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抒怀 诗意漫步

2024-11-28 00:00:00徐鸿明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以语言为媒介,传达着人类文化、情感和思想的精髓,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文学的魅力。然而,农村语文教学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为了打造沉浸的“语文味”课堂,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思考,加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朗读、品读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下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本文分析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浸润浓浓“语文味”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打造“语文味”课堂的路径。

一、语文课堂浸润浓浓“语文味”的必要性

(一)唤起学习热情,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关键场所。然而,有时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感觉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打造一个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精彩的影视作品都是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入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背诵朗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感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多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与情感状态,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小组合作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使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是一门功课,更是一个可以沉浸于其中、表达自己的地方。

(二)培养语文素养,体会语文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朗读、赏析为例,在慢慢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由此产生探索欲望,主动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与此同时,借助精细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领略到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素养。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阵地,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流利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机会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一步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传承与弘扬文化,感悟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语言中的含义,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除了诗词、散文等经典文本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含意义,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对文化内涵的感悟。文化输出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输出”相对较多,这里指的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的传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看法,如阅读感受、写作创意等,而在“语文味”的课堂中,教学进度较慢,学生的想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中学习的文化、思想等,以自己的理解融合生活经验,从表达出发,实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寻,以及对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塑造独具魅力的个性与品位。

二、打造充满“语文味”课堂的路径

(一)趣味课堂导入,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趣味导入需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以独特的方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导入活动,如猜谜语、趣味解题等,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其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探索欲望。同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方式来完成导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都可以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感悟语文的魅力。此外,教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态度至关重要,积极开放的心态、得体的教学语言等,意味着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以《黄河颂》一课的课堂导入为例,首先,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短视频作为背景渲染,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美景色,了解它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其次,教师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最后,教师以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黄河颂》的部分诗句,一起体会诗歌的激昂情感。通过这种导入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体会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既能够加深对黄河的认识,又能够深入理解《黄河颂》中的情感,进而激发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探索欲望。

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个经典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解读其中的内容。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要成为《桃花源记》的口述传承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融入故事中,创造一个属于现代农村生活的桃花源。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现代农村生活的理解,合作编写一个关于现代农村桃花源的小故事。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表达他们对桃花源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课文内容,呈现陶渊明眼里的桃花源,从而将《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后续阅读中感受陶渊明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的写作特点。

(二)多元朗读体验,加大感情投入

多元朗读体验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朗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对文学美感的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贯穿始终地进行朗读指导,尤其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和学生主动参与,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元朗读体验,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和美感,感知文学的美,深入体会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使语文学习更加有趣、丰富。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中,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事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劝慰我。教师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分句朗读出“我”情绪起伏的变化和母亲温柔的劝慰。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情感的表达,如朗读时传达出“我”在母亲的陪伴下逐渐平静下来的情感转变。第二,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学生齐声朗读整篇课文,加深对母亲隐瞒病情所承受的压力的理解。接着,教师指名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母亲的坚强和为儿子着想的爱。第三,母亲央求“我”去看花。结合课文中提到的菊花,教师展示菊花大片盛开的图片,与“我”的现状呈现明显的对比,并组织学生与课文进行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想象母亲对看花的渴望和期待,从而进一步体会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儿子的关怀,加大对文章情感的投入。第四,母亲的临终嘱托。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营造温馨而庄重的氛围,共同感受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与想象,要特别关注朗读情感的真挚表达,体现母亲对子女的深情嘱托。

通过多元朗读方法,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感知文章中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同时,将文章中的情感经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思考如何回报母爱。

(三)品读文字含义,感受诗意韵味

教材中选取的经典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词语搭配、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在奠定基础后,通过品读文字、赏析作品,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品读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体验课文情感,进一步欣赏语言艺术的美妙之处,感受其中的诗意和韵味。此外,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比如,在《社戏》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回忆,由于学生本身就在农村长大,因此很容易对作品产生代入感。其次,教师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农村的思考与表达,为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奠定基础。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呈现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描述农村景物的描写技巧、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字的艺术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发学生讨论,分析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引导他们关注鲁迅对农村景物进行的艺术加工,从而展示对农村的眷恋之情。学生在该环节可以体验鲁迅笔下那些普通农家孩子的可爱与纯朴,同时体现他们高尚无私的思想品质。通过具体人物如双喜、七斤等,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友情、勇气、劳动精神等主题,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鲁迅写作《社戏》的意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农村美的敏感度,引发他们对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和农村生活的热爱,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学生沉浸思考,发表阅读感受

为了打造“语文味”的课堂,实施沉浸式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要创造宁静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专注阅读的空间。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探索问题,分析课文,并要求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记录,如批注式阅读等,允许他们反复思考、整理思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积极思考、展开推理。不同的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着不同的想法,语文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形成统一的阅读感受,而是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主旨,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具备深度思维能力,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课文阅读和自身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充分的阅读与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比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课时,首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要先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文章引言、中心论点和结论部分,理清各个论述层次。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中心论点——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主题。同时,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背景知识和扩展阅读材料,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再次,展开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名言进行分析,理解这些引用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些名言来支持中心论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引用的理解。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举例论证或与自身实践经验相对应,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进一步深化思考,让他们在交流和探索中更好地沉浸于文章内容。

(五)细致解读文本,理解作品内涵

通过对课文中的文学元素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深入把握课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具体来讲,教师要组织学生思考课文的核心主题,以及通过情节、人物形象和对话等方式来表达的主题内容,逐一分析课文情节走向,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点、转折点等。对情节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安排,进一步揭示主题和人物性格等。

比如,在教学《大道之行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核心主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公平正义等,通过研读全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传递的主题思想,即“大同”社会中人人受到关爱、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在《大道之行也》中,教师可以展示主人公的经历,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在实现社会美好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分析主人公及其周围的人物形象,了解每个人物代表的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不同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打造一个能够沉浸其中、带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语文之美的感知,还能培养其语文素养,使其感悟文化内涵。通过趣味导入激发主动性、多元朗读加大感情投入、品读文字感受诗意等策略,学生能够沉浸地思考,发表感受,细致解读作品内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使语文学习真正慢下来,不再以单纯的考试为目标,而是真正沉下心来认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