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最主要的课程内容就是这些兼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在教与学上尤为看重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因此思维开发程度和认知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容易感觉吃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尝试了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改革的方式,试图借助外部的辅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且讲究逻辑的理论知识,而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教学效果的工具。本文以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主题,综合探究了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
在如今的教育生态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旨在通过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便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基于这样的趋势和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展开更多探索,思维导图这一能够清晰呈现课程知识体系逻辑的思维工具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广泛地引入课堂,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降低了难度。但是,思维导图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能够得到怎样的发挥,还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应用思维导图的,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功能性,教师还需要结合数学课程知识的基本特征来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一种十分常见且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辅助工具,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提供了不小的便利,也为小学生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提供了大力支持。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内部抽象的关联性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为关联的数学知识内容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进而更好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再结合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思维导图引入教学实践来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的内容,包括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为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为学生知识基础的巩固提供助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有助于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除了逻辑性与抽象性之外,数学知识还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多时候数学教师都是从数学知识的应用出发来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与之相对应的,学生也能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问题开展的教学来实现解题思维的建构和解题能力的提升。那么从解题视角出发,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思维导图开展的数学教学就有助于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题目关键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梳理,同时思维导图对关键信息及相关知识的发散式呈现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发散式思考。而在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在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也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更高效地解题。
(二)有助于建构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项基本构成,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构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性提升来说至关重要。而结合小学生身心及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处于基础建构及快速发展时期,在逻辑严谨的数学知识体系下,很难快速完成对数学知识及数学问题的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会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引导。结合这一教学需要来看,思维导图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就包括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建构和推理能力的提高,以结构化形式呈现出来的各类型思维导图能够将数学知识及数学问题的逻辑关联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完成有逻辑的数学推理。
(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种主要用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后,对学生解题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多展现的是思维导图表层的功能性,而在思维建构以外,思维导图的引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学生刚接触系统的课程教学,还没有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结构的小学阶段。由于脑海中没有形成结构意识,所以小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大都以一种分散的状态存在,这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无法构成体系,也导致学生在面临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时思维常常出现混乱,最终陷入解题的误区。而思维导图这种存在于外部的结构化思维工具就可以用于系统地呈现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将脑海中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更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知识基础的巩固。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一种有着逻辑清晰、表达清楚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将数学知识的发散式结构体系,以及数学解题时的发散式思维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推动学生知识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强化,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建构与完善。但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不充分和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不积极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要想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让思维导图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工具,教师就需要立足不同的出发点,将思维导图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各个不同的教学模块或教学环节,借助实践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理解和整合复杂的课程知识,让学生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一)概念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以知识梳理为出发点
概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而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概念教学指的是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和数学可以用来做什么,深层次的概念教学也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对数学本质的探索。那么,从为学生奠定坚实数学基础的角度出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概念教学中实现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以知识梳理为出发点,利用思维导图来直观呈现抽象数学概念,并结合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拆解和整合相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来梳理与整合与“年、月、日”相关的数学概念,在“年月日”的中心主题下,教师可以分别设置年、月、日的子主题,“年”的子主题下主要包含闰年和平年分别有多少天、闰年和平年在什么地方存在区别、快速计算某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的方法,以及一年等同于多少个月、这些月份又能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等知识内容;“月”的子主题下主要包含大月和小月各自的特点、怎样精准记忆大月和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有哪些月份特殊等知识内容;“日”的子主题下则主要包含一天有多少个小时、12时计数法和24时计数法怎样互相转化等知识点。在结合思维导图完成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梳理后,学生在思考实际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结合问题内容来快速查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而由思维导图提供的查找便利也能帮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清晰的思路。
(二)方法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以自主绘制为出发点
新时代的课程教学大都以生本思想作为中心理念,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比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更加重要,这也是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在知识解析之外同样强调思维开发的原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需要在课堂上被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持续性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助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以学习方法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块中时,就需要立足自主绘制的出发点,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完成基本概念的讲解后为学生设置“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呈现课程知识结构”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绘制特色的思维导图,而学生则需要在“条形统计图”的中心主题下,结合课上所学知识来确定有几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而在以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能力的实践任务下,学生对思维导图形状和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更加自由,既可以在纯理论或理论加例题中自选一种方式来梳理有关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又可以在纯文字或文字加图表中自选一种形式来呈现有关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只要能清楚地说明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征、绘制方法、绘制要点即可。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给予其适当的鼓励,以增强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解题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以逻辑建构为出发点
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一种借由更直观的呈现方式来呈现抽象思维结构的图形工具,在内容和应用上有着一定的自由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既可以将其应用到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知识体系,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视角呈现课程知识,还可以将其应用到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思维逻辑。而在解题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b9b22262eff31f798e47bf78e155b277,教师需要以逻辑建构为出发点,不局限于教会学生一道题要怎么解,而是尽可能地教会学生一类题要怎么解。
以数学应用题的解析与解答为例,数学中的应用题大都是综合考查多个关联知识点的大题,提问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结果,二是证明结论,而无论是需要计算结果的应用题还是需要证明结论的应用题,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不止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之间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区别。对此,教师在针对某一类数学应用题要怎么解而开展专项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特征、适用于什么样的题干等。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解题思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有哪些优势或劣势,对不同解题思路建立了更全面的认知后,学生在解题时也能更快地找到最适合的解题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间浪费和思维混乱1abde5e52a1adbc0517bc6173869e725。
(四)复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以思维拓展为出发点
学习和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循环巩固的过程,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持续的练习和深入探究中实现思维的拓展与眼界的开阔。数学虽然是一个知识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零碎知识点较多,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在更高层级的关联性,所以在整体教学后的复习巩固要想达成更好的筑基效果,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与转化思维导图,以思维拓展为出发点,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延伸、补充和串联来为学生奠定更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后,教师就需要在针对整本教材的复习中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两个有关“小数”的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借助思维导图来呈现这两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同时基于已有知识完成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一种能够推动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是新的教育生态下一种能够助力课堂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时,教师要更积极主动地开发思维导图的教育功能性,尽可能找到合适的出发点与切入点,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而站在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探究和吸收,让学生落实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站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视角来看,思维导图的引入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