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教育资源赋能课程思政

2024-11-28 00:00:00汪碧香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鲜活精神资源,在思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红色资源蕴含着宝贵的精神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激励一代代有为青年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小学思政课程建设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扎根历史、与时俱进。为了提高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性,作为教育教学者,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陶冶学生情操、为思政课程赋能,以及如何培养出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方面。基于此,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为例,详细探究了以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程的价值、实践原则以及具体路径,以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育人成果。

一、以红色资源赋能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

(一)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小学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主要内容,导致思政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直观思维为主,习惯于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因此“重理论轻实践”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效率降低和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情况出现,只有强化实践活动,才能让思政教育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程,能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为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立足点。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节日,开展思政教育,让教育活动更为丰富鲜活,以此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补充小学思政教学内容

红色资源是对小学思政教学的有力补充,小学思政教育主要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主,然而为迎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材内容往往较为浅显,便于其接受与理解,这一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但是一些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即精神内涵会因此得到详细的阐述与诠释,在此背景下,红色资源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红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学习素材,与教材相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既能够解决教材内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做实际支撑,推动教师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发展。

(三)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红色资源类型多样,与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丰富,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传统的思政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固化教学模式,而红色资源的引入则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例如,红色影片资料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在加深理解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革命纪念馆能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事迹,学生置身其中,可以有更深刻的体悟。可以说红色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为教学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红色资源的融入,可以构建具有新颖性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思政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以红色资源赋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一)深入研读教材,立足教学目标,加大整合力度

在教育实践中,教材是教学的引领,教学路径的选择与设计都需要基于教学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当前红色资源类型多样,为了避免教师盲目应用而导致教学实践效率低、效果差,在红色资源的选择与应用中,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在保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让红色资源真正为思政课程赋能,帮助学生深化学习体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结构着重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生活的构建,由此教师在选择与融入红色资源的过程中,也需要顺应与尊重这一编排特点,让红色资源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分析为例,从整体6c06eae26f50b2789c6c81329b3c1da7540379214b419334388b279b37577707视角来说,这本教材包括“家庭生活”“社会公共”以及“祖国复兴发展”三个部分,且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逐渐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尤其在第三单元的《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这一单元以历史为载体,让学生跟随历史的车轮与实践发展的脚步,充分了解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发展进程,使其对“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时代背景选择红色资源,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材的结构与内容选择有助于推进学生心力、智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与整合,我们发现教材中已然涉及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部分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有着自然有效的融合点,因此在利用红色资源赋能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着眼于单课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的整合,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通过引入红色资源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对红色资源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快乐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致力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教师可以选择雷锋精神等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教学内容指向促进民族团结,教师可以选择抗震救灾等资源;在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爱和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中国维和部队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等红色资源作为教学补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红色资源的联系十分紧密,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科的综合育人价值,让红色文化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围绕具体学情,选择直观资源,深化体验

在新课程纵深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设计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视角出发,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建立,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相较于抽象与枯燥的说教式理论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红色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情况,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部分红色资源与当前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对他们而言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红色故事、红色电影等更直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优质资源,并在选择的过程中保障其真实性与趣味性。

首先,在选择红色资源,尤其是文艺作品时,教师需要从源头把关,不能为了烘托氛围而选择一些夸张的作品,而是要为学生展示主流且经典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例如,一些引发争议的抗战剧,内容夸张且缺乏事实依据,如果教师选择这类影片,那么学生不仅无法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而且价值观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近几年播出的《觉醒年代》等电视剧,则凭借其真实性与生动性,成为可利用的红色教育资源。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觉醒年代》中的精彩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受,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教师在选择与利用红色资源时,要保障资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也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提高专注力的内在驱动。因此,在选择红色资源时,教师不能一味地选择那些沉重的教育资源,还要适当地选择一些诙谐幽默又意义非凡的作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以“女排精神”为主题的思政微课中,教师可以播放《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夺冠片段,让学生看到小男孩东东为了让大家观看女排比赛,举着天线、背着书包、挂着床单支撑着电视信号,宛若一名小英雄。这一幽默片段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能够看到女排夺冠时的举国沸腾,从而从侧面感受女排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优化育人实效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因此,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是推进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程、优化育人实效的重要路径。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程的要求,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才能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发挥育人实效。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红色资源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等综合视域出发,确保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此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

首先,为了保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索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重难点。同时,问题的设计可以建立在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的相通之处上,让红色资源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课本中了解到革命先驱的相关资料,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与深入性的相关问题,对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进行辅助,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主意识,感受革命先驱的爱国情怀。问题的设计基于教学内容“是什么”,引发学生对“为什么”的深入思考,教师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

其次,教师可以基于“一体化”理念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中,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分内容中,学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通过纵向协同的跨学段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九年级的辅助材料与高二年级的教材在涉及“民族精神”的学习中提到了“长征精神”,但并没有进行充分介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长征精神”格外重要,教师可以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主题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横向协同的跨课程视域下,我们发现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学习了《七律·长征》《金色的鱼钩》等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专题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基于跨学科视角构建教学活动,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深刻领悟,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为思政教育赋能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者,要深切认识到红色资源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感受红色资源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补充教学内容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丰富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路径,让红色资源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实现学科综合育人价值,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学科课程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FZ2023ZX041)的研究成果之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