军政事务,作为北魏管理河西的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北魏凉州镇与凉州的设立时间,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学界对其讨论有限,张金龙认为凉州镇设于太平真君(440—451)初年[1]。北魏凉州建置经历了从“凉州郡”到“凉州镇”再到“凉州”的转变,其地方行政建置的变化也反映了河西地方社会历史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凉州镇将与凉州刺史的任职时间,结合其他史料对凉州镇的设立与改镇立州的时间进行更为清晰的还原。
北魏攻占河西地区后推行军镇制度,原来的“河西四郡”变为了“两镇两军”,即凉州镇、敦煌镇、酒泉军、张掖军。凉州与敦煌二镇总管河西及西域事务,张掖与酒泉行政建制降级,直到后来改镇立州,张掖与酒泉重新恢复了与凉州、敦煌并列一级的行政建制。《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
凉州,武威:禹贡雍州之西界……及太武帝,改州镇,置四军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复为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2]。
北魏太武帝置凉州镇及“四军戍”,“四军戍”应为番禾军、张掖军、酒泉军、乐涫戍。《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
天宝县,本汉番禾县,属张掖郡,北凉沮渠蒙逊立为番禾郡。后魏武帝平凉,罢郡置军[2]1020。
甘州。后魏太武帝平凉,以为张掖军,废帝二年改军置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2]1021。
肃州。后魏太武帝平沮渠氏,以酒泉为军,属敦煌镇。明帝孝昌中,改镇立瓜州,复置酒泉郡[2]1023。
福禄县,本汉乐涫县,属酒泉郡。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改县为戍,隶敦煌镇。孝文帝改为乐涫县[2]1024。
又《魏书·灵徵志下》载:
肃宗熙平元年十二月,敦煌镇上言晋昌戍木连理[3]838。
由此可知酒泉军、乐涫戍、晋昌戍均属敦煌镇管理[4]119~124①,而番禾军和张掖军当属凉州镇管理。不过酒泉军、乐涫戍设立之初可能属凉州镇管理,因为敦煌纳入北魏的时间晚于凉州,置四军戍之初时敦煌镇还未设立,后期在完善河西地方行政建置时,对于军戍的管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17]。镇、戍制度的推行为管理少数民族部众向农耕定居生活的转型,增加服役郡县属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维护并巩固了北魏统治地位。
北魏前期的河西,基本分为以凉州为中心的东部区域和以敦煌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凉州是连通中原与河西地区交通的枢纽,而敦煌则是经营西域、抵御柔然的军事重镇,这两地是北魏前期河西的政治、军事中心。伴随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凉州与敦煌也逐渐发展成为河西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一、北魏凉州镇的设立
凉州镇的设置对于北魏构筑西北边防具有关键作用,为北魏西北边境安全、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北魏地方军镇有一定区别:“镇之种类约有二别:或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或设于州郡治所,易言之,即州郡与镇并立于一地。前镇将兼理军民政务;后者则镇将绾军而刺史治民,然后以镇将兼刺史之任。”[5]凉州镇属后者,镇将基本兼任刺史,统管凉州军政事务。凉州镇的设置时间,《魏书·地形志》载:
凉州:汉置,治陇。神中为镇,太和中复。领郡十,县二十,户三千二百七十三。武安郡、临杜郡、建昌郡、番禾郡、泉城郡、武兴郡、武威郡、昌松郡、东泾郡、梁宁郡[3]2866~2869。
据《魏书·地形志》,凉州镇的设置应在神年间(428—431),不过时间过于宽泛。有关凉州镇大将的可考较早记录是高湖,《魏书·高湖传》载:
