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课程设计。当前,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美术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该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出发,将核心素养的维度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落实、充分体现,优化课堂组织形式,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随着教学发展“开花结果”。因此,本文便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策略探究,以期构建“和善慧教、润美品雅”的小学美术课堂。
一、以美润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感知
美术学科肩负着美育责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是美术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感知作为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进行感知与认识,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发现美、感知美,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学科的抽象性为其审美感知的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从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以此来优化教学成效、落实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5课《感受音乐》的教学为例,这一内容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将点线面与音乐相交融的抽象画教学作为学习与探究的主要内容。然而,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则是凝固的空间艺术,如何使其相互交融,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呢?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深化学生的感受。首先,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想象情境,通过复习《曲曲直直》中曲线与直线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引导学生想象能带给人同样感受的音乐类型,这时有同学表示柔和流动的音乐就如同曲线带给人的感受,明快简洁的音乐就如同直线带给人的感受,由此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思考:“点排成线于音乐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与运用?”“三原色、三间色又对应着怎样的音乐表达?”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欣赏与思考有方向、有目标,实现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的高度融合,在调动多重感官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审美感知,深化体悟思考。
二、趣中品雅,联系生活实践,发展艺术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发现身边之美的“慧眼”,自觉主动地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然而,传统美术课堂往往局限于“一黑板一粉笔、一教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的美术视野存在局限性、实践能力不强、理论运用不到位。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以发展艺术表达为目标,搭建起沟通生活与美术学习的桥梁。艺术表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情感表达与美感展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走进春天》的教学为例。春天是深受学生喜爱、熟悉的季节,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感受,让学生能够从美术视角审视春天里的事物,使其转变为艺术表现的源泉活水呢?教师应依次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忆:“春天里,动植物有哪些变化?”“你最喜欢春天什么?”“春天能够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纷纷回忆起自己所经历、喜爱的大好春光,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从跨学科视角出发,通过引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学生学过的诗歌,深化学生对春天的艺术性理解,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转化为美术创作的素材。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感受与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表达,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个性。
三、引美创造,构建主题活动,培养创意实践
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新型人才的必备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不能一味强调知识技能的夯实,循规蹈矩地展开教学活动,而应更加关注对学生创意的挖掘与培养,优化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创意实践要求学生从综合视角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进行艺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然而,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到了一定的桎梏,且多以个人为单位展开创作,不利于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构建主题活动的同时,给学生综合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将组内成员“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组合化、科学化,并通过合作将想法付诸实践。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2课《元宵节里挂彩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彩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意潜力。同时,教师可以细致讲解彩灯的制作方法与步骤,为学习小组自由发挥创意奠定基础。在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彩灯。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热情洋溢地投入其中。有的小组在彩灯样式上进行创新,做出了符合元宵节的元宵形状的彩灯,增设了更多新颖的彩灯形式;有的小组在彩灯内容上进行创新,增设了许多自创灯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大家的创意付诸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体会美术知识的具体运用。
四、适且拓展,引入多样资源,推动文化理解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本位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教材内、课本中,而是要将教学延伸到教学之外,让学生深化美术学习,推动文化理解。在美术教学资源中,有很多内容包含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些教学资源是美术育人的重要立足点,能够帮助学生厚植文化底蕴。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这些立足点的挖掘与确认,并且适当引入多样化的课外资源,推动学生的文化理解。美术作品不只是艺术作品,更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我国美术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建立起文化自信,自觉继承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古建筑的保护》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如颐和园、天坛、太和殿、窑洞民居、纳西族民居等我国不同类别古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寺庙、园林、民居的不同古建筑特点。而后,教师可以与所在地区的古建筑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当地的古建筑。教师还可以展示西方古建筑的图片,通过对比中西方古建筑的区别,有的学生发现,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因此保护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认识感受,从而拓展文化视野,发展文化理解素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着眼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四个维度,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深入落实,构建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美术课堂,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做到“和善慧教、润美品雅”,构建出高质量、高成效的小学美术课堂,让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的发展前行。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