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福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祭祀仪式的祈福到现代社会的吉祥象征,“福文化”经历了丰富的发展与演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入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提供有力支持。
一、“福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福州的“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福州“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祈求得到庇护和好运。《说文解字》中提到“福,祐也”,表明“福”字在古代具有祈求神灵保佑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字的含义逐渐丰富,不仅代表着物质上的富足,还涵盖了精神层面的安康、长寿、和谐等美好愿景。
福州地区的“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演变和丰富。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福州地区的“福文化”开始融入更多的文学和艺术元素。宋代理学家朱熹等文人墨客对“福”的理解更加深入,他们将“福”与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相结合,赋予“福文化”更为深刻的内涵。到了清代,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更是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福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福州“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福州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等,将“福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福州的教育部门和文化机构也积极推广“福文化”,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福文化”对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福文化”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将“福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有助于小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福”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
“福文化”中包含丰富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如“福”字书法、剪纸、年画等。将这些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创作与“福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而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和创造力。
(三)促进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福文化”不仅仅是美术教学资源,它还与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紧密相关。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福文化”,可以与这些学科形成互动,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学习关于“福”的诗词,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探讨“福文化”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福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通过对“福文化”的学习,小学生可以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如和谐、对称、平衡等。这些审美理念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福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三、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福文化”地方美术资源的利用策略
(一)邀请地方艺术家现场教学,让学生体验“福文化”创作过程
邀请地方艺术家参与小学美术教学,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推广。艺术家们不仅带来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而且能够将地方特色和风貌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和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自觉和地域认同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至关重要。
以浙江美术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纸板画人像》为例,结合福州脱胎漆器文化,可以邀请一位精通福州脱胎漆器技艺的艺术家走进课堂,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提前与艺术家沟通,共同设计一堂结合《纸板画人像》和脱胎漆器文化特色的美术课。艺术家可以带来一些脱胎漆器的成品或半成品,让学生直观感受这种传统工艺品的美感和工艺特点。同时,艺术家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脱胎漆器历史和制作工艺的资料,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历程,以及“福文化”在其中的体现。接下来,艺术家可以现场演示脱胎漆器的基本制作过程,讲述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漆器的上色和装饰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可以特别强调“福”字在漆器装饰中的运用,展示如何将“福”字以不同的书法风格融入漆器艺术,让学生了解到“福文化”在传统工艺中的传承和创新。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动手尝试制作自己的纸板画人像,并尝试在人像的基础上加入脱胎漆器的元素。例如:学生可以在纸板上用漆料绘制“福”字或者以“福”字为灵感创作图案,再运用脱胎漆器的装饰技法,如镶嵌、刻花等,以丰富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一次以“福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学生们创作的纸板画人像。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福州脱胎漆器文化和“福文化”的一次生动展示。
(二)设计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剪纸活动,展现对“福文化”的理解
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审美价值。通过剪纸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福文化”中的象征元素,如蝙蝠、鱼、莲花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吉祥图案,代表着福气、富裕和纯洁。学生将这些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而且能够在无形中加深对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中,结合浙江美术出版社的《印印画画》课程和福州油纸伞的地方特色,可以设计一项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剪纸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并表达对“福文化”的认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福州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以及油纸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福州油纸伞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寓意而闻名,伞面上常常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如莲花、鱼、蝙蝠等,这些都是“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吉祥、平安和幸福。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油纸伞上的图案,讨论这些图案如何表达“福文化”的内涵。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油纸伞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蝙蝠代表着福气,莲花象征着纯洁和高雅。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剪纸创作。在剪纸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剪纸工具和材料,并教授学生基本的剪纸技巧。学生可以尝试剪出油纸伞的形状,然后在伞面上设计和剪制各种代表“福文化”的图案。为了让活动更有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福文化”剪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福文化”元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福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让他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完成剪纸作品后,学校可以组织一次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向同学、家长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创作,这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也是对“福文化”和福州油纸伞文化的一次推广。
(三)组织学生参与“福文化”美术比赛,提高学生创作热情
美术比赛作为一种竞技性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动力。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如何将“福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这种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能够极大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比赛的竞争性质能够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力求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从而在美术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针对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线条的魅力》课程内容和福州角梳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福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比赛,旨在通过创意绘画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创作热情。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福州角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福州角梳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角梳上常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如蝙蝠、鱼、莲花等,这些图案在“福文化”中象征着福气、丰收和纯洁。通过了解角梳的文化寓意,学生可以认识到线条在传统艺术中的魅力和表现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角梳的线条和图案,讨论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学生可以尝试分析角梳上的线条走向、图案布局以及色彩搭配,从而理解线条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情感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线条的魅力》课程中学到的线条绘画技巧,创作出以“福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可以设计一场美术比赛,要求学生以福州角梳为灵感来源,创作一幅表现“福文化”的画作。比赛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创作要求,如使用特定的线条技法、结合特定的“福文化”元素等,以确保学生作品既有创意又符合主题。在比赛准备阶段,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画作。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提供参考资料、组织创作讨论等,确保学生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探讨“福文化”的文化内涵
通过语文学科,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蕴含“福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成语和寓言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还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语言描绘,让学生感受到“福文化”中的美好愿景和道德理念。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福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如讨论“福文化”中的诚信、孝顺、友善等传统美德,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促进个人品德提升与社会和谐发展。
以浙江美术出版社的《会说话的石头》课程为例,结合福州寿山石的地方特色,可以开展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跨学科方式探讨“福文化”的深厚内涵。
教师可以从美术课程出发,介绍寿山石的自然特性和艺术价值。寿山石以其独特的质地、色彩和可塑性而闻名,是中国传统石刻艺术的重要材料。通过观察和分析寿山石的实物或图片,学生可以了解到石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如何通过雕刻技巧赋予石头以生命和情感。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寿山石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学生可以体会到寿山石作为传递祝福和美好愿望的媒介,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探讨寿山石雕刻中的伦理道德寓意。例如:可以讨论寿山石上常见的“福”“禄”“寿”等字样和吉祥图案背后的道德寓意,如何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德行和福气的追求。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了深化学生对“福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首先需要在美术课上学习寿山石的基本雕刻技巧,然后在语文课上研究与寿山石相关的文学作品,最后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讨论寿山石雕刻中的道德寓意和社会价值。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与“福文化”相关的主题,如“家和万事兴”“岁岁平安”等,用寿山石雕刻出表达这一主题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美术技巧,还需要结合语文知识和道德观念,使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富有文化内涵。最终,学校可以举办一次寿山石雕刻作品展,展示学生们的创作成果。
综上所述,将“福文化”融入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邀请地方艺术家现场教学、设计主题剪纸活动、组织美术比赛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和理解“福文化”的内涵。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本文系2023年度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福文化’地方资源下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编号:FZDJ2023A42)的研究成果。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