世祖时,除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镇姑臧,甚有惠政[3]838。
高湖于北魏太武帝时期(424—452)担任凉州镇大将并镇守姑臧,但凉州是太延五年(439)才并入北魏版图,且此时沮渠氏依旧把控着河西地区,因此神年间设立凉州镇的说法当有误。依史料推测,北魏设立凉州镇的时间首先应肯定在太延五年(439)八月之后,最可能的时间是太平真君二年(441)十一月后,此时奚眷攻占酒泉,彻底将沮渠氏兄弟赶出河西,北魏有理由于此时设镇以管理河西。《北史·魏本纪第二》载:
太平真君元年春正月已酉,沮渠无讳围酒泉。……三月,酒泉陷。……(四月)庚辰,沮渠无讳寇张掖。秃发保周屯删丹。……八月甲申,沮渠无讳降。……(太平真君)二年春正月癸卯,拜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冬十一月庚子,镇南将军奚眷平酒泉[6]。
又《资治通鉴》载:
夏,四月,沮渠唐儿叛沮渠无讳;无讳留从弟天周守酒泉,与弟宜得引兵击唐儿,唐儿败死。魏以无讳终为边患,庚辰,遣镇南将军奚眷击酒泉[7]。
此时北魏控制了除敦煌之外的河西大部地区,获取了此地的实际控制权和经营权,设置凉州镇的可能性更大[1]54~55。凉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在整个西北边防中具有重要作用。北魏控制凉州后,首先就需要强化统治、稳定秩序,为镇抚新占区域而设军镇以御民,消除北凉沮渠氏在河西的影响力、威慑诸少数民族部族、建立稳定的地方管理制度,是北魏统摄河西的必然选择,因此设置凉州镇的时间应该是太平真君二年(441)十一月至正平二年(452)二月之间,此后中央政府不断派遣宗室成员担任凉州军政长官管理此地,充分发挥其在西北边疆中的军事作用。
二、北魏历任凉州镇将任职时间考
北魏的军镇长官有都镇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等多种称呼[8],“一般来说,与州相当的镇设都大将为首长,与郡相当者则称镇将,所以北魏前期的高层政区是州镇并称”[9]。凉州镇的长官在史籍中有凉州镇都大将、凉州镇大将、凉州镇将等表述,其职责相同②,均为负责凉州镇军政事务的地方官员,下面我们分类对其进行梳理。
(一)凉州镇都大将
1.元他(452—471)
北魏设镇初期,应为高湖任凉州镇都大将,其任职时间在太武帝时期(424—452),具体时间难以考证。随后管理凉州的是淮南王元他,《魏书·阳平王传》载:
高宗时,转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仪同如故。高祖初,入为中都大官,拜侍中,转征西大将军,迁司徒[3]455。
又《魏书·显祖纪》和平六年(465)载:
以淮南王他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镇凉州[3]151。
可知,元他在文成帝时期(452—465)便已“都督凉州诸军事”,实际掌管凉州军务。北魏献文帝即位之初(465)即命元他镇守凉州,直到孝文帝时期(471—499)卸任返回。依史料可知,元他镇守凉州的时间应该是正平二年(452)至延兴元年(471)之间,但是文献中并无其担任凉州镇大将等职的记载,他是以镇西大将军或其他身份管理凉州镇,可见凉州镇是西北边防的中流砥柱。
2.元桢(471)
高湖及元他之后,明确担任过凉州镇都大将的是南安王元桢,《魏书·高祖纪》载:
(延兴元年)以征东大将军、南安王桢为假节、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仪同三司,镇凉州[3]161~162。
又《魏书·南安王传》
高祖即位,除凉州镇都大将。寻以绥抚有能,加都督西戎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域校尉、仪同三司、凉州刺史[3]565。
元桢在延兴元年(471)孝文帝即位之初便担任凉州镇都大将,又因扶绥有能而加任都督西戎诸军事等职,其任职期间有效维护河西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为北魏政权赢得了河西民众的进一步支持。元桢的官职中首次提及“凉州镇都大将”表明此时军镇制度已在河西成熟,镇将管理凉州事务的同时还兼有负责西域事务之职。
3.元天赐(476)
据墓志材料可知,汝阴王元天赐也担任过凉州镇都大将,《元寿安墓志》载:
景穆皇帝之孙,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仪同三司、凉州镇都大将、汝阴灵王之第五子[10-11]。
《魏书·汝阴王传》中并无元天赐任凉州镇都大将的记载[3]516,张金龙考证认为,汝阴王元天赐担任过凉州镇都大将[1]493,原因有二,一是《魏书·高祖纪上》载:“以汝阴王天赐为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3]169;二是刁绍在曾经担任“武骑侍郎、汝阴王天赐凉州征西府司马”[3]965。依上述两条史料,结合墓志佐证,可以合理推测元天赐应在孝文帝承明元年(476)七月左右开始担任凉州镇都大将。
4.元鸾(471—499)
城阳王元长寿的次子元鸾,也担任过凉州镇都大将,《魏书·城阳王传》载:
高祖时,拜外都大官,又出为持节、都督河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凉州镇都大将。改镇立州,以鸾为凉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于如故[3]581。
元鸾在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担过凉州镇都大将,在凉州镇改镇立州后,又继续担任凉州刺史,同时还任姑臧镇都大将,是凉州治所——姑臧的军政长官。元鸾是凉州由镇而州时期的关键人物,见证并经历着凉州建置的转变。
(二)凉州镇大将
北魏时期管理凉州军镇事务的长官还称“凉州镇大将”,史料关于凉州镇大将明确记载的仅有丹阳公叔孙隣,《魏书·叔孙健传》载:
(叔孙)俊既为安城王,俊弟隣袭父爵,降为丹阳公……转尚书令。出为凉州镇大将,加镇西将军。隣与镇副将奚牧,并以贵戚子弟,竞贪财货,专作威福。遂相纠发,坐伏诛[3]788。
叔孙隣担任凉州镇大将的时间并无记载,可以从镇副将奚牧出发对这一史料进行解读。张金龙认为叔孙隣与奚牧二人担任凉州镇大将、凉州镇副将的时间在文成帝时期③,被杀应该发生在献文帝时期,“丹阳公叔孙隣为文成帝亲信安城王叔孙俊之弟,由尚书令出任凉州镇大将,进而叔孙隣和奚牧因为贪腐而被诛。从上下文推断,叔孙(乙旃)邻与镇副将奚(达奚)牧罪发伏诛应在献文帝时期”[12]。此说法欠妥,因为安城王叔孙俊是太宗明元帝的亲信而不是高宗文成帝的亲信,《魏书·叔孙建传》载:
(叔孙建)长子俊,字丑归,少聪敏……。太祖崩,清河王绍闭宫门,太宗在外。绍逼俊以为己援。俊外随从绍,内实忠款,仍与元磨浑等说绍,得归太宗。事在磨浑传。是时太宗左右,唯车路头、王洛儿等,及得俊后,大悦,以为爪牙。太宗即位,命俊与磨浑等拾遗左右。迁卫将军,赐爵安城公。
泰常元年卒,时年二十八。太宗甚痛悼之,亲临哀恸。朝野无不追惜。赠侍中、司空、安城王,谥孝元[3]787~788。
叔孙俊是太宗明元帝的亲信,且泰常元年(416)已病逝。而且,《魏书》上下文中也无任何信息可以将叔孙隣和文成帝联系在一起,因此叔孙隣担任凉州镇大将的时间在文成帝时期这一说法无实证可依,应有误。关于这一史料的解读,可以借助奚牧其人的情况进行研究。《魏书》中关于奚牧的史料还有几条,分别是:
(皇始元年九月)己未,诏辅国将军奚牧略地晋川,获慕容宝丹阳王买得等于平陶城[3]31。
奚牧,代人也,重厚有智谋。太祖宠遇之,称之曰仲兄。初,刘显谋害太祖,梁眷知其谋,潛使牧与穆崇至七介山以告,语在崇传。太祖录先帝久臣,又以牧告显之功,拜为治民长,敷奏政事,参与计谋。太祖征慕容宝,加辅国将军,略地晋川,获宝丹阳王买得及离石护军高秀和于平陶。以军功拜并州刺史,赐爵任成公。州与姚兴接界,兴颇寇边,牧乃与兴书,称顿首,钧礼抗之,责兴侵邉不直之意。兴以与国通和,恨之。有言于太祖,太祖戮之[3]765。
(张恂)皇始初,拜中书侍郎,帷幄密谋,颇预参议。从将军奚牧略地晋川,拜贞元将军,赐爵平皋子[3]2056。
此三条史料记载的奚牧是同一人,并且他在太祖拓跋珪时期就已被杀,《资治通鉴》载:
珪欲抚慰新附,深悔参合之诛,素延坐讨反者杀戮过多,免官;以奚牧为并州刺史,牧与东秦主兴书称“顿首”,兴之均礼。兴怒,以告珪,珪为之杀牧[7]3495。
奚牧在隆安元年(397)已被拓跋珪杀掉,因此与叔孙隣同期担任镇副将并被杀死的奚牧,与《魏书·太祖纪》《魏书·奚牧传》《魏书·张恂传》等处记载的奚牧并不是同一人。首先,二人死因不同,与叔孙隣同时被赐死的奚牧,是因贪腐问题被杀,而太祖时期的奚牧是因与姚兴交往而被杀;其次,如果叔孙隣出任凉州镇大将的记载无误,则奚牧最早担任镇副将的时间也不会早于太延五年(439),所以叔孙隣时期的奚牧肯定不是《魏书》其他处所载奚牧,他有可能是不见于史籍的奚牧。因叔孙隣记载不够详细,也无其他史料能佐证二人的仕宦经历,所以叔孙隣任凉州镇大将一事存疑,其担任凉州镇大将的时间也无法考证,关于镇副将奚牧一人的详细情况则更加无法考证。
