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训练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4-11-28 00:00:00胡玲兰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年龄较小,写作中经常会出现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情感悬浮等问题,影响写作教学质量。微写作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教学方式,与大作文写作训练相比,具有篇幅短、内容精练,教学目标明确、形式丰富等特点,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微写作训练的特点以及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微写作训练活动的意义,提出微写作主题多元化、微写作训练掌握立意技巧、微写作训练提升写作能力短板等策略,以期为微写作训练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微写作训练特点

(一)篇幅短小,训练轻松

不同于传统作文写作训练,微写作训练文字篇幅有限,学生不需要提前列提纲即可完成写作训练目标,训练时长较短。此外,微写作训练成果的字数通常保持在200字左右,写作用时相对较短,避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随写随讲,教学用时负担相对较轻。

(二)主题单一,语言精练

微写作训练的目标更加精确,主要对特定主题或写作薄弱点展开针对性训练,如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引导学生将所学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融入微写作训练中,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章布局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形式丰富,趣味性强

微写作训练形式丰富,故事、说明、点评、说理、信件等不同文学体裁都可以运用到写作训练中,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训练体验。不仅如此,丰富的写作形式和写作要求带给了学生新鲜感,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微写作训练,保证了写作训练效果,为写作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微写作训练的意义

(一)减轻学习负担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开展微写作训练时,教师充分发挥微写作训练篇幅短小、写作时间较短、针对性强的特点,根据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开展专题式微写作训练,在单位时间内组织多项写作训练活动。多样化的写作训练活动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习作负担,避免写作训练沦为凑字数的练习活动,同时不对字数做硬性要求的写作训练方式让学生得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思、所见,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即时反馈

大作文训练用时较长,从开始审题、立意、构思再到最后的写作,虽然能从整体出发考查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但较长的用时导致作文的批改评价环节只能在课后进行,学习反馈的滞后性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而微写作训练的耗时更短、写作速度更快,教师可以在写作结束后快速浏览写作内容,考查学生对特定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即时反馈写作评价,帮助学生认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微写作训练的策略

(一)微写作主题多元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微写作文章篇幅有限,单次写作活动持续时间较短,为了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训练,教师组织微写作训练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微写作主题多元化,设置多种类型的微写作训练活动,丰富学生写作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写作训练的热情,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写作训练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多元化微写作活动的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写作训练要求,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构筑微写作训练活动的同时,融合多要素创新写作主题,例如将生活要素融入仿写之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文章,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助力学生成长。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桥》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创作方式,掌握设置故事悬念的方法,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微写作训练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设计多元化的写作主题,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目标,教师计划三个部分开展微写作训练活动,第一阶段以学习文章用语特点为目标开展仿写训练,对比分析改写前后成果,理解原文用语特点;第二阶段以如何营造故事悬念为目标开展仿写训练,要求学生仿照《桥》的故事设计思路进行写作;第三阶段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故事设计能力开展改写活动,在不改变原文思想情感内涵的前提下改写文章结局,保证故事结局的合理性。

在第一阶段,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布置讨论任务,合作分析文章开头部分的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技巧,感受文字中的压迫感和人群面对洪水时的紧张情绪,为写作训练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布置仿写主题的微写作训练活动:“如何在小说用语中注入情感,烘托氛围是让文字富有生命力的关键,小说开头描绘了雨势的迅猛和天灾的无情,你认为这个开头好不好?如果是你来写故事的开头,你会怎么写?”借提问明确微写作训练内容,引导学生以“一较高下”的劲头投入到写作训练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写作成果与原文内容,体会两者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认清自身不足之处。

在第二阶段,教师首先设置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在文章末尾揭示老汉与小伙子的身份,对比分析在文章末尾和文章开端揭示人物身份带来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巧妙设计故事悬念,升华故事主题思想的写作布局方式的优点。其次,教师提出微写作训练项目:“情节的巧妙设计带给人的阅读体验截然不同,我们能否仿照文章的设计思路创作同类型的短篇故事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思维创作短篇小说故事,提升故事创作能力。

在第三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将全文概括为洪水暴发——准备过桥——矛盾出现——木桥倒塌——洪水退去五个部分,分析文章思想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创作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其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情感变化历程,并由此入手提出微写作训练要求:“文章在结尾处揭露二人的父子关系,使文章的情感内涵得到升华,你们对这个故事结局是否满意呢?我们能否在不破坏原文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改写文章结局呢?”从而引入结局改写活动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故事构思能力的发展。

