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与探究

2024-11-28 00:00:00袁继辉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该方案明确提出,各门课程在原则上不能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为教育教学的优化创新指明了方向,标志着课程综合化与实践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与推进,肩负以体育人责任的体育学科备受重视,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重要路径。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材,局限于具体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训练,导致课程存在程式化问题,与当前“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其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基于此,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师,要立足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大背景,就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路径、方略、程序进行详细探讨,以此来推进体育课堂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提升体育素养的同时,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原则

(一)交融性原则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视阈下,教师要关注多学科内容的对话与合作,以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要以知识构建为目标,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科之间的壁垒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科内部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与内在逻辑,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关注两个及以上知识的联系。因此,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交融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关注跨学科知识的统整与横向连接,促进综合化课程的建设实施,让跨学科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也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化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与提升。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出发,其中,情境化原则更适用于学生的学习思维与路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场景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更有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协作性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链接多学科的学习内容,这一教学特征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需要遵循协作性原则,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协作性原则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都以共同的理念作为支撑,通过资源共享与行为共创,搭建“教学共同体”,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跨学科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探究

(一)拓展教学视野,把握融合要点,构建精彩课堂

跨学科教学设计绝非简单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体育课堂,而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学习素材进行选择与转化,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收获多维度成长与进步。然而,就当前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情况而言,不少教学设计流于表面形式,学科之间的自然壁垒没有打破,只是将多学科进行生硬地融合。除此之外,不少教师在引入其他学科知识时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况,致使体育教学活动沦为“背景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理想,跨学科主题教学自然难以发挥理想的教育作用。

基于此,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要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从体育教学内容与活动出发,运用跨学科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找到体育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置于真实的评价中,让教学设计浑然天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取得进步。

以“负重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这一内容授课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且学生已经有了变向跑、牵手跑的学习经历,因此对直线跑、曲线跑过程中身体移动的方向与速度有了初步体验。然而,由于这一内容趣味性较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从而产生懈怠。

通过对具体学习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跨学科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在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井冈山下种南瓜”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这一主题活动与劳动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及音乐学科相融合,将体育、劳育、德育以及美育充分结合在一起。

在课前引导中,教师可以引入党史故事《这是革命的营养——井冈山上南瓜香》,为学生铺垫此次主题活动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掌握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初步感受井冈山精神。同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井冈山下种南瓜》的歌曲,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劳动最光荣》的音乐作为背景,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劳动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与个人自由跑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模拟寻找、搬运南瓜的情境,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腰腹肌核心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在完成课堂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拍打身上的灰尘、排队进行洗手,让健康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并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自己的书包自己背”这一事件作业上,让负重跑练习真正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中。

在这一跨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在《劳动最光荣》的音乐中振奋精神,掌握了负重跑的技巧,完成了训练活动与健康教育,并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一教学设计浑然一体,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良好助力。

除了基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审视与研究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独具慧眼”,运用体育学科思维,从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中提取可以展开跨学科教学的学习素材,确定科学合理的融合点。例如:取快递是生活中一件常见的小事,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体育学科的跨学科活动。首先,从劳动教育课程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过“现代服务业劳动”,对快递员的工作性质、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其次,从数学课程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过“数对”的具体知识;再次,学生对取快递的流程很熟悉,且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就可以此作为体育活动的基础,以在快递站取快递需要用取件码确定位置这一生活经验为灵感,结合数学所学知识“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扮演快递员进行收集、分拣、投放快递等,感受劳动场景。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趣化课程内容,锻炼学生肌肉耐力、肌肉力量、位移速度、身体协调性等基本体能。教师可将操场一分为三,设置出快递收集区、快递分拣区与快递投放区,并放置体操垫贴上数对号码表示位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体育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训练的趣味性大大提升,还融入了数学学科、劳动学科的基本内容,渗透了智育与劳育元素,让小学体育课堂设计更为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优化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开阔教学视野,既要从学科内部出发,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进来”,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又要让体育学科知识“走出去”,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现实生活相结合,共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设计程序,优化活动环节,整合教学内容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视阈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养,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与要求出发,明确并遵循设计流程,保障每个活动环节都“有理可循”,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高度整合与融合落实。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主题选择—问题提炼—目标设计—内容整合”的顺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准备完善,为教学成果的理想化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从主题选择的角度出发。主题学习是跨学科主题活动的重要基石,也是后续内容整合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选择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主题时,既要保障其在学科之间具有适用性与通约性,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保障不至于由于学习主题过窄导致学科之间串联性不强,也不能由于主题过于宽泛导致问题无法聚焦,同时主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匹配,确保学生具备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完成活动的能力。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移动性技能是体育训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钻越、攀爬、跳跃等基本内容。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出发,审视其他学科的知识,找到其中的融合点,为学生设置“荒野大冒险”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扮演迷路的冒险家,在野外探险中经历爬出深坑、钻出丛林、跳跃沟壑、辨别方向、采集无毒害的植物等真实情境。这一跨学科主题的选择与小学科学中关注植物的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其次,从问题提炼的角度出发,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问题驱动发挥着重要且必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真正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巧妙地运用与融合,使其“为我所用”,促进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荒野大冒险”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当我们在野外不小心跌入深坑时,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脱险?”“穿越丛林时,哪些动作能帮助我们更快、更迅速ItmRLddroyMiccDdneP6KQ==、更省力?”“越过沟壑时,什么动作更保险?”“在野外,没有指南针,如何判定方位?”“哪些植物可以让我们暂时充饥?”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而且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再次,从目标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是整个跨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在设计跨学科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详细地探讨商议,确保教学目标导向明确、意义突出。同时,针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出发,进行科学设计,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测性与全面性,为体育教学设计明确方向。

最后,从内容整合的角度出发,有了教学主题的导向与教学目标的支持,教师就可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上文提到的“荒野大冒险”主题学习,就可以选择体育学科中攀爬、跳跃、钻越等内容,地理学科认识方位的内容以及生物课程中认识植物的内容进行巧妙整合,构建出“体育+生物+地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绝非“多多益善”,教师还是要从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避免教学任务过重,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结果。

(三)注重教学评价,优化评价体系,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跨学科主题教学成果的重要反馈,由于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沿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而要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以此来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使其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更为匹配。

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体育评价中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数据采集、挖掘与整合,推动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与精准化。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化评价,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出发,围绕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大维度,创设相对应的评价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体育情境中展现自身能力,收获真实评价。

再次,教师需要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让教学评价多角度发展,推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为后续跨学科教学设计的优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设计凭借其独特性与实效性备受重视。作为体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理应深刻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价值。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构建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交融性原则、情境化原则与协同性原则,通过拓展教学视野找到学科交融点,依照设计程序安排教学活动,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使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断优化调整,以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