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之前传统的逐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从单元整体出发把握历史教材,教师要改变之前的备课方式,将一个单元作为整体备课与教学的单位,在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从单元整体出发,在宏观上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历史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变化,除采用专题式的编写方式外,内容更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一定的弹性,这些特点都为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单元整体教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了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
“法律与教化”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围绕中西方近现代的法律与教化发展历程所展开的,集中展示了中国从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到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以及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的法律与道德教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与完善的。西方国家亦是如此,从最早的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开始,使学生了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宗教在西方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更是有利于教师辅助学生深度探究单元知识和主题意义,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完整把握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制定一个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对于实施这一部分内容的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根据课标中的要求以及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其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根据现有的史料推断我国以及西方的法律源头,梳理我国及西方的法律发展进程,辨析法律与教化的相互关系,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律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艰辛之路;在了解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法律与教化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法律体系与精神文明体系的艰苦奋斗精神。
统编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包含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按照不同专题分为了三册,但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是按照“单元+课”的方式编写的。因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同一单元文本内容的关联性,以及不同单元、不同专题内容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知识思维体系。“法律与教化”这一单元包括了三节课的内容,在熟悉掌握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重新进行整合,分为全新的三节内容:一是中西方古代与近代的法律,让学生准确把握中西方法律发展的时间脉络;二是中西方古代与近代的教化,将中西方的教化内容按时间顺序展开;第三节是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这样的内容划分更加突出时间顺序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整体脉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曾提出过“知行合一”的著名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空有理论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上,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课程中所呈现的内容,学生通过参加历史实践活动,能够达到加深历史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以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进行“法律与教化”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时,除了对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罗列与陈述,还可以以纪录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中西方自古以来出现过的法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更加真实的历史文物让学生感受几千年来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变迁与发展。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展现时代发展赋予历史课程单元整体教学的便利,从某一视频、照片或者是文物出发,让学生先对当时的法律与教化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学生才能开启全身心吸收相关的历史知识,达到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