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小学中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理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易出现退缩或其他消极的现象。如何改变以往刻板严肃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我们应该反复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源生数学”的内涵本质
所谓“源生数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数学是生活的理性化身。源生数学,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开展源生数学教学,可以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不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源生数学教学,需要以生活为中心,将教、学、做相融合,引导教师树立“时时皆数学,处处是课堂”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从仅仅关注课本向关注课本和生活转变,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拓宽数学教学路径,而且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源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元素安排的融洽度,防止数学教学的“泛生活化”;注重生活元素嵌入的适时性,在课堂讲授、互动研讨、社会实践、作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寻找契合点科学安排、合理嵌入;注重数学讲授的亲和力,采用互动、研讨、探究、案例、游戏等方式,基于学生立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二、“源生数学”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热忱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以及学生理解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生不能积极融入实际课堂探究的现象,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于情境、悟于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乘法口算”一课的教学前,我对校外的商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在课堂中适时使用数据信息。教学时,我与学生交流最喜欢的早点商家及早点种类,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兴趣,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发言我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王记早点铺共卖出76根油条,每根油条3元,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争先恐后列出算式,计算结果,分享思路。就这样,学生在欢笑、交流、探索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表达了自己对商品经营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源生数学就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进行数学原理的分析,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乐学点,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直观形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亲手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探究数学乐趣,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二)有助于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改革提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育教学的重心仍然是学生知识点的学习以及课堂效果的呈现,忽略了知识内涵的丰富与延伸,也缺乏教学过程的艺术性。这导致了学生知识遗忘快,难以学以致用,在实践探究和综合运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教学只能是空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源生数学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家庭教育以及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学生在数学探究中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学优化,结合学生发展特征和实际需要构建适宜的探究环境,促使学生能在相应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真正做到既“保有从教材内核出发的能力”,又实现“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结合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学习环节安排生活化情景,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为检测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模拟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当售货员、银行职员、车间工人、教师等,运用所学知识规划安排生活。
三、“源生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创设源生数学情境中提升学习欲望
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使教材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但受学科特点的影响,部分内容还是相对抽象的。当教材内容抽象难懂,概括性较高时,教师要依据本班学情,以学生生活背景为学习素材,做好学习前的经验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生搬硬造,简单的图片或视频或许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不能真正起到提升学习欲望的目的,因此生活情景的选择既要贴近教材,符合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在数学认知有效建构中实现主动学习探究
数学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观察,处处留心,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连接,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也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明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便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认知体系。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解释、判断与预测等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授课前创设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足球赛中获得罚点球机会该选派哪名队员,并提供他们近期罚点球情况统计。一个简单而开放的情境,看似普通却蕴含了多种信息,学生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发现了罚球数与进球数之间的关联,从直接看数据大小来判断,到思考其他数据会帮助我们做选择,这是学生初步的数据意识体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设疑提问,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体会学习带来的真正乐趣。
(三)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应用数学能力
源生数学的重要依托便是灵活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架起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间的桥梁。数学学习,最终要应用于生活。离开数学课堂,学生仍然能灵活地应用数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
在源生数学实施中,有两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一是合作探究活动,教师为落实教学目标,提出研究问题或布置学习任务,生成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小组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倾听、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互帮互助,从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如开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在猜想、测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过程中可开展探究合作,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出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猜测谁的面积大;然后,小组合作,运用已经学过的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总结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二是开展游戏实践活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度集中,始终跟随教师,就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避免课堂的无序性和泛活动性,在组织游戏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协调好教材内容与游戏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田忌赛马”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赛马游戏,游戏一:模拟双方真实对战,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将所有对战情况推演出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算无遗漏,从具体数据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游戏二:重回赛马现场,当齐威王得知比赛秘诀后,如何排兵布阵才能赢得比赛胜利,应用“以弱胜强”策略,感知比赛公平的重要性。如此,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又在游戏中感知生活。
构建源生数学课堂,不断地把新鲜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数学课堂有源源不断的鲜活之水,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走进数学,体验成功的乐趣。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