(三)凉州镇将
1.元浑(487年前)
史籍中关于凉州镇将的记载较多,北魏时期首先担任凉州镇将的应是南平王元浑,《魏书·广平王传》载:
后拜假节、都督平州诸军事……。在州扶绥有方,民夷悦之,徙凉州镇将、都督西戎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恩著凉土。更满还京,父老皆涕泣追送。若违所亲[3]464~465。
元浑任职凉州镇将期间,政治清明、功绩卓著,为凉州社会的恢复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凉州经营有善,享有盛誉,在其任职期满返回平城时,凉州百姓夹道相送,展现了元浑在地方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体现出了元浑优良的政治才能,成功在凉州人民心中树立了北魏政府的光辉形象,为拓跋氏政权赢得了民心。同时据墓志还可知元浑担任过凉州刺史,《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倪)君墓志铭》载:
太祖道武皇帝之玄孙……定州刺史南平王之叔子。年廿九拜员外散骑侍郎。太和廿一年二月寝疾卒于洛阳照明里宅。蒙赠宁远将军、敦煌镇将。
高祖道武皇帝。曾祖广平王。祖使持节、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征西大将军、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南平王、谥曰康王。祖亲南安姚氏,万年县君伯之次。父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大宗正卿领司宗卫将军、定州刺史,谥曰安王。母太原王氏,谥曰恭妃[13]180~181。
据墓志可以知元倪曾祖为广平王元连,祖父是南平王元浑,父亲是南平安王元霄(元飞龙),元倪在死后被追赠为敦煌镇将。墓志表明南平康王元浑曾是凉州刺史,但是关于他担任凉州镇将或凉州刺史的具体时间在史料中都没有发现,只知道元浑亡于太和十一年(487),因此他担任凉州镇将的时间应该早于太和十一年(487)。
2.穆栗(452年后)
安南公穆栗也曾担任过凉州镇将,《魏书·穆崇传》载:
(穆)寄生弟栗,凉州镇将、安南公[3]756。
史载穆栗父亲穆顗在太武帝时期曾“出镇凉州,所在著称”[3]756。文成帝时“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军事,西征吐谷浑,出南道”[3]756。史籍中并无穆栗的生卒年月记载,既然其父在太武帝时期(408—452)镇守凉州,那么他应该在其父之后才担任过敦煌镇将,考虑到年龄以及太武帝攻取凉州的进度,推测穆栗担任凉州镇将的时间应该在文成帝拓跋濬时期,也就是正平二年(452)以后。
北魏建立初期,军镇长官多由宗室成员出任,军功和宗室身份成为其任职的必要基础,宗室成员掌管地方军权亦能保障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也是更好管控边地军镇的必然选择。凉州镇亦然,军镇长官多为元魏宗室成员,其中不乏有元浑、元桢等具有良好军政才能的能臣干吏,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西当地享有盛誉,为北魏政权赢得了地方民心,有效巩固了北魏在河西的统治秩序。
三、凉州改镇立州
军镇在设立之初帮助北魏中央政府依靠军事力量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但后来越来越不适应时局的发展,“由于军镇、州郡两套行政系统之间存在体制隔阂,所以镇将即便通过‘镇将+都督诸州军事’设置、建立都督区而凌驾于州刺史之上,但州郡行政系统的民政权仍独立于军镇”[14]70。都督制无法解决军镇与州郡之间的权力分配时,军镇州郡化成为了太武帝的选择,凉州镇也被改为了凉州。
凉州改镇立州的时间在史籍中表述不一,不过其时间下限肯定未超正始元年(504),《魏书·灵徵志下》载:
(正始元年)十二月,凉州上言石城县木连理[3]3221。
因此在正始元年(504)十二月之前,凉州肯定已完成改镇立州。《魏书·地形志》载:
凉州:汉置,治陇。神中为镇,太和中复。领郡十,县二十,户三千二百七十三[3]2866~2869。
