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4-11-28 00:00:00长孙屹彤
科学导报 2024年74期

一、咸阳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开发

咸阳地方文化内涵丰富,用于中小学德育教育之中,逐步加强地方文化资源与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结合,坚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咸阳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

(一)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首先是思政课程。设置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将咸阳众多的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充分利用可用的文化资源,将其渗透到思政课程当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其次是课程思政。德育教育不只限于思政课程之中,应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添加与咸阳当地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与案例,拓展有关经济、历史、文学等多方面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外知识,在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最后是校本课程。咸阳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地中小学可以下发关于红色革命的拓展读本以让学生学习当地的历史知识,将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编入课本之中,形成独特的德育教材。

  (二)以咸阳文化视角开展多元德育活动

除了开展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相关课程外,还应辅助以多样的具有趣味性的德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如在德育课程中加入魏野畴、史可轩、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的故事,发掘故事背后的深意,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爱国情。

(三)严格筛选课程课本

本土文化资源背后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学者、学校等应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为基础编写融入了本土文化精神的宣传类教材以及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的校本教材与系列书籍。

二、咸阳优秀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教育主体建设,提高教育者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力量,教师队伍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首先,树立课程意识是重中之重的。教育者要有目的性的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拘泥于教科书。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许多传统的教师依旧缺乏课程意识,将课程等同于“教材”。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任务,还要在学科教学之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其次,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咸阳文化源远流长,要想把其充分应用于德育教育之中,首先教育者应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挖掘其中德育教育可用的部分,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组织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后,要把为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落到实处,改变往日只注重学生考试结果的评价教育工作者的方法,以确保中小学教师可以在进行地方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创作与研究中投入充足的时间与精力。

(二)完善咸阳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应用的方法

在实际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有依据有效方法,才能使地方文化资源与中小学德育教育实现有效结合,使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一方面,要激发教育者的责任意识,鼓励引导教育者主动参与当地文化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如组织参观当地历史遗址、开展本土文化考察实践活动等。

(三)创新咸阳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的载体

长期使用形式单一的德育教育载体,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应用载体,以此来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一是创新各类物质载体。可通过每周的集体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国际国内大事等精心安排主题演讲。二是利用现代传播媒体,以此促进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可通过创办专门的咸阳地方文化介绍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以适合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渗透德育相关内容。

(四)营造咸阳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应用的良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将地方文化应用于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因此,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更为坚实物质保障;构建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彰显咸阳地方文化的自身优势;而良好的重视文化积淀的氛围,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浓厚的文化意境的影响。

2.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作为承担着青少年“三观”形成重要场所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可以沟通家庭,又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因此,不断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是优化德育环境的重中之重,同时对改善当前青少年德育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语

中国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的大国,在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将咸阳具有丰富内涵的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小学德育教育之中,不仅有利于咸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有益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