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厚植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本文将从党史学习的理论要素、实践要素、主体要素三个维度,探究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着力方向。
一、厚植党史学习理论要素,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党史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宗旨高度契合,具有融入党史教育资源的天然优势。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宣传、解析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的重任,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课堂的责任,将党史教育引入课堂,落到实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党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滋养。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事迹,这些内容作为融通理论与实践、赓续精神血脉的宝贵资源,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和时代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精神财富,凸显党和国家的意志,思政课教师要深耕教材,找准党史切入点,深入挖掘党史中的重要思想、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充实党史资源,活现党史材料,将其系统梳理并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厚植党史学习理论要素,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讲解“做负责的人”这一框题时,可以引入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英勇事迹。例如:讲述红军长征中战士们面对艰难困苦,依然坚定前行,承担起为革命胜利而奋斗的责任。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那段艰苦岁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革命先辈们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哪里?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应如何树立责任意识,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又如:在学习“民族精神”时,结合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四个自信”,讨论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让学生分析这些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勇敢和团结,以及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
当讲到“法治精神”时,可以结合党史中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法治建设的探索和推进。例如: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让学生了解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明白法治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此,学生才能了解理论并不是枯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整堂课也在时空拓展、资源整合中实现了“教学增量”。
二、挖掘党史学习实践要素,创新实践教学
青年学生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充分利用思政小课堂学习知识,又要行万里路,在社会大课堂中增长实践能力。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要融通“两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课”。《条例》要求,“通过阅读党史著作、开展研讨交流、参加教育培训、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习党史”。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的重要渠道,是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实践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与知行合一相结合,让思政教育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扬正气,让学生在走基层、进社会中真正读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内涵,认识到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自己手中,必须珍惜时光,求知善读,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条例》还指出: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使之成为生动的“党史课堂”。从天津博物馆的“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到梁启超纪念馆;从1919年天津进步青年成立的觉悟社,到天津美术馆的《刀耕墨染救亡图存版画展》……近年来,依托天津市红色文化资源,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让红色旧址遗存变成“课堂”,让革命文物资料、城市发展成果变成“课本”,课堂不再是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而是师生共同追寻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脉络,学生化“被动听”为“主动学”,从“课堂学”到“实践用”,在各类鲜活场景中,有效深化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近年来,笔者在挖掘党史学习实践要素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编排红色情景剧,让学生重演历史,还原场景,重现人物对话。将思政课堂搬到舞台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演”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如传承革命文化的班班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掀起了学习之风,成为校园思政育人的品牌。同时,我们还尝试推动学生自学之力,聘请了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老师担任校内导师,组建学生党史宣讲团,围绕“学党史、强信念、育新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巡回宣讲,用“青言青语”讲好党史中的“真理”故事、“人民”故事、“奋斗”故事,上好“大思政课”。总之,这些喜闻乐见的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将党史中的红色基因贯穿于思想政治育人各个环节,开创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局面。
三、把握党史学习主体要素,优化教学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双主体。要坚持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关键,强化本领意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先当学生、再当先生,感悟百年初心,坚守育人使命。思政课教师讲党史,一是要讲出信仰,讲出立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讲党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讲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讲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讲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追求。二是要讲出自信,讲出新时代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师要有“当代意识”和时代高度,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变幻中把握与当代现实生活本质相切合的价值观念,将亿万中国人民已经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与社会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三是要讲出智慧和方法。百年党史,是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三者的有机融合。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和国际对比的维度上,讲出理论背后的思想性、思想背后的战略性、战略背后的智慧性,启发学生思考,“给人以鱼”的同时“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追求自我认同感,内心世界日益丰富,对外界情感体验能力和认知能力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开展党史教育应以“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为主题。首先,在任务驱动中探寻“伟大精神”。教育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收集、查找“伟大精神”的相关资料,并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丰富党史知识储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任务的主要参与者,又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同时还是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使其在对原有党史知识的重构和所学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能深刻领会及掌握“伟大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其次,在情境创设中体验“伟大精神”。教育应注重通过各种历史情境的创设,发挥历史事件的感染力和带入感,为学生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理解各种“伟大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人物处境、时代价值等,满足学生对“伟大精神”的情感追求,实现自身积极主动的成长。再次,在参与合作中培育“伟大精神”。引导学生在开放、平等、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参与和表达自我的愉悦,可以契合初中生注重反观和表达自我、渴望引起别人关注的认知特点。教育应巧妙引出与“伟大精神”相关的话题,强调“从做中学”,在满足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同时提高对“伟大精神”的认知和理解。
当然,我们还应加大对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思政工作规律的研究,构建教学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相融合的立体课堂,想方设法提升青少年参与度、体验感和获得感。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主体意识,把党史教育融入师生日常,建构师生自我学习教育的新范式,鼓励师生自主选择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组建学习小组促进思想交流,在日常言行中提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
总之,在青少年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件关系党的事业千秋万代的大事。向青少年讲好党史,要注意创新教育形式,引导青少年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才能使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侯金鹤)
赵屏楠,正高级教师,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曾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天津市中小学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被聘为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对口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领衔指导教师,“强国有我”天津学联学生会骨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理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