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在数字时代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技术知识与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融合产生的复杂化知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需要达到的最高水平要求。因此,发展教师的TPACK能力,即数字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TPACK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变的,其内外在影响因素都在发生变化。
为此,笔者围绕TPACK知识内涵,对区域中小学教师进行调研,剖析其发展现状和真实的教育技术需求,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提出“四步二环”的发展策略,以提升教师的TPACK能力。
一、教师TPACK知识及发展TPACK能力的意义
(一)教师TPACK知识框架
TPACK是关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如何利用技术呈现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知识,即综合理解主题内容,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将技术与教学方法融合,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表征、组织和呈现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TPACK是动态性的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助推、政策的引导,每个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只有对三种基本知识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四类元素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精心组织与协调起来进行有效教学。发展教师的TPACK能力,就是发展教师数字化环境下教学重构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发展教师TPACK能力的意义
发展教师的TPACK能力,提升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与学的过程,一方面是将技术作为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用发展和动态的观念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将技术作为工具支撑教学过程创新,应用技术实现课程建设、实施情境化、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教与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及时采集并多样呈现学习结果的优势,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典型学习结果的呈现,引导学生开展相互评价,促进师生交流与生生互动,提升学生参与水平,发展学生分析、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教师TPACK能力发展现状
为了厘清现阶段区域中小学教师TPACK能力的现有水平,笔者立足于TPACK知识内涵,从意识与态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复合知识应用等方面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42所中小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其中测评问卷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次抽样结合的方法,收到有效问卷945份。小学、初中、高中的调查比例为27∶16∶3,覆盖全部学科,参与测评学校数量占区域总学校数95%,数据基本能反映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
(一)从技术应用的意识和态度方面测评
在认识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方面:99.26%的教师肯定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作用,其中95.77%的教师认为技术可以促进学习目标实现,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应用好技术的关键”统计数据看,教师不仅看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而且对于新媒体、新理念、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同样有着强烈需求。在教师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态度方面:87.41%的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2次以上,但参加过市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教师仅占26.87%,64.02%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在职后培训获得的。因此,设计符合教师真实教育技术需求的培训至关重要。
(二)从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维度测评
在教师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测评方面:97.89%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自身学科知识水平。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级各类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新教学内容的培训自上而下全员展开,有效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教师所拥有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应用能力方面:95.76%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95.66%的教师知道如何根据学生特征差异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有94.07%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99%的教师使用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遇到简单的技术问题97.14%的教师能够自己解决,也有18%的教师缺乏对图像、音视频等素材进行基本编辑处理的能力。
(三)从教师TPACK四类复合知识出发测评
大部分教师能够多渠道收集,并依据教学需要选择、管理、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融合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但就如何运用数字评价工具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对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开展针对性指导,个性化测评等,仍有15.56%的教师不理解、不确定。对于技术和学科内容、教学法的整合也有6.77%的教师存在无从下手的困境。
三、教师真实的教育技术需求
(一)本体性知识的需求——工具与资源
新课标下,“知识传递”的学科教学向“素养培育”的学科教育转变,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在不断创变,不同学科具有互相区别的教学规律,主要体现为学科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等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教师所使用的各类教学工具而言,既要具备极简的特征,又要关注教育技术学科化的问题;既要有教的工具,又要有学的工具;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
(二)条件性知识的需求——理念与方法
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工具和资源使用能力后,就要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如新课程理念、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和策略等理论与实践融合层面的研训。这里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将技术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工具、知识建构的协同工具、情感体验的激励工具等,实现技术对教与学全过程的支持,达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三)实践性知识的需求——实践与操作
教育技术培训最核心的目标是教师要能做会做,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信息化教学研训团队,开展实践应用的案例学习、示范引领的信息化专题研修、专业人员指导的教学实践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实践路径。
四、构建“四步二环”教师TPACK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线下培训+线上选学的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需遵循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培训内容应符合教师的群体差异和能力发展需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微课程,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线上自主选学的平台,同时结合线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工具、理念、方法的培训,多角度、多方面触发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
(二)“研”——专题研修+案例研讨的策略
广泛开展需求调研,以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修内容设计的依据,以还原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教师对技术创新教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如针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系列课堂教学应用专题研修,深度挖掘平台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将其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强大动能;建立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库,以点带面,引导教师借助典型案例推动迁移学习,再以实践应用推动行动学习。
(三)“践”——重构设计+实践检验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要变革育人方式,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如何用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开展差异化教学,服务个性化学习呢?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明确自身在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合理评估和考量不同技术应用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益,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解决方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省”——反思评价+复盘改进的策略
教师使用技术的目标转向了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还是仍然停留在不断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是仍然只关注整体达成?此类持续的反思,教师可以批判性地认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价值所在,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再学习改进教学方案并再次实践,从而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不断复盘改进中,实现教学经验的重组和改造。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