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岁月:丁玲革命意识萌芽的催化剂

2024-11-28 00:00:00梁议文
科学导报 2024年73期

关键词:青少年时期;革命意识;丁玲;催化

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奠定了其日后思想发展的基础……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丁玲童年时期的经历,包括家庭环境、母亲教育以及参加的“五四”运动,为她革命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影响她命运走向与革命选择的内在因素。

一、压抑的封建家庭:“走向革命的一盆火”

丁玲出生于1904年,她的家庭是湖南临澧世代为官“蒋”姓的豪门贵族,祖父曾做过大官,父亲曾留学日本。然而,在丁玲3岁半时,父亲去世,家产也悉数耗尽,丁玲沦为了贫穷的孤女。无奈之下,丁玲和母亲只能寄居在舅舅家中,也正是在舅舅家里的遭遇,使得丁玲产生了反抗阶级压迫的意识。

由于丁玲女孩的身份,舅舅家里人对丁玲不屑一顾,不允许她参与家里任何事务,甚至强迫她与表哥订婚。在舅舅严格的家规下,丁玲和母亲、弟弟常常只能与家里的奶妈、丫头和长工住在一起。幼年时的丁玲亲眼目睹了舅舅把丫头捆在床前踏板上打的残暴情景,以及在寒冬腊月里丫头们被迫穿着单薄衣物睡觉的苦难。小小的丁玲内心深处为这些穷苦人感到深深的不平,她半夜把自己的小被子悄悄送给她们,和丫头们一起痛哭。也正是这些经历,丁玲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有了深刻的体会,对阶级压迫产生了极强的厌恶。她讨厌舅舅,“我脑子里想,这一些人哪,将来是要淘汰掉的,不淘汰是不行的。”[1]

不仅是舅舅家,蒋家也让丁玲失望透顶,下定决心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丁玲打算去上海求学时,由于资金不足,只好回到临澧找族人的帮助。原本按照蒋家的规定,凡是蒋家子弟外出求学的,都可以得到祠堂的补助。但这次管事的伯父拒绝了丁玲,认为丁玲是女性,没有权力享受补助,并拒绝归还丁玲母亲当时变卖家产暂时由他保管的200吊钱。

童年时期,丁玲由于女性的身份而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亲眼目睹的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的阴暗记忆,让丁玲的心里“燃起了一盆火”,她承认:“正是这两个家,在我心中燃起了一盆火,我走向革命,就是从这一盆火出发的”[2]。

二、开明的母亲:“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

虽然封建家庭带给丁玲的记忆是黑暗的,但好在丁玲有一个十分开明、追求进步的母亲。丈夫去世后,余曼贞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不顾族人的冷嘲热讽,毅然选择挣脱掉封建家庭的束缚,在自己30多岁时选择了新生的道路。她自食其力,选择从事教育事业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女性获得新知识,并在此后的一生都从事着女性解放的工作。母亲如此“出格”的行为对年幼的丁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丁玲曾在回忆母亲余曼贞的文章中写道:“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勤奋、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3]

在性格塑造方面,辛亥革命期间,清兵到处抓捕革命人士,余曼贞不顾个人安危,把向警予和其他革命人士接到家里来住,用自己的性命保护他们。母亲这勇敢、大义的形象在丁玲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丁玲日后形成了勇敢果断不向淫威屈服的性格;在人生追求上,余曼贞会给童年时期的丁玲讲许多古今中外忠勇的故事,引导丁玲向这些先辈学习,其中讲秋瑾的故事尤其多。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的影响,丁玲才能抛开旧社会阴暗的童年中堆集在她幼小心灵的忧郁感伤,对革命的新社会开始产生向往;在格局视野上,余曼贞认为“一个人要为社会做事首先得改革这个社会,如何改革这个社会是今天必求的学问”[4],于是支持她转学到新思想活跃的长沙周南女中,一年半以后又同意丁玲奔赴上海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求学。余曼贞尽可能地给与丁玲自由,让她在母亲开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五四”运动的冲击:“它震动了我,把我带向前边。”

1918年,丁玲小学毕业来到桃源的一所师范学校上中学,虽然在学校里的生活是自由愉快的,但她心中仍然笼罩着一丝乌云,为无法彻底摆脱封建枷锁而忧郁。她朦胧地认识到这样的旧社会不行,但对于社会的出路却仍感到迷茫。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击到了湘西北的这座小县城,学校里的部分同学开始去街上讲演、喊口号。最开始丁玲对此感到十分茫然,不明白这些学生在做什么,但她还是跟上了游行队伍。在与这些同学们的接触之中,丁玲对她们关于妇女解放、社会问题的思考深深吸引住了,这些都是丁玲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想要获得的答案。在“妇女要争取解放”“追求民主自由进步”氛围的影响下,她把自己的辫子剪了,跟着同学们去贫民夜校给贫民教珠算,度过了一段充满激情的时光。

幼时的丁玲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在“五四”运动后,丁玲内心的反抗精神愈发明显和大胆,她直接剪掉了象征着封建束缚的辫子。回到家后,舅舅舅妈讥笑丁玲把“尾巴”给玩掉了,此时的丁玲已经毫不畏惧,直截了当地对舅妈说:“你的耳朵为何要穿一个眼?你的脚为何要裹得像个粽子?你那是束缚,我这是解放。”[5]舅舅和舅妈气得一时语塞。

在对于人生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在“五四”运动之前,丁玲认为自己还只是一个糊涂的小孩子,思想简单,更多的想的是日后如何不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但经历了浪潮的洗礼后,丁玲从自己狭小的精神天地中解放出来,在回忆起“五四”运动及这些同学对她的影响时,说到“当时这一群同学是我的指路明灯,她们唤起我对社会的不满,灌输给我许多问号,她们本身虽没有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却使我有追求真理的萌芽。”[6]在这些“问号”的指引下,丁玲在一年半后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奔向了新天地。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丁玲。

参考文献:

[1]许杨清,宗诚.丁玲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6.

[2]许杨清,宗诚.丁玲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

[3]丁玲.丁玲全集第6卷[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63.

[4][6]丁玲,陈明.丁玲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29.

[5]蒋祖林.丁玲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33.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