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强化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帮助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学方式机械,以及受到学生和社会重视程度不高等现实挑战。因此,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跨媒介阅读和跨学科研究,实现学科融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紧迫任务。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演进。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前沿教学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不仅能够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流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其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改突显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其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此框架下,“学科融合”的教学思想被提出,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要求也有所提升,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例如:《琵琶行》作为经典的古诗词之一,描绘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湓浦口闻琵琶声而感怀古今的场景,其中音乐元素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韵味,而且能借助音乐的力量进一步融入其中。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可行性。首先,读书与唱歌的互通性较强,古诗词朗读和音乐演唱在表达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唱读结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其次,“读”必须经过朗读这一过程,而音乐演唱正是朗读的一种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语调和韵律。再次,现代媒介的便利亦为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接触到丰富的音乐资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此外,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的“乐教”思想和柏拉图的“音乐教学”思想也为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孔子认为礼乐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育的内容符合于“仁”“德”思想内涵,而柏拉图则强调了音乐对灵魂的教育作用。因此,结合音乐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音乐文化的内容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元素,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古典乐器元素,如《琵琶行》中涉及的“琵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的“缶”,《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诗经》《锦瑟》中的“瑟”等。这些古典乐器的出现,不仅为古诗词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而且深刻体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精湛魅力,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细腻深邃。例如,《琵琶行》不仅对琵琶音色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而且通过描绘琵琶演奏的动人场景,传递了对历史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感慨,使“琵琶”成为情感与时代的见证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及的“缶”,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中。这一乐器不仅仅是简单引入的音乐元素,更是体现古人生活情趣与社会风貌的载体。《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则通过文中对其音乐美的赞美,展现了音乐艺术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诗经》与《锦瑟》中的“瑟”,则通过对瑟的提及,展示了乐器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如《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瑟喻示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复杂。
古诗词本身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表现在声调、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声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的声调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通过声调的搭配,可以形成和谐的旋律。“平仄”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每两个字换平仄,可以使诗句在朗诵时具有和谐的韵律感,如《锦瑟》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平仄。“对仗”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是修辞学上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形成对称美、音节美的效果,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对仗。“押韵”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韵脚的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这些音乐性元素使古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与音乐学科融合后更能体现出其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
三、将音乐融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流行音乐作引入,挑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古诗词内容,共有70余篇古代诗词,其中不乏被改编成流行音乐的古诗词。李煜的《虞美人》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曾被改编成流行音乐,通过现代的音乐形式,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些古诗词不仅以传统的背诵方式被教授,而且可以通过“背+唱”的形式与音乐相结合,将流行音乐作为课堂的教学引入,可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做引入,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琵琶行》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流行音乐版本的《琵琶行》,在课堂上营造古风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引导学生聆听、欣赏,并通过与音乐教师交流该首古诗词的唱法、歌唱版本、改编情况等,整合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搜索被改编成歌曲的古诗词,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和辅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此番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听觉和情感的多重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古韵乐曲当背景,营造古风教学情境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背景音乐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正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所言,背景音乐能够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吟诵过程中,背景音乐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让学生仿佛穿越回古代,进而与诗人共情共鸣。通过背景音乐的调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古诗词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境得以具体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效果。
以教学《声声慢》为例,该诗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七组叠词,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当时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境。针对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古韵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风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具有空灵悠扬、抒情悲怆的古风音乐作为背景,如古筝、古琴等演奏的乐曲,营造出与诗歌氛围相契合的教学情境。教师在组织带领学生吟诵这段诗句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起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音响系统、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背景音乐与诗歌的原文一同呈现给学生,增强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搜索合适的古风音乐辅助教学。通过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细节,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教学效果,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诵读吟唱调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诗词的文字意义,而且通过诵读吟唱与音乐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古诗词作为一种声情摇曳的语言艺术,其语言的特点具有跳跃性,分行分列,但彼此连接通顺,还有一定的规律停顿和间歇,这种结构不仅仅凸显了诗词文字搭配的美感,更与诵读吟唱的表达方式完美适配。近当代朗诵艺术发展至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教学理念愈发凸显出了诵读的重要性。在诵读吟唱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都是表现古诗词韵律和情感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诗句上下片的特殊结构,如上片第四句与下片第三句以一个去声字领下四言句,以及上下片均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二句。这种结构的巧妙运用不仅突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使诵读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美感,教师还可结合音乐教学,通过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或现代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为作品教学选择了背景音乐,更是在音乐的烘托下,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提升学生的代入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诵读吟唱。为了确保选取的音乐与诗歌意境相契合,教师可以事先进行筛选和试听,以确保音乐的悠扬动听,能够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相得益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古琴、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能够与古诗词产生共鸣,而古风音乐则更具有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样适合作为背景音乐。在选择合适的音乐后,教师可以通过音响设备将音乐融入课堂环境中,以达到更好地烘托效果。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行细致解读。除了传授文字的意义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技巧,使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将诗词的美感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反复练习和听示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诗词的节奏和语调,提升朗诵技巧和表现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分段解析的方式,逐句逐段地进行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朗诵方式,引导学生模仿跟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四)填词谱曲搞创作,深化学生理解感悟
填词谱曲教学做法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创新实践,旨在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做法具有科学性,通过音乐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对古诗词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填词谱曲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在填词谱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达到“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容境界。这意味着音乐和诗词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既要保持诗词的原汁原味,又要使音乐与诗词的情感相融合,进而形成一种美妙的艺术表达。例如:王立平为《论语》谱写音乐,陈平教授将诗词谱成昆曲,这些都是将诗词与音乐进行融合的典范。
教师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诗词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与诗词的交融之美。《将进酒》反映的是古人豪放不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教师便可以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填词谱曲时要注重保留诗词的原汁原味,尽管是通过音乐表现诗词,但诗词本身的语言和韵律应该得到尊重和保留。填词的内容和音乐的编排都应该与原诗词相契合,不至于失去原作的精髓和魅力。在《将进酒》的谱曲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李白的豪放诗意和酒宴欢乐的氛围。在填词创作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修改原诗词的语言、增添新的诗句或修饰原诗词的词句来完成填词任务。例如:在“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中,“与君”可作为填词的引子,学生可以在其后填入具有饮酒欢乐意味的诗句。在乐曲谱写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填词成果,设计或者在网络上搜索选取贴合诗词意境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还可以寻求音乐教师的帮助,共同完成这项填词谱曲的跨学科古诗词教学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填词谱曲教学时,要注意保持“诗”与“乐”的协调统一,保留原诗的精髓,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对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将音乐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其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做引入,选择古韵乐曲作为背景,诵读吟唱调气氛,以及填词谱曲搞创作等策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实现音乐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进而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