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审题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而这一能力却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的基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强化基础知识与概念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基石。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术语,因为这些都是理解和解答数学题目的关键。同时,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也是提升审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学题目往往包含大量的文字描述,其中不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结构。如果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从而影响解题的准确性。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言教育,尤其是数学专用词汇的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数学故事书、数学日记写作、数学诗歌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细致读题是解数学题目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信息,从而采取正确的解题策略。首先,初读阶段旨在快速浏览题目,获得整体印象。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放慢阅读速度,专注于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和类型,而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这一步骤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题目的初步认知,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进入细读阶段,目标是寻找和标记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学生应仔细阅读题目,特别注意数字、运算符号、单位、限定词(如“最大”“最小”“至少”)等,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圈出或下划线标记这些信息,学生可以清晰地识别出题目的核心要求,避免遗漏重要细节。此外,这个阶段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预测可能的解题路径,为下一步的精读做好准备。
最后,精读阶段是确认细节和制定解题计划的阶段。在此期间,学生应再次仔细阅读题目,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信息,并且理解每一个细节的含义。他们需要对照标记的信息,回顾题目的要求,明确解题的目标。精读过程中,学生还应检查是否有隐含的条件或信息,这些往往隐藏在题目描述中,对解题至关重要。
提炼关键信息是解数学题的一项核心技能,它要求学生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识别题目中的重要数据、条件和要求,同时区分哪些是解题的主干信息,哪些是辅助或干扰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首先,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识别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和数字,如“求”“最大值”“最小值”“等于”“大于”“小于”等,这些往往是解题的线索。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特殊符号、单位和格式要求,因为它们同样承载着关键信息。
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区分主次信息是一项挑战性但至关重要的任务,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明显主次信息区别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哪些信息是直接用于解题的,哪些信息则是在解题过程中作为参考或检验结果使用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逐渐学会辨别信息的重要性,避免在解题时被无关紧要的细节所迷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和可视化题目信息,教师可以引入图表、列表或草图等工具。例如,对于涉及大量数据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制作数据表格,将题目中的数字信息有序排列,便于观察和分析。对于几何题,鼓励学生绘制草图,将题目描述的场景形象化,有助于直观理解题目的几何关系。列表则适用于梳理解题步骤或条件,帮助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避免遗漏重要环节。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高效解题,还能促进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德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