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设计要更加科学合理。在这一背景下,有效的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好的作业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大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优化作业结构,实现减负增效。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而大单元作业设计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大单元作业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作业的重复性和机械性,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够提高作业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其次,大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将数学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再次,大单元作业设计还有助于融合生活实践,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作业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价值。
最后,大单元作业设计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有所不同,因此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大单元作业设计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作业难度,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优化作业结构,实现分层差异化设计
优化作业结构意味着要对传统的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和调整。传统的作业往往以单一的题型和难度为主,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大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具有梯度性和挑战性的作业内容,包括不同层次的题目设置,从基础题到提高题,再到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现分层差异化设计是优化作业结构的关键。分层差异化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作业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作业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范围内完成作业,避免了“一刀切”的现象。同时,分层差异化设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在实施分层差异化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以便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作业内容。
教师还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此外,教师要关注作业量与质的平衡,在优化作业结构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作业量适中,又要确保作业质量上乘。过多的作业会使学生感到较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作业质量不高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确保作业量与质的平衡。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改写等基本技能。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大单元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作业针对那些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题目较为简单,主要考查他们对亿以内数的基本读写能力,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填写正确的数字和读法。提高层作业针对那些学习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题目难度适中,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之外,还会涉及一些大小比较和改写的内容,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大小的题目,或者让学生将给定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拓展层作业则是为那些学习能力特别突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准备的,题目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大数知识来解决,或者让他们探索一些与大数相关的数学规律。这种分层差异化的设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基础层的学生能够巩固基本知识,提高层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层的学生则能够拓展思维,探索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二)融合生活元素,增强数学作业的实践性
首先,融合生活元素意味着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其次,增强数学作业的实践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如制作简易的几何模型、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再次,融合生活元素的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会更加喜欢数学学科。最后,成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教师要确保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避免过于复杂或脱离实际的情况,还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分类以及稳定性等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建筑师”实践活动,任务目标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一个简易的桥梁模型。首先,教师提前准备好筷子、橡皮筋、胶水、剪刀等材料,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思考如何利用这一特性来设计桥梁,再使用筷子搭建桥梁的基本框架,注意利用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并用橡皮筋和胶水固定桥梁的各个部分,确保结构牢固。其次,学生根据需要对桥梁进行装饰,桥梁模型应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能够承载一定的重量而不倒塌。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提高桥梁的稳固性。最后,学生完成作品后写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创新作业形式,引入多元化的作业
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数的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数学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练习,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运算能力。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还可以丰富作业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合作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等。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和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作业形式,如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在线作业,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完成作业并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数学课件,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图形变换创意大赛”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创意和美感的图形变换作品。首先,学生需要准备好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材料,并回顾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其次,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基本图形作为起点,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知识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彩纸剪贴、绘制等方式表现图形变换的过程,还要注重作品的创意和美感,尝试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组合方式。作品应体现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最后,完成作品后,学生可以附上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知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方式,这既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
(四)强化作业反馈,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细致的批改,并及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在批改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要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强化作业反馈的重要保障。有效的评价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元化,即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作业的正确率,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二是具体化,即评价要具体、明确,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三是及时性,即评价要及时,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强化作业反馈,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设计作业反馈表,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取得的进步,作为期末评价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分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读写方法以及简单的分数运算。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明确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业的目的。作业可以包括分数的读写练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在完成作业时,学生不仅要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还要注意解题思路。教师要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仔细分析,并记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亮点和创新思维,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并利用好课堂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先总结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再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提高解题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作业反馈表,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馈表中包括作业的正确率、解题思路、书写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教师还要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学习进步,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整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五)拓展作业资源,提升作业设计效果
除了教材和教师自己设计的题目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寻找更多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包括涉及数学的历史、文化、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拓宽作业资源还体现在作业形式的创新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设计一些与科学、艺术、体育等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数学思维,还能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拓展作业资源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作业资源,确保作业难度和深度适中,能够真正起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时,首先,作业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还应该引入更多的作业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一些与图形变换相关的趣味数学题目,这些题目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判断题和应用题,难度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纸张、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作品,如对称图形、旋转图形等。最后,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一些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如与美术教师合作设计“图形变换创意绘画”作业,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利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知识创作绘画作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极大提升作业设计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以“质”提“效”是关键。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展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