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以建构学习为中心,旨在通过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连续的、递进的教学环节促成学生螺旋上升的学习。如何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多维应用,提出在具体的教学中以任务引领阅读,以问题促进思考、以活动生成表达。
一、“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多维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的丰富内容决定了“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多维应用,无论在基础理论学习层面,还是在重点实验探究和典型问题的解答方面,又或者在化学视野的开阔和化学图示的观察方面,“读思达”教学法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多维规划为先。
(一)探理论中的“读思达”
高中化学理论,即概念、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构成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石,也是学生自主发展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前提。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熟悉学科思维。教师应正确把握概念、原理、公式等知识定位,合理运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读思达”。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钠的性质与制备”教学中,为了指导学生探究钠的化学性质,使其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判断物质性质的能力,教材给出大量的文字资料,示例如下:
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钠原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电子层结构的钠离子。因此,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钠的化合物。
教师先行研读教材,整理文字资料,提炼关键信息,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挖掘教材重点,展开思考和表达。比如针对以上示例,教师由此提炼出“钠原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等,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材文字资料彰显了明确的“因果关系”:因为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钠原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由此可见钠活泼的化学性质。学生可以一边批注,一边思考“因为”“所以”,将教材的文字资料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进而充分理解钠的基本性质之一,使理论探究中的“读思达”取得一定成果。
(二)做实验中的“读思达”
化学学科离不开实验。新一轮课程改革期间,高中化学课程愈发重视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而以化学实验的本质为切口,要想切实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应提前进行必要阅读,由此可见“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做实验”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依据学生必做实验科学安排实验任务,更应在组织实验时灵活渗透“读思达”教学法,使学生先读后做、做中有思、表达得体。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自主发现二氧化硫的性质,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教材特别编排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基础实验,给出三项操作提示以及一则实验信息记录表。教师由此安排实验任务,督促学生先细心阅读教材提示,再系统展开实验操作。
学生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第一,可以混合二氧化硫气体与蒸馏水,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溶液pH值;第二,可以混合氯化钡溶液与二氧化硫水溶液,观察现象;第三,可以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水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第四,可以混合二氧化硫水溶液与品红溶液,加热观察其颜色变化。教材给出详细的实验提示,向学生说明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硫形式的操作步骤。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圈点实验试剂的具体用量和操作方法,讨论做实验的最佳策略。圈点即阅读,讨论既是思考,也是交流。相较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和直接示范,学生在以上“读思达”学习过程中储备了充足的实验认知,为自主展开深度实验做足了准备。
(三)解习题中的“读思达”
习题是巩固学习基础的方法,也是检验学情的手段。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使许多学生不能在理论探究和实验操作阶段全面吸收所学知识。对此,教师应通过习题的有效设计和应用促进学生巩固学习。与此同时,学情在习题效果中直观反映出来,为教师调整之后的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完善高中化学习题教学同样需要应用“读思达”教学法。
一方面,教师应精心筛选习题,指导学生细心审题,用心分析,准确表达思维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出示解析,指导学生合作阅读、认真思考,分享纠错感悟。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课堂时机,向学生出示习题:下列实验方案(如表1所示)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习题表现为表格的特殊形式,要求学生按照行列顺序阅读关键信息,思考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案的对应性,说明正确选项。虽然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把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沉淀转化的本质,许多学生能够准确思考问题,选出“C”选项,但是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有学生不能独立说明正确选项。对此,教师可以出示习题解析,示例如下:
习题解析(以选项A为例)
在选项A中,验证I与Fe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应向过量的碘化钾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铁,充分反应后滴加硫氰化钾,若溶液变红,则说明反应没有进行彻底。实验方案中,I与Fe3+反应,由于Fe3+过量,无论是否存在平衡,溶液中均存在Fe3+,遇KSCN变红,因此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形式上,解析围绕不同的选项依次展开,具有针对性。内容上,解析首先说明达到实验目的的正确方案,其次指出当前实验方案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充分解决困惑。教师可以出示解析,督促解题失误的学生与正确解题的学生自主合作,让解题失误的学生在正确解题的学生帮助下深度阅读解析内容,思考错因并纠错。解题、失误、纠错环环相扣,促进了“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解答习题中的全面应用,提高了学生高中化学迁移运用能力。
