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24-11-28 00:00:00付春华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将这些内容传达给他人。在读思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提问、讨论和示范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精选阅读文本,拓展课内知识

在“读思达”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三个环节,三者相互融合发展,缺一不可。在阅读中,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精选文本,将课内外文本融合阅读,不仅可以很好地达到阅读量的要求,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积累,为其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优质的文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引发他们思考、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经典课文、优秀故事、名家作品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这些文本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和启发性,在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文本背后的道理。

其次,借助精选出的文本拓展课内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科学等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跨学科知识的探索热情。比如,在讲解一篇描写古代生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介绍古代生活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的知识。

精选文本拓展课内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还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收获,激发学生对多元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教师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理解课文《走月亮》,掌握核心词汇和句型;第二,分析作者运用的描绘技巧,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层含义;第三,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关联更多背景知识,开阔思维,丰富思考;第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并精心设计读后问题:课文怎样描述月亮的?从文章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风格。其次,基于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会用如此童趣的视角来描写月亮,以及孩子们对月亮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最后,结合《走月亮》的主题和内容,教师在课内文本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介绍月球的运行、地球与月球的关系等科学知识,将语文阅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学习跨学科知识。

二、创建阅读情境,吸引学生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过程需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也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课文含义;或者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创建良好的阅读情境后,教师还要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他们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读书报告、读书分享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举办读书竞赛、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另外,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白鹭》这篇课文教学中,课程开始,教师播放白鹭的视频和图片,来展示白鹭的优美姿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阅读文章创设一个生动的语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白鹭的印象,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采用师生共读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白鹭比作“一首诗”,以此来赞美它的纯洁、高雅和勇敢。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绘白鹭的形象的?白鹭的特点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以上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阅读为基础,通过思考和表达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预读、精读、泛读等,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预读是指学生在正式阅读之前对文章进行整体浏览,了解文章的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预习的时候。精读是指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内涵,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框架的时候。泛读是指学生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获取大致信息。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恰当的选择,提高阅读效果。

以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一课为例,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思考理解故事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够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宝葫芦里有什么秘密呢?”引导学生进入《宝葫芦的秘密》故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预读,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随后与学生一起精读文本,共同分析故事情节,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感受故事的情感表现,品味故事的主题。以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开展阅读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效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以问题为导向引导阅读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要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可以是关于课文主题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情感的。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的关键部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部分进行讨论,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院子》一课为例,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祖父院子的特点和祖父的性格特征,并学会提问,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你们记得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如“祖父的院子有什么特点”“祖父的性格是怎样的”等,并进行讨论。例如,对于“祖父的院子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蚂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再次,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最后,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祖父院子的部分”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大胆表达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开口表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这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开口表达,成为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他们的表达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奖励,如积分,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视回答情况给予其1~3分,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可以兑换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开口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的激励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读思达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丁香花的特点,引出课文内容,并让学生猜测“结”字在课文中的含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逐步融入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为之后学生的表达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结’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通过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结”字的含义,以及丁香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教师还要设计一些讨论问题,如“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字的寓意?”“你认为丁香花有什么特点?它象征着什么?”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设计一些表达任务,如“如果你是丁香花,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你觉得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我们眼里的丁香花”“我们理解的‘结’字寓意”等,通过朗诵、演讲、画画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

六、项目式学习促进思考与表达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主动表达,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阅读理解任务、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环保的理解和个人行动方案。这样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引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需要提供一个开放和鼓励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提问、引导和反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师提问:“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看法?”“你的行动方案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他们建设性的反馈。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例如,让学生制作PPT,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或者让他们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结语

总的来说,读思达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读思达教学法,重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