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基于情境创设开展大单元教学,能够使地理教学更加顺利,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高效。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大单元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切实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如今的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在大单元情境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全球视野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全球视野不仅是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了解和认知,更是—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全球责任感。在初中地理大单元情境课堂中,学生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和发展状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不仅能够使他们的地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使他们更加高效地融入这个瞬息多变的社会环境,这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信息并综合判断的能力。而地理作为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同时,在参与情境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问题解决中,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上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初中地理大单元情境课堂通过模拟或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探讨,这将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与责任感之间形成紧密的连接意识。这种参与和体验的学习形式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担当的新一代公民。
(四)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使其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锤炼,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能够灵活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不仅帮助学生夯实了地理基础,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使学生的地理水平得到高效的培养,这也将使地理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成为武装自己强有力的力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核心素养的了解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社会适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沦为空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输,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教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地理教学,难以设计出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因此,加强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情境建设过于单一和零散
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然而,如今多数地理教师在建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就是情境的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往往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地理现象,无法全面涵盖课程要求。另外,情境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连贯性和深入性,难以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单一的教学模式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地理科目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但是如今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学生兴致缺乏的情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方面,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仅注重对课程知识的机械性灌输,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甚至对地理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广泛且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教师缺乏有效的梳理方法,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和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更加生动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策略
(一)利用社会时事新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塑造学生的地理思维方面,教师要摆脱旧有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有意识地将社会事件和现实生活整合进课程中,运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关联地理学与时事新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吸收课程内容,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解析时事的同时,学生还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地理概念。这种做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明确了地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转移技能,使他们对地理信息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夯实他们的地理基础。
例如,在《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出示相关的生活化场景和新闻报道,如“富士山樱花图”以及“日本2018年大阪地震的新闻报道视频”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点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次,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中国周边的国家”这个话题进行自主分析,能够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同时促进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在这个活跃的生活化情境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细致地剖析单元内容,使学生了解相应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等,形成更加具象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实际生活的案例和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锤炼。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辅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高效,同时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取得更加优异的效果。
(二)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受成长经历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地理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探究情境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无论是情境教学还是关注核心能力的培养,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都在于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建立知识的良性循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地理教学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热情。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西北地区》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如“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呢?”从实际生活入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能高效地引入后续的课程内容,同时初步建立了一个生动的讨论探究情境。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示地图,并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锻炼他们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归纳区域的人口分布特点。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还夯实了他们的地理基础,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并利用生活化的问题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组织趣味游戏或实验探究,提升核心素养
趣味游戏和实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经常涉及一些自然天气形成和自然灾害形成的讲解,如果单纯依靠媒体介绍和教师讲解,学生不能很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含义,这时教师就要做好实验准备,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其中的奥妙。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实验教学,有些地理知识属于理论内容,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游戏,将枯燥的课程内容生动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活动,如“小达计划和爸爸一起去四川卧龙看大熊猫,请你为小达提前做好攻略”。在完成这个趣味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阅读地形图。此外,教师可以准备地球仪,使学生以实验的形式观察地球仪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结合动手实验和趣味活动使地理教学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锤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在情境课堂的辅助下,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就如今的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探寻更高效的教学手段。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初中地理课堂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取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基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KCB2023009)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