(四)拓视野中的“读思达”
视野决定眼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将视线充分集中于教材内容,更应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边界,使其形成广阔的学科视野。如此,学生持续增加知识储备,形成更加先进的化学观点,能够拓宽眼界,从而高度适应现代生活。教师可以应用“读思达”教学法,通过补充课外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化学眼界。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有机高分子的合成”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拓展视野”“学以致用”等栏目,了解到大量用于制造玩具、标本架、各种笔杆、包装用泡沫塑料的聚苯乙烯是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某种反应得到的,用于制造塑料薄膜、人造革、塑料管和板材的聚氯乙烯是以氯乙烯为原料,通过一定条件的加聚反应得到的。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拓展资料,思考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有机高分子的合成,这些合成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再补充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如“有机高分子的合成和新材料的秘密”“塑料瓶底的隐藏信息”等,使学生迁移教材感悟,深入探索有机高分子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利弊。
现代社会的化学生活与有机高分子的合成密不可分。如此拓展“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自觉关注现代化学生活,从不同角度看到有机高分子的合成,不仅能够巩固其学习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其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具体实践层面,教师可以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融入任务驱动、问题点拨、活动教学等手段。同时,教师应正确认识“读思达”教学法的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的特点,完善三个教学环节的衔接。
(一)任务引领阅读,萌发思考和表达
任务是引领阅读的有效方式,也是思考和表达的起点。纵观探理论、做实验、解习题、拓视野、观图示中的“读思达”,阅读对应基础理论的文字资料,阅读实验操作的相关提示,阅读习题及其解析内容,阅读拓展学习资源,阅读插图信息,都是学习任务的特殊形式。故而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应优化学习任务的创新设计。对此,教师首先可以在备课阶段,根据课堂教学总任务整体规划任务系统,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按照课堂实际进度分阶段推进学习任务。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课堂阅读任务如下:
①阅读课时导语,思考本课主要应学习哪些内容。②阅读实验提示,思考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你的实验方案。③阅读教材实验结论,对照你的实验记录,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具体方式,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的发现。④阅读“原电池反应原理示意图”,你能发现什么。
任务围绕课时导语、实验提示、实验结论、化学图示,将课堂阅读划分为四个环节,引起学生的不同思考和表达。基于任务①,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对核心知识提出猜想,为之后的实验探究做好心理准备。基于任务②,学生可以梳理实验步骤,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基于任务③,学生可以对比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深刻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理。基于任务④,学生可以对原电池建立更加形象的认识,夯实本课学习。教师要循序渐进,使阅读任务贯穿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读+思”和“多表达”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促进思考,深化阅读和表达
问题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深化阅读和表达。任何一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都不能小觑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价值,在“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中更应注意问题的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萌发思考和表达后持续以相应的问题点拨学生,使学生提高思考效果,表达更加具有价值的学习感悟。
再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实验提示期间适当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用稀硫酸完成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而不是用浓硫酸、浓盐酸?在实验中,可以用铁片代替锌片或铜片吗?为什么?灵敏电流计在实验中发挥哪些作用?
学生基于阅读内容深度落实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稀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能够提供足够的离子来支持电流的产生,而浓硫酸、浓盐酸由于其强氧化性或强挥发性,可能会干扰实验过程或产生不安全因素。学生的见解愈发具有深度,这有利于之后的谨慎操作,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三、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自主建构,是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关键,也是改革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高中化学教学,一方面应注意其多维性,统筹规划探理论、做实验、解习题、拓视野、观图示中的“读思达”,另一方面应关心其具体方法,如任务引领下的“读思达”,问题点拨下的“读思达”,活动支持下的“读思达”。教师应深入落实“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其教学优势,使高中化学课堂“活起来”。如此,学生便能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中学化学‘读思达’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KCA2022110)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