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幽静的乡村小道、醍醐灌顶的人文典故、黄墙青瓦的特色民居……10月6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中国传统古村落长治市黎城县洪井镇霞庄村。走进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听着霞庄村原村委主任李建华的介绍,霞庄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程被娓娓道来。
霞庄村始建于北魏时期,有1600多年的历史,村内明清建筑十余座,丰富的人文典故和民俗文化历代传承。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抗大总校等多个党政军团都曾在此驻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村落。
“霞庄村中有春秋阁、李氏祠堂、王氏祠堂、关帝庙、戏台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这些古代建筑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李建华高兴地说,村内现存完好的古官道、丁字巷、四合院属于历史风貌,历史建筑占到整村的65%以上。整体风貌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
“霞庄村从古文明延沿变迁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看,它恰是一座宝藏,在太行山腹地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乡村社会变迁活态化呈现的一个标本。”李建华说。
2015年,霞庄村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全村各项事业开启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两年下来,霞庄村基础设施空前改善,宜居水平明显提高。“在这个时期,各级领导对我们都很支持,干部群众对村庄发展有了信心,释放出了活力,我们村正式步入了‘以文兴村’的发展道路。”李建华说着脸上泛出了亮光。
霞庄村有305户861人,其中常住人口650人,空心村占比5%,古街和新村居住均集中。“我们注重古街风貌与新村建设巧妙结合,逐步恢复古村原有风貌,活化历史。”李建华说。
随着文化兴村的步子加快,为吸引人才,该村又在全县范围联合专业人士发起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研究霞庄,为霞庄村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古村落发展大会,获取新的保护理念。2017年,霞庄村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全国260万个村庄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仅有的487个历史文化名村目录之中。
在此基础上,红色遗址的申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到2019年,八路军总部、抗大总校霞庄旧址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进一步争取到了修复修缮资金。同年,霞庄村被山西省政府授予首批“3A级旅游示范村”。
“对古建筑,我们当时的考量是进行保护性利用,首先是保护,然后再融入旅游元素。”李建华说。
霞庄村以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为基调,将村内的闲置宅基地开发成“民宿小院”。在融入村庄整体环境的同时,合理规划小院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合红色文化和传统元素,打造出集游客接待和住宿为一体的农村特色旅游院落。“民宿小院”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同时可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
为提升旅游接待水平,霞庄村还建设了“碧霞山庄生态餐厅”,为游客提供本村绿色有机的特色餐饮服务。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可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
此外,霞庄村还建设了规模为130亩的“碧霞苑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基地集花卉苗木培育试验、种植,花卉加工、花草茶生产、包装销售于一体,集科研教育、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身,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可为村内及邻村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务工人员年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
“我是本村人,因为年龄比较大,外出务工力不从心,现在我是碧霞庄园餐厅的一名服务员,平时负责接待客人和上菜,客人大多是冲着我们的古村落来的。”餐厅工作人员王孝玲高兴地说。
霞庄村保护性利用古建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历史遗迹,不仅激活了农村土地要素,改善了村庄整体环境,产业联动发展更让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给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