(二)深入挖掘写作素材,掌握立意技巧

立意能力的培养是写作训练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写作素材寻找立意角度和写作灵感,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角度出发阅读文章,对文章思想情感内涵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为了保证阅读写作活动的质量,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阅读材料,探索全新的文章立意,从材料中挖掘写作素材,并进行微写作训练,以实践的方式验证立意角度是否可行,以及文章立意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立意能力。

写作立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为此,在深入分析写作素材之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置写作案例,逐字逐句地剖析,探索案例中隐藏的写作立意角度,通过微写作训练演示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或者是从微写作训练入手,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品读写作素材,保证文章创作的思想高度与写作方向的创新性,为学生写作立意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珍珠鸟》为例,为了培养学生深入挖掘写作素材的思维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教师设计读后感写作活动,并在读后感写作正式开始之前引入微写作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整理写作立意角度。活动共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教师任选文章作为指导案例,演示从文章内容中挖掘写作思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多角度写作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学生结合教师演示过程深入分析文章,从不同立意角度出发开展微写作训练,拓展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教师引入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布置微写作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故事阅读体会发表阅读感想,并收集学生的回答,从中梳理文章分析视角。有的学生从爱情角度出发分析问题,从故事中感受到了牛郎织女面对爱情和困难时的坚持,有的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文章,从牛郎织女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中思考爱情的真正含义。在讨论结束后,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演示从不同角度解析写作素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故事中的王母娘娘代表什么?牛郎织女又代表什么?”观察视角从个体向群体转化,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体现的劳动人民对封建守旧的传统思想的抗争精神。教师继续提问:“在王母娘娘出现之前,牛郎织女在一起时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故事含义,感受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背后反映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微写作训练活动,将写作素材充实到写作资源库中,使学生认识到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的必要性。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珍珠鸟》,探索文章读后感的不同写作角度。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开展讨论活动,提出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以真情对待朋友、建立深厚友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式、如何获取他人信赖等多个写作角度,教师鼓励其自选角度进行微写作。学生以文章中“我”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作为写作素材,自选题目进行写作,有的从“我”与珍珠鸟的相处过程出发思考信赖的建立方式,还有的从人与动物相处的方式入手,思考如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环境,读与写深度融合,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立意技巧,为其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写作内容微化转向,补全写作短板

写作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素材理解能力、写作立意、结构布局、故事设计、情感融入等多项能力,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影响写作的正常进行。然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倾向不同,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容易出现较大不同。微写作训练的加入实现了写作教学的分段化练习,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微写作训练活动了解学生的写作短板,面向写作能力提升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微写作训练,补全写作短板,助力学生成长。

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在以“我的母亲”为题正式开始大作文专题训练之前,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情况,就其写作能力的薄弱点展开针对性的练习,为大作文专题训练做好准备。基于此,教师分三个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阶段分段式开展“我的母亲”写作训练活动,通过微写作训练了解学生写作能力的薄弱点,点评写作成果,使学生认清自身不足,为后续参与微写作训练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教师为学生设计能力提升型的微写作训练活动,学生自评指出写作能力提升方向;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创作文章,对比训练前后的写作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微写作训练在写作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意义,从而形成自主进行微写作训练的良好意识,助力学生发展。

首先,教师将“我的母亲”一文的写作过程分解为多个微写作训练活动。第一,写作大纲创作训练,考查学生文章布局和故事设计能力;第二,环境描写训练,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文章情感基调描写环境;第三,人物描写训练,考查学生对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能力;第四,情感抒发训练,考查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想渗透力。教师组织评价活动,点评学生的微写作训练成果,说明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微写作训练计划,助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能力薄弱点设计提升型的微写作训练活动。在点评环节,教师发现某学生的环境描写仅是辞藻堆砌,未能发挥烘托氛围、促进情感表达的积极作用,为此,教师以《慈母情深》中的环境描写段落设计仿写型微写作训练任务,以写促读,将仿写内容代入原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与文章情感基调保持一致的必要性,自我评价反思不足,优化写作成果。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开始写作。学生自发结合微写作成果创作文章,并在写作结束后按照微分段式训练方式品读文章,思考全文在大纲设计、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根据自评结果优化文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开展微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微写作训练的优势,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适时引入微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针对性地开展微写作训练补全能力短板,助力学生成长。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