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

2024-11-28 00:00:00乔文娟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0期

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迥然不同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华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这样说,之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能一直延续是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在中华文化中印记着中国人追寻自然奥秘以及人文心理的过程,中国传统医学以其丰富性、多义性及博大精深,成为东方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理论论断,这一论断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医学院校,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在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医文化有机融合何以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学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相通之处,这也为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医分析疾病起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与基本观念事实上都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联系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内在契合。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滋养,人的健康与否也和自身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医学中,有一些疾病就属于地方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就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关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土与疾病的关系,因而在《吕氏春秋》中非常重视选择居住的地方,谓之“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辛水所多……”,唯有“甘水所多好与美人”,所以在当时强调选择居住之地的时候要选择水土甘美之乡,认为这对于地方性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从水土与疾病的关系中阐释,也是“天人合一”整体理念的一个反映,在内容上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相互印证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认为医学不但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强调医学理论的研究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医学问题,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就体现为“对症下药”。神医华佗的记载中,就有不同病人的病症看起来一样,但是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药。这也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活的灵魂。

二、中医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应有之义。把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理论阐释。在授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把中医药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有助于提升课程的魅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首先,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包含的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向学生推荐与课程内容契合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经典书目,引导学生通过对医学典籍的学习,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学习不一定是通读,而是在读书过程中寻找和原理课的契合内容,比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呈现出来的哲学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变化发展观、天人协调论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更容易实现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和升华。

其次,讲好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经典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托本门课程,师生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教学相长;讲好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经典故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对原理的讲授,把医学文化融入进来,更好地理解原理,师生角色互换,做到切实掌握基本原理内容。学习对立统一规律时,我们可以和中医中的阴阳概念联系起来讲,中医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依存、阴阳互根的说法来解释它面临的疾病现象。在学到量变质变规律的时候,我们可以请学生讲一讲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通过这种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让同学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量变质变规律,看疾病的发展是如何从轻微到病重,如何从量到质的转变,从腠理到肌肤,从肌肤到肠胃,从肠胃到骨髓,从可治愈到无药可救。我们要做到对这些经典故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经典故事有效融入课堂中,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同时课程结合学校和医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医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去讲,一是学生感同身受,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二是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最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我们在课程安排中有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观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室,参观觉悟社,观看红色影片等,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著和坚定,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参观有关天津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知识和中药现代化进程,吸引年轻人走近中药文化,了解传承千年非遗技艺和民族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自信与素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潜移默化的教化、育人作用。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躬行实践,记录自己的经历与感悟。

三、结束语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文化滋养,中国传统医学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在内容、思维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而这些契合之处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着力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批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在理论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注:本文系2021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学研究”(项目编号:TJZX21—003)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