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变“网红”

2024-11-28 00:00:00李培珍
新班主任 2024年11期

“老师,老师,不好啦!小希又变成‘吸血鬼’啦!”

随着这一声喊叫,安静的教室顿时闹哄哄的,大家对小希指指点点。小希呢,龇着牙,咧着嘴,从嘴唇到舌头全是红的,还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像极了“吸血鬼”。

这已经是小希第三次在课堂上吸笔油了。第一次是在开学初,进入三年级,学生开始用水笔,小希在课堂上吸笔油,满嘴黑色,成了大家口中的“吸血鬼”。第二次是在半个月后,小希在课堂上吸了蓝色笔油。这是第三次。我的怒火瞬间燃遍全身,大声呵斥,责令他立刻清洗口腔,并罚他站着听讲10分钟。

下课后,有同学反映,班上除了小希,还有小涵、小朱都当过“吸血鬼”,只是没有在我的课上玩而已。看来,简单粗暴地制止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怎么办呢?

每一个行为背后一定会有心理因素,到底是什么让小希想要去吸笔油呢?课间,我找到了小希,询问他原因,他支支吾吾不愿意说,看来只能采取迂回策略了。于是我问:“笔油吸到了嘴巴里,是什么味道?”

“苦苦的,涩涩的。”

“你喜欢这个味道?”

他果断地摇摇头。

“那你怎么吸了这么多次呢?我之前说笔油吸进去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你忘记了吗?”

“没忘,只是我看吸了之后身体没有不舒服呀!”

“原来是你觉得我说的不一定对,所以想亲自实践一下?”

“也不是啦!”

“那是什么原因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想去吸笔油呢?”

“刚开始我只是觉得很神奇,这个东西竟然能让写出来的字擦不掉,就想吸出来看看是什么样子。后来觉得挺好玩的,大家都被我吸引了,觉得我的样子很好笑,我为了逗大家,所以又吸了。再后来,是想尝尝3种颜色的笔油是不是一样的味道,所以……”

“那你尝了不同的笔油,味道有差别吗?”

小希听我这么问,眼睛顿时亮了:“3种颜色味道都不一样,黑色的是苦苦的,涩涩的,蓝色的有点咸,红色的带着一点甜味……”说完,他羞涩地一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

我微笑着点头:“不错哦,在尝试中有发现,那你现在还好奇吗?”

他点点头,又马上摇摇头。我想,他一定还好奇笔油到底是什么做的。

我将小希和几个喜欢吸笔油的孩子组建成一个科研小组,布置了任务:揭秘笔油世界。小希担任组长,给每个同学分配探究任务。有的去调查本年级哪些同学吸过笔油,以及吸的原因,有的去搜索笔油的成分及发展历史,还有的去走访开发区的造笔厂,了解笔的生产过程……教师和家长主要协助他们记录要点,并整理成文稿,制作课件。经过两周紧锣密鼓的学习和研究,一份比较像样的项目化学习成果跃然纸上,接着我安排他们在课堂上给大家揭秘“神奇的水笔”。小希和小伙伴结合亲身体验娓娓道来,“揭秘笔油世界”小课堂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吸血鬼”成了孩子嘴里的小老师,班里再也没有孩子去吸笔油了,他们还被同年级的老师邀请去其他班上课,变身“网红”。

面对学生问题,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不同寻常的举动;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学生行为,并推测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更需要教师有耐心,陪伴学生寻根究底,此时的教育才能真正发生。(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秀山小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