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洒进来,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开阔的空间仿佛能容纳无尽的创意与可能;摆放整齐的物品彰显出洁净之美。10月13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大同结艺非遗项目传人、大同市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民营协会副会长杨雪飞的工作室,在说话间,一团绳线在杨雪飞手中“生”出了花儿、长出了“型”,变成有温度的绳结艺术。
“小时候,家里老人刺绣鞋垫、缝制衣服时,我就喜欢在旁边看。再大一点儿,奶奶便开始教我盘扣,便与‘绳结’之间有了不可割舍的缘分。即便这么多年以后,依然铭记制作的口诀:翦缝熨烫整,形色熨端正,阴阳扣平衡,衣之亮点睛。”杨雪飞对记者说道。
史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历经几千年时间,绳结技艺从最初的记事工具,演变成今天精致的艺术品。杨雪飞之所以喜欢盘扣,就是因为觉得盘扣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形态和表达,在机缘巧合之下,2010年杨雪飞在一家康养中心担任负责人时,遇到了爱好同盟军,在交流时意识到这样传统的技艺濒临失传,于是开始了解盘扣背后的故事,并开始带着更多志同道合者动手制作盘扣,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盘扣生涯。
2014年,杨雪飞创办了大同市唐情结飞天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将大同结艺申报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结艺相伴的数十年间,杨雪飞一直都希望让结艺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它、爱上它、传承它。在此期间,她也确实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让结艺走入人们视线的机会。
十几年间,杨雪飞在继承盘扣工艺的基础上衍生出越来越多有着盘扣元素、大同特色、中国风格的系列工艺品和特色家居用品。同时,也将成熟的结艺设计制作进行推广,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非遗研学等活动,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潜力的非遗文创产品。2016年,杨雪飞开始开办结艺合作社,帮助当地的人创新创业、改善生活,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技能和机会,让大家有一条通过非遗技能增收致富的道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工作室的郭素云老师朴实而温婉,经过数年的历练,从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到如今的高级技师,从学徒到受邀参加央视《了不起的地方》节目并且获奖,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杨雪飞激动地向记者说道。
杨雪飞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通过“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形式,讲述非遗故事、传播非遗技艺;与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合作,共同举办非遗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与商业机构合作开发非遗主题商业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正是通过这些手段和途径,让大家认识了大同结艺,更是推广了文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去感受老大同特有的地域文化。
始于热爱,忠于传承,是杨雪飞对自己十多年来坚持发展结艺最好的归结。她说,最初接触确实是因为喜欢,但是能够坚持下来完全是出于一份情怀,因为体会到结艺背后和家乡大同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里。
“因为热爱,所以痴狂。当结艺作品打动自己的时候才能够吸引别人。结艺于我,如同第二次生命,在人生旅途中成为灵魂的伴侣。”杨雪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