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盲校语文教科书基本内容与教学建议

2024-11-28 00:00:00陈林娇李继红
科学导报 2024年74期

盲校语文教科书是一套专为视力障碍学生设计的教材,其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编写遵循文以载道、密切联系生活、语言准确规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考量因素。本文以盲校九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为例,分析其基本内容,给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借鉴。

一、基本内容

九年级下册的盲校语文教科书基本延续了九年级上册的教材编写体例,在内容上编排了六个单元,每单元安排3、4篇课文,共选文23篇,包括12篇教读课文和11篇自读课文。第一单元由阅读和写作部分组成,第二、三、四、六单元由固定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组成外,穿插着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部分。第五单元则由三个任务组成,表现为活动探究部分,任务一为阅读与思考,可以看出,整本教材在每一单元的编排都体现出语文这一学科的阅读性;任务二和任务三是在阅读任务一的基础上进行排练、演出与评议。情境模拟的形式不仅可以增加盲生对课文的认识,更能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成长。对综合多维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建议

(一)坚持生活导向,打造开放适性课堂

语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备课时的语文文本到学生生活,再从授课时的学生生活回到语文文本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到生活概念化,更需要做到概念生活化。以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为例,学生需要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景点、物产、名人或民风民俗等的文章以体现家乡的某种文化、风貌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提问:“我们的家乡有些什么亮丽的名片?”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做出回答。只有把生活与语文、语文与客观世界有机联结起来,才能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做到所谓的“言之有物”,紧接着搜集资料、理出文章框架并展开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必须防止学生过度沉迷于情境而偏离学习目标。要牢牢把握创设情境的目的,使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

(二)提供多种方式,促进语言文字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给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说话能力,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掌握初步的写话和习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和文明的交流方式。教学中可灵活取材、扩展训练,即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依托本节课的课程内容,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教科书提供的不同内容体裁除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听、说、读、写、议、辩、交流、讨论、角色扮演、操作尝试、问题探究、展示分享等练习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练习内容,强化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基于学科实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盲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着重增强内容间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生活技能,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后,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语文实践是一种学科实践,可以通过目标导向实现,即利用学科的概念、理念和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比于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科实践的目标则表述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基于学科实践的学习目标,在“背诵”“识别”“尝试使用”等词上体现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在设定目标时把语文的实践性落实到位,这是基于九年级学生的水平而设定的可达到的合理目标,目标体现突出迁移运用,突出学科实践,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