表明凉州是“太和中复”,即北魏太和元年至太和二十三年(477—499)之间完成的,不过此记载时间过于笼统,具体时间不明。又《魏书·食货志》载:
太和八年(484),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幽、平、并、肆、岐、荆、凉、梁、汾、秦、安、营、幽、夏、光、郢、东秦……皆以麻布充税[3]3106~3107。
此处所载“凉”是凉州还是凉州镇无法确定,难以确定太和八年(484)时凉州镇是否已成为凉州。《南齐书·魏虏传》载:
永明四年(486),造户籍。分置州郡,雍州、凉州、秦州、沙州、泾州……二十五州在河南;相州、怀州、汾州……司州十三州在河北。反分魏、晋旧司、豫、青、兖、冀、并、幽、秦、雍、凉十州地,及宋所失淮北为三十八州矣[15]。
依《南齐书》记载可知,永明四年暨北魏太和十年(486),在分置州郡的时候已设凉州,但《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
及太武帝,改州镇,置四军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复为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2]1017~1018。
依《元和郡县图志》,孝文帝于太和十四年(490)复置凉州,那么凉州到底是太和十年(486)还是太和十四年(490)设立的,这就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考证。《魏书·城阳王传》载:
高祖时,拜外都大官,又出为持节、都督河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凉州镇都大将。改镇立州,以鸾为凉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于如故④。
由此可知,孝文帝时期(471—499)凉州镇改为凉州,元鸾由凉州镇都大将的军事长官转为凉州刺史的行政长官,继续管理凉州事务,《元鸾墓志》载:
(元鸾)为善越东平,柔顺踰万石。出为凉州刺史。高祖定鼎伊洛,河内典守,兆亲勿居,乃擢君为冠军将军河内太守。又迁并州刺史[13]69。
元鸾任凉州刺史应在孝文帝迁都之前,孝文帝迁都发生在太和十七年(493)至太和十八年(494),因此北魏改镇立州的时间也可以进一步确定为延兴元年(471)至太和十八年(494)之间。另据《魏书·楼毅传》载:
时太极殿成,将行考室之礼,引集群臣,而雪不克饗。……(楼毅)后转都督凉河二州、鄯善诸镇军事,凉州刺史。车驾南伐,毅表谏曰:“伏承六军云动……京邑新迁,百姓易业,公私草刱,生途索然。”……太和二十一年卒[3]800~801。
“太极殿成”是太和十六年(492)十月⑤,而“车驾南伐”发生在太和十七年(493)八月⑥,所以楼毅出任凉州刺史应在太和十六年(492)十月至太和十七年(493)八月之间⑦,他出任凉州刺史时,孝文帝已完成凉州改镇立州。则可进一步确定凉州设置的时间应在延兴元年(471)至太和十六年(492)之间。此外元鸾调离凉州刺史的时间在太和十七年(493)八月之前,因此元鸾与楼毅肯定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八月之前担任的凉州刺史。据史料可知,元鸾是凉州镇改镇立州后,第一任担任凉州刺史的官员,直接从凉州镇都大将转为凉州刺史,而且为了维护元鸾的地位,他还同时兼任姑臧镇都大将,而楼毅应是元鸾之后第二位担任凉州刺史的官员。至此关于凉州设置的时间并没有更多记载,只能判断出在太和十六年(492)之前,凉州肯定完成了改镇立州,而具体时间就是太和八年(484)或太和十年(486)或太和十四年(490)。可以推测,北魏中央政府推动改镇立州的时间当为太和八年(484)或太和十年(486),而凉州最终完成这一进程的时间应太和十四年(490),因此史籍记载之中存在一定的时间误差,当然这只是一种怀疑。
北魏置凉州后,领有武安郡、临杜郡、建昌郡、番和郡、泉城郡、武兴郡、武威郡、昌松郡、东泾郡、梁宁郡等10郡,另《隋书·地形志上》载:
武威郡:旧置凉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姑臧:旧置武威郡……又后魏置武安郡、襄武县,并西魏废。又旧有显美县,后周废。有第五山。昌松:后魏置昌松郡,后周废郡,以揟次县入。开皇初改县为永世,后改曰昌松。又有后魏魏安郡,后周改置白山县。寻废。有白山。番和:后魏置番和郡。后周郡废,置镇。……有燕支山。允吾:后魏置,曰广武,及置广武郡。……有青岩山。
