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当下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家长想爱但不会爱孩子,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尤为必要。
“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的理念和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一次的力量》一书提到,“一次单元咨询模式”作为短期取向的本土化咨询模式,融合了短程焦点解决、叙事疗法、意义治疗法、当事人中心治疗法等理念和技术。作者王智弘强调,“一次单元”并不是只做一次咨询,而是把每一次都当成最后一次,尽最大可能帮助来访者。
班主任可以将“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应用于家庭教育指导,把小改变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焦点任务,协助家长发现自身资源,制订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本文以学生小龙为例,呈现“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以期为一线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帮助。
案例描述
七年级男生小龙脾气火爆,多次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冲突。每当情绪失控时,他会大声咆哮,猛拍桌子,甚至掀翻桌椅,场面十分骇人。班主任与小龙多次沟通后,小龙与他人的冲突反而更加频繁。于是,班主任决定邀请小龙的家长来学校谈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小龙的父亲工作非常忙碌,小龙的教育和生活起居多由在幼儿园工作的母亲负责。小龙的父亲说自己的脾气不好,孩子不听话时以打骂为主,认为讲道理没用,并表示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
简单交流后,班主任发现小龙在学校的表现有父亲的影子,想要改变小龙冲动易怒、易与他人起冲突的问题,除了要对小龙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引导外,还需要对小龙的父亲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改善与小龙的沟通方式,给小龙树立榜样。
倾听共情,建立指导关系
小龙的父亲较强势,认为打骂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耐心倾听,真诚地表达了对小龙父亲的理解:“您平常工作比较忙,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确实有限。有时孩子不听话,说他几句还不为所动,您产生急躁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不少家长也和您有类似的想法,在您成长的年代,孩子不听话被家长打骂确实比较常见。”“您工作忙碌,但仍然按照约定准时来学校,我感受到您对孩子的重视,也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班主任倾听和共情不是认可家长的教育方式,而是在收集更多信息,取得家长的信任,逐步建立相对和谐的家校关系,方便后续开展指导工作。
寻找焦点,探索问题背后的真相
受父亲的影响,当小龙感到不如意或者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总会忍不住发脾气。渐渐地,周围的同学开始害怕他,这更加助长了小龙的“气焰”。小龙曾向班主任解释,他在发火前会通过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发现对方不听自己的才会动手。
了解这些情况后,班主任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看见问题的背后:“孩子曾告诉我,他最初是想要和同学好好沟通的,但发现对方不听自己的,才选择发脾气、掀桌子,觉得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听自己的。您在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是否有机会解释?孩子是否因为无力反抗而选择了沉默?孩子和您说过这些吗?”通过一连串问题,班主任帮助家长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小龙对待同学的方式与父亲对待他的方式有相似之处。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既不是抱怨学生,也不是指责家长,而是家校间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孩子应对当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有时候,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不止一个,比如小龙除了性格暴躁、容易和同学起冲突之外,还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完成质量不佳等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家长选择其中最想解决或者最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当下讨论的焦点,重点突破。
挖掘资源,从小改变入手
小龙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亲子沟通不畅,家庭氛围紧张;小龙一不顺心就发脾气的毛病已经影响到他的成长。改变,势在必行,但彻底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要不断引导小龙的父亲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内心需要,尝试做一些小改变。当小龙的父亲提及愿意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时,班主任适时建议家长在动手之前和孩子沟通,听听孩子的想法,并就如何有效沟通进行指导。
小龙是一个仗义的孩子,有时是因为打抱不平而和同学发生冲突,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小龙肯定不服气。此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核实事实,了解动机。比如,家长可以说:“今天我听老师说,你和小华起冲突了,是吗?”家长这样询问给予了孩子表达的机会,从而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
了解动机后,家长要表明态度。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家长要先肯定动机,再告诉孩子行为的不当之处。比如:“你帮助同学的那份心是好的,但是你掀桌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是要受到批评的。”家长要将批评的焦点集中在行为上,而非孩子本身。
接下来是表达信任。“爸爸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做出这个行为是有原因的,可以告诉爸爸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家长这样说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同时将整个沟通控制在平等、温和的氛围中。
最后是寻找方法。前面铺垫了很多,最终家长是要帮助孩子从当前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比如,家长可以说:“爸爸很好奇,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有没有关注过,其他同学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是怎么处理的?”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孩子思考,让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但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班主任不要直接否定家长以前的做法,而是引导家长从细小的改变着手,在小改变中推动问题的解决。班主任还可以配合家长演练,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同时,班主任和家长也应预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发掘更多支持性资源,提前准备好应对策略。
肯定成果,定期沟通反馈
在沟通结束前,班主任要询问家长有无疑问并一一解答。最后,班主任帮助家长梳理此次家庭教育指导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肯定此次指导的意义,简要回顾推动小改变的具体做法,鼓励家长积极实践并及时沟通反馈。比如,班主任可以说:“今天,我们一起就孩子在校与其他同学起冲突的事情进行了商讨,练习了新的沟通方式,这对于解决孩子当下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让我们从小改变开始,聚小改变为大改变,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据观察,此次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小龙在校发脾气的次数明显减少,有时即使特别生气,也会选择离开现场,尽量避免冲突。小龙的母亲也反馈,父子关系和谐了不少,父子俩有时能够心平气和地聊上几句;孩子犯错后,家庭气氛也不像过去那样紧张。
反思与建议
1. 家庭教育指导不执着于一次成功
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要解决也无法一蹴而就。正如《一次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王智弘所言,“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并不是只做一次,而是要做好每一次。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推进,是家长和教师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家长在尝试改变后仍感到需要进一步指导,教师应该继续提供支持。
2. 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校表现出现波动,班主任邀请家长来学校沟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会有心理负担。此时,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将家长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主动营造和谐的家校沟通氛围。教师在描述学生在校表现时,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抱怨或指责;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不要过多指责家长,应尽可能引导家长多思考、多表达。
有些家长明确表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不会教育孩子,希望从教师这里获得“灵丹妙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时,教师不妨把自己放在建议者的位置,从多个角度为家长提供肯定和支持,鼓励家长多尝试,帮助家长树立教育信心,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实践表明,通过倾听共情、寻找焦点、从小改变着手、定期沟通反馈,“一次单元咨询模式”为班主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帮助,有效促进了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本文系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个人课题”“运用表达性艺术提升九年一贯学校心理辅导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十四五”个(12)字第LX232848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梅龙湖学校)
责任编辑 魏 萌