删丹:后魏曰山丹,又有西郡、永宁县。西魏郡废,县改为弱水。后周省入山丹[16]。
可知凉州还应领有广武郡、魏安郡、西郡三地。因此北魏时期的凉州当领有武安郡、临松郡、建昌郡、番和郡、泉城郡、武兴郡、武威郡、昌松郡、东泾郡、梁宁郡、广武郡、魏安郡、西郡等13郡,管辖着河西东部的广大区域。
四、结语
北魏置凉州镇后,逐步建立起对河西地区的有序统治,断续脱离中原王朝统治百十年之久的河西再度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怀抱,乱局之中终显统一曙光。北魏于太平真君二年(441)十一月至正平二年(452)二月之间置凉州镇以管理此地,河西地区的地方行政建置迎来重要转型期,从郡县到军镇再到州郡,北魏统治时期的凉州持续发挥着其在河西地区的中心地位,为巩固边境统治、发展地域文化及连通中西交通之间贡献了重要力量。
北魏统治时期,重视对河西的治理,凉州与敦煌二镇的长官基本由宗室成员构成,其中大多数人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军事素养,在维护地方秩序、恢复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宗室成员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更有利于北魏中央政府强化对于地方的管控力度,能够有效维护北魏统治阶层的利益,有效维护北魏中央政府的权威;另一方面宗室成员出镇地方,有效展现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为北魏赢得河西地区民众的认可,进一步提升河西民众的家国感,是统治阶层笼络地方人心的巧妙方法,能够迅速为北魏在河西地区树立统治权威,清除北凉沮渠氏影响,获取地方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北魏地方行政体制较为复杂,一方面沿袭了汉魏两晋的州郡县与都督制,一方面还新设置了军镇、护军、领民酋长制度。北魏攻占河西地区前期,军镇制度有效维护了西北地区的繁荣稳定,后来伴随政权的稳定和实际需求,军镇制度渐被废除,河西的“两镇两军”又演变为“河西四州”,但无论是军镇还是州郡时期,凉州始终是河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8],为稳定西北边境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发挥了积极作用。凉州始终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努力将战火阻隔在中原地区以外,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的坚实堡垒。
【注释】
① 李并成认为北魏瓜州辖9郡18县,即:敦煌郡,领敦煌、068b6acc06a55dd635f0b9f312a968bbff945d19f22311834d908bbad0791886鸣沙、平康3县;效谷郡,领效谷、东乡2县;寿昌郡,领龙勒、阳关2县;晋昌郡,领冥安、深泉、广至3县;会稽郡,领会稽1县;广夏郡,可能领广夏1县;玉门郡领玉门、新乡、延兴3县;酒泉郡,领福禄、乐涫2县,常乐郡,领凉兴1县。同时他也认为酒泉军、乐涫戍、晋昌戍属于敦煌镇管理。见李并成:北朝时期瓜州建置及其所属郡县考》,《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② “北魏前期,军镇长官的正式职称为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都为其简称。同样,都副将、副将也为同职异称。孝文帝太和年间官制改革,北魏后期军官制度以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为主体,相应地,镇将代替镇都大将成为后期军镇长官的正式官职。”徐美莉《北魏军镇长官多种官称的历史语境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4期。
③ “叔孙(乙旃)邻任凉州镇大将。同书卷二九《叔孙俊传附弟邻传》……按叔孙隣任凉州镇大将、奚牧任凉州镇副将当在文成帝时期。”见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3卷),第491页。
④ 《魏书》卷一九下《城阳王传》,第581页。张金龙据此认为凉州镇应在太和十年(486)前后改为凉州。参见张金龙《北魏官宦贪腐与政府之对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⑤ “(太和十六年冬十月)庚戌,太极殿成,大饗群臣。”见《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第203页。
⑥ “(太和十七年八月)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见《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第205页。
⑦ “后朝于京师。会车驾南讨,领镇军将军。”见《魏书》卷一九下《城阳王传》,第581页。可知“车驾南讨”应为太和十七年八月。
⑧ 《魏书》卷一六〇下《地形志下》,第2866-2869页。武安郡领有宣威县;临杜郡领安平、和平二县;建昌郡领榆中、治城、蒙水三县;番和郡领彰、燕支二县;泉城郡领新阳县;武兴郡领晏然、马城、休屠三县;武威郡领林、襄城二县;昌松郡领温泉、揟次、莫口三县;梁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
【参考文献】
[1]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3卷[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91-95.
[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7~1018.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3222.
[4]李并成.北朝时期瓜州建置及其所属郡县考[J].敦煌学辑刊,1995(2):119-124.
[5]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C]//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5.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4-55.
[7]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3957.
[8]徐美莉.北魏军镇长官多种官称的历史语境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4):63-67.
[9]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53.
[10]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辑释(上)[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53:415.
[11]刘军.河洛北魏宗室群体的贵族化趋势-以元寿安墓志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6.
[12]张金龙.北魏官宦贪腐与政策之对策[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4):86.
[13]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21:180-181.
[14]王兴振.北魏军镇州郡化问题新探[J].历史地理研究,2019(7):70.
[15]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1095.
[1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9:908.
[17]段文岗.北魏时期河西历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34.
[18]司豪强.东汉末年曹操、曹丕经略河西考论[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3.
[责任编辑:王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